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49

六、 隆興編年通論

三十卷—卷首目録,論廿九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二○九—三五六)。宋·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

〔卷一〕

東漢明帝: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論,沙門安世高,沙門支婁迦讖、竺佛朔。孝桓帝:優婆塞安玄、嚴佛調,牟子自敘,牟子理惑二十篇—論,范曄東漢西域傳—論。

〔卷二〕

曹魏:沙門曇柯羅、康僧鎧、帛延,曹子建,吴主孫權,維祇難、竺律炎,支謙、支亮,康僧會,闞澤,吴主孫皓,西晉—論,竺法護,聶承遠,耆域,佛圖澄—論,東晉序,吉友,丞相庚冰建議沙門致拜王者,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拜,庾冰再議應拜,何充等再議不應拜、庾冰三議必欲致拜,何充等三議駁不應拜,何充,竺法潛,支遁,臨海太守郗超。

〔卷三〕

法師道安—論、孫綽、許詢、法師慧遠、嵩明教題法師影堂—論、遺民劉程之、鳩摩羅什三藏—論、道融、道相、道標、僧肇—論、弗若多羅、佛陀耶舍。

〔卷四〕

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論、佛陀跋陀、法顯、曇無讖、道生、僧羣—論、魏托跋燾敘、魏書佛老志—論、魏太宗封沙門法果、魏光禄崔浩、道士寇謙之、司馬温公通鑑論、禪師玄高。

〔卷五〕

神僧杯渡、求那跋陀羅、宋文帝設大會、求那跋摩、宋文帝與何尚之羊玄保議佛教、謝靈運、慧觀、慧琳—論、法瑗、靈澈、魏太子晃、禪師玄高慧崇遇害、魏太武帝廢教、將軍王玄謨、魏崔浩族誅—論、高僧曇始、魏高宗復教親爲師賢落髮—論、宋武帝訪求那跋陀羅、法師道猷、寶亮、司諫上章欲沙門致拜王者、朱靈期、大士寶公、異僧邵碩、法主僧瑾、名士周顒、法師僧鍾—論、魏顯宗護位、沙門曇蘭。

〔卷六〕

齊:法師僧遠、法獻玄暢—論、大士寶公事迹、沙門浄度、普恒、法道、慧嵬、中書何點、何胤、沙門慧安、曇超、隱士劉虬、逸士顧懽二教夷夏論、司徒袁粲二教難、常侍何鎮之折顧懽書、常侍朱昭之朱廣之難夷夏論、高僧慧通紹正駁夷夏論、道士孟景翼正一論、司徒張融二教門律周顒徵辯—論、南齊敘、僧伽跋陀羅、梁武帝與寶公問答、本朝太宗賜諡號詔—論、武帝妃郗氏。

〔卷七〕

武帝廢道教、武帝詔何點胤、法師法雲、魏主自講維摩經、法師僧旻、武帝涅槃經疏序、沈約中食論設會論—論、魏胡太后造塔、法師慧皎、沙門僧朗、道英、武帝命慧約法師受皈戒、禪師慧達、道仙、法師智藏—論、魏孝明帝會僧道論教、魏書佛老志—論、初祖達磨大師(大乘入道四行)—論。

〔卷八〕

雙林大士傅翕(心王銘)—論、隱士阮孝緒七録、法師慧約、梁昭明太子、舍人劉勰捨俗、逆賊侯景破京城、梁高祖武皇帝崩(史官魏徵論)—論、真諦三藏、居士陸法和、北齊敘、禪師僧稠、名臣杜弼、道士陸修静與法師曇顯試道術—論、法師法上、齊書王劭敘佛教、陳敘、禪師慧聞、法師寶瓊、洪偃。

