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15

〔卷五〕

大鑑下二十二世—横川珙禪師法嗣:竺原妙道、古林清茂、斷江覺恩、商隱予、袁文清。

金陵保寧古林清茂禪師,别號休居叟。十歲,聞人誦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感而出家。語録七卷,卍續一二三册。

石林鞏禪師法嗣:東州壽永、東嶼德海、獨木林、東石契、竺雲曇。

石溪月禪師法嗣:柏堂祖森、明巖徹、無機慧、鼎翁鼐、南州珍、雲谷慶、圓中規。

虚堂愚禪師法嗣:閑極雲、寶業源、竹窗喜、禹溪予、葛廬覃。

虚舟度禪師法嗣:虎巖浄伏、庸叟時中、竺西妙坦。

覺菴真禪師法嗣:澤山咸。

溪西澤禪師法嗣:易首座。

雪巖欽禪師法嗣:高峯原妙、虚谷希陵、及菴宗信、鐵牛持定、鐵山瓊。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禪師,語録二卷,禪要一卷,卍續一二三册。

斷橋倫禪師法嗣:方山文寶、古田垕、藏室珍、末宗本、嘯雲莊、雪磯綱、雪山曇、絶象教,竹屋簡。

杭州浄慈方山文寶禪師,語録一卷,卍續一二二册。

西巖惠禪師法嗣:東巖浄日、月澗明、水菴訥、月舟乘。

饒州薦福月澗明禪師,語録二卷,卍續一五○册。(目録作「月磵文明」,語録亦作「月磵」。)

退耕寧禪師法嗣:月庭忠、旨堂宗。

别山智禪師法嗣:竹洲修、松巖秀。

愚極慧禪師法嗣:樵隱悟逸、竺田悟心、千瀨慶、舜田滿。

福州雪峯樵隱悟逸禪師,俗姓聶,絶岸湘手度弟子。語録二卷,卍續一二五册。

頑極彌禪師法嗣:東生德明。

笑隱訢禪師法嗣:覺原慧曇、用貞原良(介菴)、懶菴廷俊、約之崇裕、仲邠克歧、全室宗泐、芳林宗鬯、道純雅。

慶天府天界李潭全室宗泐禪師,臺之臨海人,周姓。十四落髮,二十受具。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日寂,壽七十四。

仲方倫禪師法嗣:笑巖喜念。

竹泉林禪師法嗣:牧隱文謙、滅宗宗起、曇石德祺。

古鼎銘禪師法嗣:象原仁淑、天淵清濬、白菴萬金、本空曇相、澤原慧。

夢堂噩禪師法嗣:岱宗心泰。

楚石琦禪師法嗣:瑩中景瓛。

愚菴及禪師法嗣:空叟忻悟、用愚希顔、獨菴道衍。

行中仁禪師法嗣:南石文琇、無我普觀、性海善法、雪心明顯、止菴普震、仲虚廣益。

杭州徑山南石文琇禪師,蘇之崑山李氏子。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入寂,壽七十四,臘六十七。

