跳到主要内容

07

第六品 释四住时识智相合

分三:丙一、略。丙二、广。丙三、结。

丙一、略

颂云:

  此后识与相合者  请为约略而言之

  最初生身如上述  住时可分为四种

  睡时梦时与贪时  醒时如上为四种

  此为不净之四种

初、八个识与五智、四手印、四身相连者。虽未广摄,已约略如下言之矣。

丙二、广

分五:丁一、总析。丁二、析厚睡时。丁三、梦时。丁四、贪时。丁五、平时。

丁一、总析

初颂五句:

  睡时所载虽然多  然以第八识为主

  住于心间法轮上  前六识集中于一

  清净则得光明果

于生身理已如前述,四住时为不净四身,有情于此清净已,则得四智四身。本论当进言其各属何身、如何清净及清净方便之差别。

丁二、广析睡时

四颂:

  为法身离戏体性  异名为大圆镜智

  习气能依虽不明  由于行意动摇故

  说为无明之痴垢  人法二种之无我

  一与个半二与二  依次而说以对治

  由对治故能清净  三乘各各具方法

  最后金刚喻十地  清净三障得三净

  故于明上无分别  以昼夜二修光明

  具一切种胜义空  应得大手印游戏

诸密经解析中,虽亦说境、行、果,此中不赘。《最初佛》云:

  醒及梦与厚眠时,  第四能生二根乐

  为智慧等之四身。

此中,厚眠时八个识主要者为第八识,住于心轮,前六识不明显,皆集中于此,是一切有情住时,即此错乱,清净已,得光明果。于五智中配大圆镜,亦配法身,则为法界体性智。如以贪为法身,则以眠配大圆镜,互易亦可。

或尚未清净者,谁障之耶?

则颂已答之矣:“习气能依虽不明,由于行意动摇故,说为无明之痴垢。”

或又问对治之法如何?

则答曰:“由三乘果配合而言,各有不同。”

如声闻对五蕴执我,于诸有情分四颠倒;对治之法,则以无常、苦、空、无我,由此修而断烦恼。在彼乘修道时全断,现证阿罗汉果。最后乃入金刚定,此所谓唯一分空者。辟支佛为一个半空者,半者通达法无我自性一部分。如是修道经过,已得现证三摩地,是名金刚定。《庄严经论》云:

  金刚以喻定,  不被分别坏,

  转变到究竟,  无诸盖覆等,

  随住利有情,  成办饶益事,

  得一切种智,  而成无上佛。

此言心相续流,最后断除,得入金刚喻定。如上三者,即颂所云:“清净三障得三净。”

或问:“如上皆名金刚喻定,于第八识皆已断否?”

答:“未也。”《摄大乘论》云:

二乘之涅槃圆满已,第八识仍未见到;故阿赖耶识,小乘即名亦未尝闻焉。菩萨时一切所知能趋入见故,知第八识为一切所知根本。

又圣者龙树云:

  三有道中诸过前,  大乘之位为休息,

  小乘虽能生二智,  彼等皆不了胜义,

  尽所有小乘得定,  以佛警醒其智身,

  否则为定所昏迷,  以致安住于小乘,

  佛故以光明警觉,  令对有情作饶益,

  积集福慧二资粮,  乃得殊胜之菩提。

如上意,《宝性论》及佛所说《吉祥鬘》、《楞伽》、《妙法莲华经》等,亦已广述。经中转识成智方便者,一颂。圣观自在所著《殊胜不变成就论》,与圣者龙树所著《五次第论》中之光明次第,其他大善巧所作大手印次第皆以广述。颂中所谓具一切种殊胜义者,如《宝性论》云:

  施及戒忍等,  具足殊胜相,

  说名空性色,  慧与智解脱,

  明显光清净,  无别光与明,

  与日轮相等,  未得佛位前,

  不能得涅槃,  弃舍光与明,

  则无有日轮。

观自在亦有此意。如上析所配大手印完。

丁三、析梦住时

分三:戊一、净不净本体。戊二、广析梦境。戊三、修梦法及其果。

戊一、净不净本体

颂五句:

  第二时何故梦者  习气染污意意识

  命气与夫行意气  趋入于脉执与持

  作此二相之迷乱

第一本体者,第八识上第六意识与彼习气相俱,引动染污意、命气、行意,故乃成梦住时。命气与意,入脉住处,能生能、所取相。在阿赖耶识中能依之意,与第六意识支分,如下当说之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本体中彼配为圆满报身。故梦住时者,即颂二句所云。境、根、识,各各显现而不混,除染污意,其余集合微尘等境,无而显现,与空无别,是其本体。

第二显现梦境有七颂,彼等皆出于《薄伽梵文殊根本经》中,此中所引特较略耳。梦中何故不清净者,盖此心间住有第八识,前六识与“意境”亦摄集之;此后意与命气俱有发起,如到顶上,则显现诸天境界与腾空等相;意与命到心,以下密处等处,则显现三恶趣相及低坡、悬岩、黑林等,住于黑房中,一切物不明显;如行于身上之中部诸脉,则现四洲大地,前面脉现东方、右南、左北、后西。住脉大则境大,小则境小。命气在右孔行时为死相,梦中数数向南行。梦如何显现物体形色?显色之缘者,在黄昏时以胃病作用炽盛,半夜胆病,黎明风病,依彼等缘而分别显相;密经散见甚多,略摄如下:风作用梦境则见青色地,一切物作蓝色或黑色,如依服等黑鸟,虚空飞行,骑马,蓝宝,或现心清净相,又所见物多不坚固,或隐或现。由胆界作用,梦起火红色或黄色衣,黄金地等,又见出家清净众,一切皆红黄色,其相多具慢,且坚固,于心则现怖畏相。胃病作用梦水血、白地、白衣、女人、大象、珍珠、银宝,于心则现房事等,其相坚固。由界差别,所显无量。颂三句,已略摄。

颂云:

  清净后圆满受用  明而不混住空性

  迷乱不净之所显  上行于梵穴天道

  所显空相向上升  身心不混反映心

  向下行现地狱相  复向下行见悬岩

  洼地与夫彼厚地  黑暗房等映于心

  中间行四洲地上  前右后左诸方向

  东南西北映于心  脉之大者相亦大

  最狭小者相亦小  由于诸界之缘故

  风病则见黑色衣  黑鸟与夫骑马相

  蓝宝与心明清净  或为不坚固诸相

  胆血走于住处火  红色衣地金相显

  以及清净出家相  胃病白分所住处

  水血与夫彼珍珠  白衣妇人与夫象

  银等甚多而显现  如同气脉界次第

  依于习气所显现  佛于文殊真实详

第三、修习之法与果者,三颂半:

  彼彼脉界诸习气  由此梦知正不正

  中阴食香所当住  显现彼量可预知

  智慧手印当修习  如是之因与果等

  此中未曾广述之  迷乱之梦转轮回

  不迷之梦为对治  是故十地菩萨中

  分示梦相经已说  彼因为无漏界持

  薄伽梵则无有梦  无漏离行意缘故

现在修气脉明点者,由此梦境可知气脉等正与不正。今日梦与异日死之境,两者略同。故薄伽梵云:

转识往生时,所去道各别不同;中阴身向何处去,与梦中所常住同。

或问:“梦转变善巧,及其功德云何?”