〔卷九〕

後周:敘、道士張賓與法師知炫辯二教、法師道安二教論、周武帝廢二教、法師静藹、周武帝焚經像、周武帝廢齊地二教法師慧遠抗辯、周宣帝復教、沙門法藏、任道林—論、隋敘、法師曇延、尼智仙、律師靈藏、曇詢、隱士李士謙—論、二祖可大師、天台智者大師、文中子王通、東臯子王績—論、隋文帝建舍利塔—論。

〔卷十〕

禪師智舜、法師曇遷、法師明瞻對煬帝辯僧不拜王者、三祖璨大師(信心銘)—論、法師慧浄與道士余永通論義、禪僧法喜—論、唐敘、法師慧乘與道士劉進喜論義、傅弈上廢釋教表、唐高祖詔問佛教利害宰相蕭瑀廷辯、法師慧乘等著破邪論、典儀李師改内德論—論。

〔卷十一〕

高祖沙汰二教詔—論、太宗問治魏徵對、太宗誡傅弈毁佛、太宗吞蝗蟲、詔所在戰場並刼建佛寺—論、天下斷死罪二十九人、四祖信大師爲融禪師説法、三藏玄奘辭遊西域、法師充琬、詔天下州府量定度僧尼數—論、張士衡答皇太子問、律師慧仿、詔老子在釋氏之上、法師智實辯争不允—論、尚書虞世南、法師慧浄與道士蔡子晃論義、法師慧琳、太原僧道請帝臨幸—論、詔禁販鬻佛像、相國蕭瑀、太宗幸弘福寺施絹、法師法順、奘法師入祇羅等國、原州獻瑞石文—論。

〔卷十二〕

法師玄奘至自西域見帝于東都、奘法師進新譯經論請帝爲序、太宗降勅不允、奘法師再請製序表、法師慧稜、方士李淳風、太宗命奘法師罷道輔政奘力辭獲免、詔寫新譯經論宣賜九道、太宗三藏聖教序、奘法師謝表、皇太子菩薩藏經後序、詔賜奘法師磨衲、詔天下寺院各放度僧五人、詔禁中創傳法院留奘法師談道、皇太子創大慈恩寺、太宗崩—論、四祖信大師。

〔卷十三〕

高宗賜内宫亡人衣物助奘法師建塔、天竺國遣使致奘法師書、奘法師覆天竺法主慧天書、法師窺基、法師慧立上于志寧書、尚藥吕才見奘法師悔過、奘法師乞差譯經潤文官、高宗御製慈恩寺碑、奘法師謝表、京城迎大慈恩寺碑、詔除僧尼同俗刑、道士李榮與法師義裒論義、奘法師辭入嵩山制不允、道士黄壽與法師會隱論義、三藏法師玄奘示寂—論、律師道宣、香山妙善緣起—論。

〔卷十四〕

僧道定奪化胡經—論、五祖忍大師、舊唐史達磨事跡—論、尊者佛陀波利、法師窺基、玄暉、十沙門上則天大雲經—論、則天遣使于闐取華嚴梵本、法師法藏、國師慧安、三藏義浄至自西域、宰相狄仁傑諫鑄像表—論、御史張廷珪諫鑄像表、詔賢首法藏講新華嚴經、納言李嶠諫鑄像表、中宗復位、詔六祖能大師、中書令張説國師神秀碑、國師慧安示寂、實叉難提再至京師。

〔卷十五〕

禪師法儀、律師道岸、睿宗即位、普度僧尼道士、三藏菩提流志、神僧萬囘—論、大士僧伽、詔禪師一行辭不赴、六祖能大師、舊唐書六祖事迹—論、永嘉玄覺禪師、玄宗詔禪師一行至闕、禪師元珪爲嶽神授戒—論、三藏無畏召龍致雨、宰相宋璟入曹溪禮塔、詔禪師一行撰大衍曆、沙門智昇、禪師一行進黄道儀、沙門牛雲、日本國僧榮叡、菩提流志示寂、禪師破竈墮、禪師一行示寂—論。