—此即集此録者。由其弟子依世次補入。師有語録四卷,卍續一二四册。

復原報禪師法嗣:天霖澤。

性原明禪師法嗣:無作慎行。

佛初淳禪師法嗣:滄海智寶。

無方普禪師法嗣:懶牛勤。

恠石奇禪師法嗣:宗聖覺、絶海法舟、仁藏主。

玉溪珉禪師法嗣:壽巖智昌,愚溪弘智。

無能教禪師法嗣:竺源永盛。

金牛真禪師法嗣:無用賢寬。

原翁信禪師法嗣:止巖普成、東海德湧、空海本源、傑峰愚。

〔卷六〕

大鑑下二十三世—竺原道禪師法嗣:了堂唯一、恕中無愠、木菴司聰、大宗法興、一菴如、古帆新。

四明天童了堂唯一禪師,别號芥室。臺之寧海人。姓葉。寂時,壽八十四。語録四卷,卍續一二三册。

臺州瑞巖恕中無愠禪師,臺之臨海人。語録六卷,卍續一二三册。

古林茂禪師法嗣:了菴清欲、會翁清海、仲謀猷、竺仙梵仙、大方因、實菴茂。

蘇洲靈巖了菴清欲禪師,别號南堂。語録九卷,卍續一二三册。

東嶼海禪師法嗣:悦堂希顔、雪窗悟光、大千照、原自厚、中行本復、天淵湛、横江浩、太古熙、枯林澤。

南州珍禪師法嗣:中峰宗海。

靈石芝禪師法嗣:嶽雲一嵩。

虎巖伏禪師法嗣:月江正印、别岸若舟、南楚師説、明極楚俊、獨孤淳朋、無際本。

四明育王月江正印禪師,自號松月翁。福之連江劉氏子。語録三卷,卍續一二三册。

竺西坦禪師法嗣:孚中懷信、華國子文、正宗法匡、行可直。

玉山珍禪師法嗣:金陵龍翔曇芳守忠禪師,語録二卷,卍續一二三册。

高峰妙禪師法嗣:中峰明本、斷崖了義、布衲祖雍、室中以假。

杭州天目山中峯明本禪師,錢塘孫氏子。天目中峯和尚廣録,三十卷,中華藏第一輯(初版本)線裝第七十四册,頻伽藏騰字函第九册。又,雜録三卷,卍續一二二册。

虚谷陵禪師法嗣:竺遠正源、了堂圓照、覺隱本誠、空海良念、木巖本植。

及菴信禪師法嗣:石屋清珙、平山處。

嘉興福源石屋清珙禪師,語録二卷,卍續一二二册。

鐵牛定禪師法嗣:絶學世誠。

方山寶禪師法嗣:無見先覩、鏡堂古、一源靈、針工丁生。

天台華頂無見先覩禪師,語録二卷,卍續一二二册。

古田垕禪師法嗣:東澗洵。

東巖日禪師法嗣:平石如砥—語録一卷,卍續一二二册。虚中滿。

曇石禧禪師法嗣:守拙上座。

傑峯愚和尚法嗣:古菴和尚。

鐵關樞禪師法嗣:逆川順。

月澗明禪師法嗣:東山崇。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了堂一禪師法嗣:敬中普莊禪師,别號呆菴。居徑山。卍續一二三册,呆菴普莊禪師語録八卷。

恕中愠禪師法嗣:圓極居頂(即纂續燈録之玄極)。

南堂欲禪師法嗣:穆庵文康、天彰文焕。

鎮江金山穆菴文康禪師,慈溪人。卍續一二三册,語録一卷。

南楚悦禪師法嗣:見心來復。

正宗匡禪師法嗣:竺芳慕聯。

曇芳忠禪師法嗣:蘭江清濋。

中峯本禪師法嗣:千巖元長、天如惟則。

婺州伏龍山聖壽千巖元長禪師,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二六册,千巖和尚語録一卷。

蘇州獅子林天如惟則禪師,廬陵人。師甞集楞嚴經諸家註釋要語合爲一書,名曰「會解」,流行於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六册。卍續一二二册,語録一卷。

平山林禪師法嗣:止菴德祥。

大鑑下第二十五世—千巖長禪師法嗣:萬峯時蔚、唯菴德然。

蘇州鄧尉山聖恩萬峯和尚,諱時蔚,字萬峯。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五九册,萬峯和尚語録,一卷。

五燈會元補遺未詳承嗣附—佛光道悟、玄冥顗、省菴思、絶照輝、思菴睿、王文獻、丁安人。

—增集續傳燈録竟。

五、 指月録

三十二卷。卍續藏第一四三册(一—三七三)。明·瞿汝稷集。

〔卷一〕

七佛、諸師拈頌諸經語句。

〔卷二〕

應化聖賢。

寶誌禪師:

    法師説法極好,    心中不離煩惱;

    口談文字化他,    轉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來不二,    凡夫棄妄覓道。

    四衆雲集聽講,    高座論義浩浩;

    南坐北坐相争,    四衆爲言爲好;

    雖然口談甘露,    心裏尋常枯燥。

    自己元無一錢,    日夜數他珍寶;

    恰似無智愚人,    棄却真金擔草;

    心中三毒不捨,    未審何時得道。

(誌公賜給我這名字法師良藥,奈不肯服何!不肯服,未審何時得道?)