答:“当于自心所显境,意所为行有为法上得自在,然后能转变梦境。”

故颂云:“智慧手印当修习。”于此修习中,如无量宫本尊天女,佛刹遍住处,及诸变化等境上起分别,渐次能自在圆满一切境。知梦修梦转变,则容易成办,故于龙树等所云幻身双运等当修。如上修梦因缘,及其共、不共功德,未及详。梦为错乱中之错乱,世人皆知。转变梦境亦非无法。以不迷之梦,对治迷梦斯可矣。盖悔、眠、寻、伺四者,善、不善不定故,梦迷、不迷相混。从初地至十地,梦相不同,有百零八阶段。薄伽梵告摧毁金刚已详。

或问:“如前风等三境,梦境以烦恼为能生;诸菩萨离一切烦恼蕴,清净无漏,何故有梦?”

答:“彼梦所依者为无漏界,故从安住初地起,三界烦恼虽已断,由无漏业能生蕴、处、界认持,而与蕴相合,故有无漏界梦出生。”

如《宝性论》云:

  于彼世间中,  虽超不为动,

  譬如水中莲,  虽生不染尘,

  如喻在世间,  不染世间法。

广则《不变殊胜论》中已详。如上析配智慧手印完。

丁四、贪住时

分四:戊一、净、不净本体。戊二、生死流转。戊三、涅槃次第。戊四、修法及其本体。

戊一、净、不净本体

三颂半:

  于彼贪欲定之时  四喜次第皆具识

  贪乐最初在顶轮  二喜在喉三喜心

  识亦集于脐处故  火与月亮相合时

  海螺脉中感俱生  即此一刹那证知

  八识不灭各各明  如次无别非烦恼

  此故说名智慧身  皆成清净真如故

  无灭无漏具空性  俱生智遍主当修

诸有情于贪时,识在何处耶?

答:“盖如四喜次第,识与相俱,初在顶、二喉、三心、四脐,到脐则识全体集合矣。”拙火与月夜混合在海螺脉中,领纳俱生,是为俱生智喜。

其时间与本体者,颂云:“即此一刹那证知,八识不灭各各明,如此无别非烦恼。”如上所云:“一刹那了知”,是其时量,本体为乐明无念混合;虽无烦恼垢,但一切有情不能了知。于俱生智一刹那灭后,离喜现前,然俱生智喜为智体,余三喜皆非智,具分别相,故《喜金刚》云:

  喜者为初喜,  胜喜为增上

  离喜离欢喜,  余为俱生喜

故说第四喜俱生喜为智慧身。八个识圆满本体,何时对治一切垢已,则何时能现量证知,一切皆大乐本体。颂文“无灭”者,六识本体明显,此为化身。自性“无漏”者,无一切烦恼故,此为大乐圆满报身。具足空本体者,即自性身,一切时成为普通、俱生本体,说为修所证得也。

戊二、生死流转

颂云:

  不清净迷乱有情  不知刹那之大乐

  不知己乐向外攀  乐坏乃生起三毒

  不由己愿入轮回  初为具乐之贪欲

  中者则为痴无明  复为离贪之嗔心

  求乐自贪及悭吝  嫉妒皆起作不善

  是故堕落于恶趣

谁流转?颂言:“不净错乱诸有情”。不知何者?颂言:“不知刹那之大乐。”如何不知?颂答:“不知己乐向外攀,乐坏乃生起三毒,不由己愿入轮回。”俱生智当由观察智了别故。而彼等以对境起分别,犯菩提心戒,故生一切烦恼因。《时轮》云:

如是四喜与三身,佛与有情皆在明点中,能与平等乐之果,是解脱因,行者当守护。

漏失菩提难解脱,反生流转三有内之因,故当护惜刹那乐。于诸难行,行者当舍弃。如上广说矣。彼等烦恼云何生起者,前颂文已详;此出《菩萨析论》者。

戊三、涅槃次第

四颂:

  若与彼等相违反  愿利自他于悭吝

  嫉妒贪著皆遣除  具贪著出离嗔心

  具戒享乐向上行  断贪欲寻静虑乐

  可生色与无色界  苟如前欲领纳味

  具贪三毒流轮回  欲知唯心于三界

  贪等见修二道除  特于涅槃生贪著

  即名为声闻缘觉  生死涅槃二舍已

  明点无漏而自在  如金刚乘之所云

反乎前所云,发心饶益自他,以希求安乐,得欲界天人位,前在受生理中已及。彼等于欲界乐而贪著,或于静虑未希求,如此领纳其味已,与贪相应生其余烦恼,以三毒为缘,流转三界。如弃三界漏失,了知由心所生,虽然弃诸烦恼,然贪著涅槃,则成小乘,其断证之理已详前。弃贪著涅槃于三有及二乘涅槃者,平等契合,远离二边,生起出离心,是为菩萨道。所谓漏失者,所依身漏失地有四,即上下道及毛孔,余根门。能依心漏失亦有四,贪、爱、无明、不正见;四者舍已,得究竟果。

戊四、修法及其本体

颂七句:

  四喜体性依次第  分别约束其漏故

  胜利及清净功德  因果顺流与逆流

  世尊无上续曾云  是故当约束事印

  此处我未曾广说

四喜体性者,《喜金刚》云:妃子则为慧,士夫为方便;分世俗、胜义,即此又分二,男明点与乐,如女亦然。彼明点与乐,是故欢喜者,广分则为四。又《无生次第》中所载,俱生亦分四。四欢喜之次第者,《喜金刚》云:

初唯为欢喜,第二为胜喜,第三者离喜,第四俱生喜。从彼复分出,由身、语、意、智,各分为四,则称十六欢喜。

又《时轮》中已详述漏失之过。其不漏之法者,《时轮》云:

水银之仇则为火,离火而系水银,势有不能。水银不系唯敷金,金质若无,则不能庄严。

如上以喻女事印瑜伽行者苟不能系心,不能系心难系身,由心系能生殊胜乐。此中提、持等口诀,于上师处领取,此处未及。明点顺逆流因果,前明点品已及。行者于三昧耶本体中内印,当善堪能。又彼《时轮》所云:

利益者,谓为成佛;增长俱生为之因。初当依事印,由彼具白色安乐,于身充满从顶至足,肉髻及一切支分与电流相合,生起不变乐,能现其三身薄伽梵金刚身,此后转变法界。故事印能与不变乐果,行者当修之

等等,未多引。所配事业手印完。

丁五、广析平常醒住时

分三:戊一、体。戊二、清净。戊三、舍离之果。

戊一、体

二颂半:

  于彼平时醒住时  八识七识之行故

  与四缘合如上云  于彼眼等之六识

  乃与六根两相合  色等六境因显现

  苦乐与舍之三受  贪嗔痴三由此生

  无间意识为能取  置于所依八识上

“八识七识之行故,与四缘合如上云。”前所云,四缘与眼等六识、六根相合,于外色等六尘本为自心,而不了知,生起苦、乐、舍三受,由无间意取已,置于第八识中,由行生烦恼,则转三界为苦因。《白马查札》云:

  本净无错乱,  无定任运中,

  错乱与智混,  无明有三种,

  心识明明显,  须臾行攀境,

  于境心识执,  四缘不净故,

  六尘境皆显,  六烦恼所系,

  于境执为我,  此复情器间,

  集合多显色,  不知诸凡夫,

  如水车轮转,  各别取身量,

  出彼大圆满。

经中如上析本续已。

戊二、清净

一颂:

  由是又作诸行业  此为清净智慧三

  意者不动平等三  分别清净妙观察

  五门清净成所作

此三智,与大圆镜及法界体性,为五智;四时清净则能出生;《密集》等续已述。《摄大乘论》云:

由色蕴转变故,一、佛刹,二、身,三、相,四、好,五、无边音韵及无见顶,自在圆满。由受转故,无罪、安住、广大无量上、能自在圆满。由想转故,名白文三身自在圆满。由行转故,摄受弟子白法,自在圆满。由识转故,于大圆等四智圆满。又阿赖耶识转故,为大圆镜智;其所依行意,为平等性;第六意识为妙观察;五识为成所作;彼等智安住极清净本体,为法界体性。