〔卷十六〕

大師張説般若心經序、三藏金剛智—論、禪師義福、方士張果、三藏無畏—論、三藏不空遊西域傳教、沙門法秀—論、長者李通玄—論、青原行思禪師、禪師普寂、太子詹事嚴挺、禪師本浄入内説法、張正甫懷讓禪師碑、賀知章乞度爲道士、道士吴筠、三藏不空至自西域、李華玄素禪師碑、三藏不空致天神降見。

〔卷十七〕

左溪禪師玄朗、梁肅天台法門議、魯山令元德秀—論、逆賊安禄山陷長安、玄宗幸蜀、肅宗即位于靈武—論、立内道場、新羅僧無漏、詔南陽慧忠禪師、顔魯公天下放生池碑、左丞王摩詰、尼真如進天帝十三寶—論、代宗詔諸寺講仁王經、法師良賁仁王經疏序、禁中作盂蘭盆會、宰相杜鴻漸請禪師無住説法—論、國師慧忠與太白山人問答、徑山道欽禪師、牛頭慧忠禪師、西域大耳三藏—論。

〔卷十八〕

嚴郢不空三藏碑、梁肅律師曇一碑、獨孤及三祖大師賜諡碑、顔魯公撫州戒壇碑—論、護國三藏崇慧—論、沙門圓澤隱士李源、國師慧忠示寂—論、宰相王、禪師崇慧、華嚴疏主澄觀、相國李泌、南嶽明瓚禪師。

〔卷十九〕

荆溪禪師湛然、梁肅天台止觀統例—論、馬祖道一禪師、德宗詔法師澄觀譯經、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高僧皎然、靈澈、權相國送澈上人序、權相國送玄禪師序、律師僧標、詔法師澄觀入内陞座賜號清涼國師—論、許堯佐律師熙怡碑、劉軻黄石巖高僧記。

〔卷二十〕

柳子厚律師法證碑、隱士陸羽、王休、僧智崇、白樂天哭凝禪師八漸頌、盤山寶積禪師、柳子厚送濬上人序、柳子厚般舟和尚碑、太尉韋臯鸚鵡記、順宗帝與如滿禪師問答、清涼國師答順宗心要、憲宗詔鵝湖大義禪師、寒山子、拾得—論、豐干禪師、柳子厚禪師如海碑、柳子厚送浩初上人序—論、宰相權德輿、草衣禪師宴坐記。

〔卷二十一〕

清涼國師答憲宗華嚴旨要、孟簡蕭俛監護譯經—論、禪者無著入五臺山見文殊、太尉吕惠卿見衣蒲童子、禪師懷惲、居士龐藴、柳子厚彌陀和尚碑、柳子厚浄土院記、法師智禪師道樹、百丈懷海禪師(禪苑清規)—論、柳子厚大明律師碑、柳子厚六祖賜諡碑、蘇東坡題跋—論。

〔卷二十二〕

臺山隱峯禪師、歸宗智常禪師、供奉吴元卿捨俗、權相國章敬禪師碑—論、陝右馬郎婦、白樂天律師上弘碑、劉夢得靈澈詩集序、柳子厚悼靈澈詩、柳子厚復大雲寺記、柳子厚無姓和尚碑、禪師元浩—論、憲宗迎佛骨、侍郎韓愈佛骨表。

〔卷二十三〕

韓退之見大顛外傳—論、禪師大顛、刺史柳宗元—論、送文暢上人序琛上人序元嵩師序、送方及師序玄擧師序—論、白樂天見鳥窼禪師、穆宗詔無業禪師(無業法語)—論。

〔卷二十四〕

元微之石壁法華經記、中書王智興請普度僧尼、古靈禪師、沈傅師請普度僧尼不允—論、唐伸藥山禪師碑、尚書李翺復性書三篇—論、白樂天石壁經記、丹霞天然禪師(玩珠吟)、凌行婆。