拾得:

    無瞋即是戒     心浄即出家

布袋和尚: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却肚腸須忍辱     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寃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     自然證得六波羅

〔卷三〕

西天祖師。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迦毘羅國有長者,曰:梵摩浄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乃問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霑信施故,報爲木菌;惟汝與子精勤供養,得以享之。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有九。祖乃説偈曰:

    入道不通理     復身還信施

    長者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祖於七劫前,因禮大光明菩薩時,誤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云。

尊者羅閲城人,姓毘舍怯,父光蓋,母嚴一,富而無子,禱於佛塔,母夢吞明暗二珠,因孕,而生二子,一即尊者,二名芻尼(此云野鵲子)。昔如來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爲那提國王,佛記其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閲城,與聖同胞云云。

〔卷四〕

東土祖師。

〔卷五〕

六祖下第一世、第二世。

馬祖道一禪師,有講僧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師卻問曰:「未審座主傳持何法?」主曰:「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師曰:「莫是師子兒否?」主曰:「不敢。」師作嘘嘘聲,主曰:「此是法。」師曰:「是什麽法?」主曰:「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師曰:「是什麽法?」主曰:「師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什麽法?」主無對,遂辭出門。師召曰:「座主!」主囘首。師曰:「是什麽主?」亦無對。師曰:「者鈍根阿師!」

〔卷六〕

二祖旁出法嗣。

僧那禪師,奉頭陀行。謂門人慧滿曰:「祖師心印,非專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發隨意真光之用,則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務苦行,而不明本心,爲憎愛所縛,則苦行如黑月夜履於險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滿後亦奉頭陀行。常示人曰:「説佛説心,令知心相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

四祖旁出法嗣。

法融禪師,住牛頭山。俗稱懶融。四祖遥觀氣象,躬來尋訪,入山,見師端坐自若,祖問:「在此作甚麽?」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别有小菴。」遂引祖至菴所,遶菴唯見虎狼之類,祖乃擧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者個在?」祖曰:「者個是什麽?」師無語。少選,祖却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覩之,竦然!祖曰:「猶有者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説真要,祖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師曰:「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從何起……」後法席之盛擬黄梅。答博陵王問,録二偈: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曲談名相勞     直説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今説無心處     不與有心殊

徑山道欽禪師,崔趙公問:「弟子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爲。」崔於是有省。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見有浄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浄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浄性中;雖無動摇,且不壞方便作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浄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

鳥窠禪師,師見秦望山長松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名。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亦目爲鵲巢和尚。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曰:「會通爲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不是行不得,應是行不到;或是做不到。)

五祖旁出法嗣。

六祖旁出法嗣。

南陽慧忠國師,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不下山。肅宗以師禮迎居千福寺。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帝命師試驗之。三藏纔見師,便禮拜,立於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麽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去西川看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麽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在天津橋上看弄胡孫?」師良久復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麽處?」藏罔測。師叱曰:「者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麽處?」藏無對。

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麽義?」曰:「覺義。」師曰:「佛曾迷否?」曰:「不曾。」師曰:「用覺作麽?」供奉註思益經,師曰:「凡註經,須會佛意始得。」曰:「若不會佛意,争解註經?」師令侍者盛一盌水,中著七粒米,盌面安一隻箸。問奉:「是甚麽意?」奉無語。師曰:「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師問禪客:「從何方來?」曰:「南方來。」師曰:「南方有何知識?」曰:「知識頗多。」師曰:「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徧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離此之外,更無别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説,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爲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衆,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换?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浄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華嚴云:佛身充滿於法界。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般若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黄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鬱鬱黄花,無非般若。)