彼等识自体者,《庄严经论》云:

  大圆镜无我,  无方常具足,

  所知不愚痴,  彼常非外现,

  为诸智之因,  生大智慧处,

  生圆满报身,  生智影相故。

如上无动、无我,不分方位,常时具足,建立报身因。彼之决定句者,从彼一切智,出现影相故;于佛三身中为法身。《摄大乘论》云:

佛法身清净者,第八识转为法身故。

《金光明经》云:

阿赖耶识为法身,能依意清净为报身,对境趋入之六识为化身

可为佐证。又圣者龙树《佛性论》中亦如是云。《吉羊空行海续》亦云:

  八识大圆镜,  彼者为法身。

天亲菩萨则亦以为圆满身。其论曰:

  圆满报身佛,  亦即是彼云。

此亦者言,圆满报身亦从此出,非即报身也。如来清净有情,前七识意等之因,在第八识者然。设不如此解析,则可破之处甚多也。又彼《庄严经论》云:

  净修诸有情,  平等性智光,

  不住住涅槃,  许平等性智,

  一切时生慈,  具足大悲心,

  令有情胜解,  决定示报身。

如上修无分别定,不堕方位等,为令胜解故,示现相好,此为平等性智,为第八识中之依止意所转故。又第七识及第六识之一半转成平等性智。又彼经论云:

  妙观察智者,  所知常无碍,

  定与陀罗尼,  有如库藏然,

  具眷属坛城,  示圆满事业,

  断有情痴心,  大法如雨降。

此意为,妙观察智乃第六意识所转。盖第六意识半为圆满报身。其另半与境相连之执着转变示现刹土。其余:

  分别转变已,  则于一切时,

  业与智无碍,  是为佛化身;

  所办事差别,  数与刹土相,

  实不可思议。

此意谓一切世界趋入各种,由五根识及第六识之半转变为成所作智;于四身中为化身。如上四智,认持一切智者,为大圆镜,心平等为平等性,示现各法为妙观察,成办一切事为成所作。彼经论云:

  能认持智故,  心地平等故,

  宣说正法故,  成办利他故,

  四智正出生。

第五法界体性智者,种性与境无异圆满,一切世出世,无始无终,非一非异,彼等一切性相离戏,是为彼本体,故彼论云:

  境种无异故,  圆满无始终,

  无垢而非一,  非异亦非多

是也。五蕴配五智,如上已述。

戊三、对治舍离及其果

颂云:

  见断修断所除障  殷重胜解与无我

  定功与悲心四者  由此能清净诸障

  化身作利他事业  意与梦二合一故

  说为报身即佛果  广说则为一切法

  略说即如上所云  故当约束法手印

  于四时之昏迷时  不迷智慧道次第

  四种手印与四身  相合即能依所依

障第六意与前五识之智者,为见道修所断。障八个识者,为烦恼障与所知障。能对治者,于大乘法上修胜解,修人法二无我、虚空藏三摩地,对一切有情生大悲心。盖见诸《宝性论》云:

  胜解大乘为种子,  智慧能生为母亲,

  静虑安住名住胎,  大悲长养如乳母,

  如上能持真佛子。

果者,与前智慧手印梦住时相配而言。颂云:“由此能清净诸障,化身作利他事业,意与梦二合一故,说为报身即佛果。”又颂中“故当约束法手印”者,《勇士金刚》云:

  法手印者于色等,  法上相遇为初喜,

  生起分胜喜,  其心厌患为离喜,

  明显无分俱生喜。

故彼论云:

  于彼彼摄心,  内自体无动,

  安住眼色等,  或住耳声等,

  知大乐则胜。

丙三、完结

一颂:

如上四住时,错乱识与不错乱智,修道次第、四印,四身为境、行、果,缘起出生。此中已略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