〔卷二十五〕

文宗詔惟政禪師、李訓請罷内道場沙汰僧尼—論、南泉普願禪師、裴相國法師端甫碑、僧統清涼國師示寂、裴相國清涼國師碑銘、文宗皇帝國師畫像贊—論圭峰宗密禪師—論、武宗立九僊玄壇授法籙、武宗議罷釋教—論、制撿括天下寺院僧尼數、廢釋氏詔、武宗崩—論、宣宗即位詔復釋教。

〔卷二十六〕

尚書白居易(畫彌陀佛記)—論、裴相國平章釋教問答、貶李德裕崖州司户詔—論、華林善覺禪師、黄檗希運禪師、宣宗詔宏辯禪師入内問法—論、崔黯復東林寺記、潙山靈祐禪師、相國鄭愚靈祐禪師碑—論、李節送沙門疏言序。

〔卷二十七〕

詔羅浮隱士軒轅集、宣宗崩—論、德山宣鑑禪師、臨濟義玄禪師—論、長沙景岑禪師、洞山良价禪師、懿宗賜玄法師沉香座、法師知玄—論、禪源諸詮序、相國裴休(禪源諸詮序)—論、迎鳳翔佛骨舍利、新唐史贊—論。

〔卷二十八〕

巖頭全豁禪師—論、仰山慧寂禪師—論、趙州從諗禪師、雲居道膺禪師—論、五代序、雪峯義存禪師、玄沙師備禪師—論、雲門文偃禪師—論、清涼文益禪師—論。

〔卷二十九〕

聖明御製附、太宗皇帝聖教序、真宗皇帝述聖教序、仁宗皇帝廣燈録、徽宗皇帝續燈序。

七、 佛祖歷代通載

二十二卷。大藏第四十九册(四七七—七三五)。卍續藏作三十六卷,第一三二册(一二二—三九五)。元·大中祥符寺華亭念常集。

念常,號梅屋,華亭人,事蹟見本書覺岸序。至元十九年壬午(一二八二)生,至治三年癸亥赴京,繕寫金字佛經,曾禮帝師,聞密乘之要。浄慈寺晦機元熙法嗣。住嘉興祥符寺。

本書爲編年體。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僧寶正續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廿八卷,附一卷。始自漢明帝,終於五代。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曰佛教者,書之内容;曰編年者,書之體製;曰通論者,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其書採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爲;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爲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録;自漢明至五代十餘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論,不獨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計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明著爲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云:

予嘗以唐新舊本紀參校,粗見文忠師仰春秋紀事褒貶之妙,因采數十端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閲其自發述作之意,與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琇自謂也;今抄之於通載,而不明著爲琇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念常亦嘗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乎?「作奏雖工,宜去葛龔」,此笑林之所以爲笑也。而卷首凡例,並未明言本書敘論悉採通論。又五代以後,漢明以前,不復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分,體例亦多可議。通論編年,悉依「正史」本紀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題,而不盡著年號及年數,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頁或十數頁而未得其確數,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採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採二十篇,已覺繁冗。通載於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於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於元代載至元辨僞録,連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於金亡以後,時遺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繫於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案: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一二○四,金亡於公元一二三四。)又瀛國公學佛法于土番,在至元廿五年(一二八八),見元史十四、世祖紀,時瀛國年十八;今乃繋於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也。

又天竺三藏吽哈囉悉利,卒于金大定五年(一一六五);無著妙總卒於宋乾道六年(一一七○);今亦統繋嘉泰四年(一二○四)之末,此則失之移後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一三一○)條,有元太祖、木華黎及耶律楚材紀事,移後且八九十年,(元太祖—一二○六~一二二七)瞀亂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謂其「參考訛正,二十餘年,始克成編」,不知二十餘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清初費隱通容撰五燈嚴統、辨惑篇,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云。則以其載丘玄素僞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雲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於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與洪武初無愠撰山菴雜録同,此釋典之有補於世典者。

雜録言:「瀛國公爲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黄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云。(以上録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卷一〕