問:「即心是佛,可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俱二嚴,豈撥無因果耶?」

圭峰宗密禪師: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註云: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於塵境自由不自由。

〔卷七〕

未詳法嗣(共五十條)

樓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姓名。一日,偶經遊街市間,於酒樓下整韈帶,聞樓上人唱曲云:「你既無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號樓子。

肇法師在姚秦臨刑時,説偈曰:

    四大元無主     五陰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老僧答歐陽文忠語)

〔卷八〕

六祖下第三世上。

若心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却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還歸生死海裏。(百丈禪師)

南泉斬猫:師因東西兩堂争猫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取猫兒;道不得,即斬也。」衆無對,師便斬之。 趙州自外歸,師擧前語示之,州脱履安頭上而出,師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兒也。」(遲到一步)

〔卷九〕

六祖下第三世下。

齊安國師,有講僧來參,師問座主:「藴何事業?」對曰:「講華嚴經。」師曰:「有幾種法界?」曰:「廣説則重重無盡,略説有四種。」師豎起拂子,曰:「者箇是第二種法界?」主沉吟。師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狐燈,果然失照。」

歸宗智常禪師,刺史李渤問:「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語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而已。

盤山寶積禪師,因於市肆行,見一客人買猪肉,語屠家曰:「精底割一觔來。」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那箇不是精底?」師於此有省。

西堂智藏禪師,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曰:「和尚恁麽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師曰:「徑山向汝作麽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汝有妻否?」曰:「有。」師曰:「徑山有妻否?」曰:「無。」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俗士禮謝而去。 大珠慧海禪師,初參馬祖,祖曰:「來此擬須何事?」師曰:「來求佛法。」祖曰:「我者裏一物也無,求甚麽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麽?」

汾州無業禪師,師曰:諸佛不曾出世,亦無一法與人;但隨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將蜜果换苦葫蘆,淘汝諸人業根。

又云:古人得意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鐺中煮飯,喫過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懷,財寶不爲念,大忘人氏,隱迹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我輩,貪名愛利,汨没世塗,如短販人。

五臺山隱峰禪師,師冬居衡嶽,夏止清涼。唐憲宗元和中,薦登五臺,路出淮西,屬吴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軍交鋒,未決勝負,師曰:「吾當去解其患。」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鬪心頓息。師既顯神異,慮成惑衆,遂入五臺,於金剛窟前,將示滅,先問衆曰:「諸方遷化,坐去、卧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嘗見。」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衆議舁就荼毘,屹然不動。遠近瞻覩,驚歎無已!師有妹,爲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遂就闍維,收舍利建塔。

華林善覺禪師,觀察使裴休訪之,問曰:「還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箇,祇是不可見客。」裴曰:「在什麽處?」師乃唤:「大空!小空!」時二虎自菴後而出。裴覩之,驚悸。師語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乃良久曰:「會麽?」曰:「不會。」師曰:「山僧常念觀世音。」

潭州龍山和尚:洞山與密師伯行脚,見溪流菜葉,洞曰:「深山無人,因何有菜葉隨流?莫有道人居否?」乃相與撥草溪行五七里間,忽見師,羸形異貌。放行李,問訊。師曰:「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洞曰:「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師曰:「我不從雲水來。」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時耶?」師曰:「春秋不涉。」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師曰:「不知。」洞曰:「爲什麽不知?」師曰:「我不從人天來。」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我見兩箇泥牛鬪入海,直至於今絶消息。」洞山始具威儀禮拜。(以下賓主問答略)洞山辭退。師乃述偈曰: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閒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又曰:

    一池荷葉衣無數     滿地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因燒菴,不知所之,故人亦稱隱山和尚。

潮州靈山大顛寶通禪師,韓文公一日白師曰:「弟子軍州事繁,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師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爲侍者,乃敲禪床三下,師曰:「作麽?」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個入處。」

慧朗禪師,初參馬祖,祖問:「汝來何求?」曰:「求佛知見。」祖曰:「佛無知見,知見乃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