目録。

〔卷二〕

七佛偈。

彰所知論:元帝師發合思巴説,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日輪、月輪、諸星宿、妙高山、三十三天。

情世界品:總有六種。人祖大梵,三未多王及諸王種,器世界壞。

〔卷三〕

盤古王—天皇—地皇—人皇—五紀—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社神—神農氏—黄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后氏—殷湯。 周:文王、武王、成王(立七廟制)—稷神、四國諸侯。康王。

〔卷四〕

周:昭王—世尊示降生、世尊示出家。

穆王—世尊示成道、瑞像緣起、世尊示説法、世尊示涅槃。

孝王—初祖摩訶迦葉、秦非子。

厲王—二祖阿難、上座大衆二部。

宣王—三祖商那和修、王殺杜伯感報。

平王—四祖優波毱多。

莊王—五祖提多迦。

襄王—六祖彌遮迦。

定王—老聃生於楚、七祖婆須密。

靈王—孔子生于魯。

景王—八祖佛陀難提。

敬王—九祖伏駄密多。

貞定王—十祖脇尊者。

〔卷五〕

周:安王—十一祖富那耶舍。

顯王—十二祖馬鳴大士。王—十三祖迦毘摩羅。

秦始皇:室利防等十八化人、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漢:文帝—十五祖迦那提婆。

武帝—十六祖羅羅多。

昭帝—十七祖僧伽難提。

宣帝—論師無著、天親。

成帝—十八祖伽耶舍多。

新室王莽—十九祖鳩摩羅多。

東漢:明帝—帝夢金人、教流東土、摩騰竺法蘭、釋道比較焚經、二十祖闍夜多。

〔卷六〕

安帝—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桓帝—安世高至洛、二十二祖摩拏羅。

靈帝—竺佛朔至洛、黄巾作叛。

獻帝—牟子理惑論、漢史范曄論釋、袁宏論佛、康猛竺大力至京、二十三祖鶴勒那、道始作靈寶醮章。

三國:魏文帝。

蜀先主。

吴大帝—維祇難、支謙。

明帝—曹植傳。

齊王方—康僧會至吴、吴闞澤論佛、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曇摩迦羅等傳律、高貴鄉公、罽賓賊亂累釋、陳留王、沙門朱士衡講經始。

〔卷七〕

西晉:武帝—吴皓毁神祠及梵宇、竺法護至京(論)、育王塔緣起。

惠帝(十六國附見)—鮑靖撰三皇經、竺耆域至洛。

愍帝—維衞迦葉石像至吴。

元帝(有敘)—沙門吉友至建康。

明帝—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成帝—三藏惠理至杭、庾冰議令僧拜俗、何充議不應拜俗。

穆帝—佛圖澄示寂(論)、釋涉公入寂、沙門于法開醫術。

哀帝—詔竺潛講經、詔支遁繼講、郄超慕佛。

廢帝—釋道安法師(論)、孫綽、許詢、桓温末年奉法。

簡文帝—詔法曠禳星。

〔卷八〕

東晉:武帝—東林惠遠法師、劉遺民卒、苻秦德星現獲安什、秦主姚萇感報、北魏道武皇帝、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安帝—太山竺僧朗、北魏興佛教詔、羅什法師(論)、道僧正、道融與婆羅門辯論、道恒道標抗表行道、僧叡四海僧望、僧肇詳定經論、天竺弗多羅尊者、佛陀耶舍尊者、桓玄下書令僧拜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佛陀跋駄被擯、招淵明入社、法果初受封爵、法顯西天取經始、三藏曇無讖至姑臧、道生法師竪石爲徒。

恭帝—北魏崔浩薦寇謙之(論)、玄高禪師被譖、齊著作魏收佛老志。

〔卷九〕

宋:文帝—神僧杯度、求那跋陀羅入朝、帝幸大莊嚴寺、謝靈運伏誅、求那跋摩三藏、蕭京尹請制建寺像、帝幸曲水、惠琳叛教獲報(論)、詔法瑗主天保寺、浩潛太子及僧玄高、魏寇謙之修張魯術、魏武詔誅天下沙門、魏武受籙建靚輪宫、魏崔皓伏誅(論)、沙門曇始至魏救法、魏又下詔復釋。

武帝—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詔求那跋陀羅、詔道猷爲新安法主、中興寺寶亮法師、羗人高闍反累釋、右司陳僧拜俗、朱靈期遇聖僧、姚興欽重僧導。

廢帝—疏勒王送佛衣。

明帝—寶誌大士、康居邵碩公、詔僧瑾爲僧正、魏史釋老志。

齊:太祖—帝幸僧遠所居。

武帝—勅法獻爲僧主、玄暢首述華嚴疏論、寶誌獄中顯化、曇超爲龍説法、顧歡夷夏論、司徒袁粲駁夷夏論、孟景翼正一論、張融作門律闢之論、魏超度僧尼。

東昏侯—陳顯明造步虚經。

和帝—僧伽跋陀羅律藏。

〔卷十〕

梁:武帝—陶弘景造太清經、詔誌公任便宣化、郗氏夫人求懺、帝舍邪歸正願文、何點何胤不仕、帝註大品命法雲講、魏主尚釋、詔僧旻講勝鬘經、帝製涅槃疏序、宗廟祭祀戒殺、沈休文中食論、魏胡太后建寺、惠皎著高僧傳、僧朗及道英神異、帝受皈戒、僧達入水觀、僧藏諫帝律僧、藏登御座、魏評釋道、魏書佛老志、初祖達磨大師論、昭明太子、劉勰出家、雙林傅大士、惠約法師、高王經緣起、譯佛祖偈始末、隱士阮孝緒、古今書籍之數、逆賊侯景反、梁史魏徵論。

簡文帝—北齊台宗惠文禪師。

元帝—真諦三藏、荆山居士陸法和、北齊詔稠禪師。

敬帝—北齊勅陸修静與曇顯角試、北齊杜弼、齊著作王劭述佛、周惡黑衣廢釋。

〔卷十一〕

陳高祖—柏巖稠禪師、洪偃法師、寶瓊法師、衞元嵩上疏減僧。

廢帝—天台惠思禪師。

宣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周武滅佛、甄鸞上笑道論、道安著二教論、周武登座序廢立義、静藹以法滅舍身、任道琳伸請復教。

隋:文帝—下詔復教、法師曇延受帝八戒、釋尼智仙傳、律師靈藏陪駕、李士謙喻報應説、二祖惠可大師、天台智者大師、詔三十州建塔、文中子講道(負苓篇附并論)、闍那笈多譯法華經、詔問洪山智舜禪師。

煬帝—詔僧道拜俗明瞻登對而罷、三祖僧璨大師、楊宏率僧道論議。

恭帝—神僧法喜傳(并論)。

〔卷十二〕

唐:高祖—詔僧道論議定優劣、傅弈疏請滅釋、李師政内德論(辨惑篇附)、詔汰釋道二教。

太宗—帝問羣臣治政難易、勅建寺以度陣亡、玄奘往西天求法、勅葬玄琬法師、詔度僧尼建寺、太子問張士衡奉佛事、詔道先釋後。

〔卷十三〕

勅魏王泰祭虞世南、詔三學秀異論議、惠琳被譖、華嚴杜順法師、傅弈感報、丞相蕭瑀傳、帝幸弘福寺、祇羅國主仰唐聲教、原州瑞石記國禎祥、玄奘齎經歸朝、三藏進新譯經請序、秘讖女主代有天下、帝勸玄奘罷道爲政、奘陳辭願終身行道、帝製三藏聖教序(謝表附)、太子繼聖教序、賜奘百金磨衲、詔創弘法院留奘師、詔建大慈恩寺、詔奘陪駕、史贊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