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52

九、 宋高僧傳(高僧傳三集)

三十卷。大藏第三十册(七○九—八九九)。宋·沙門贊寧,以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奉勅撰,端拱元年(九八八)十月書成,表上之。 本名大宋高僧傳,後人去「大」存「宋」,謂宋朝所修之高僧傳,非謂宋朝高僧之傳也。所載接宣公續傳,迄宋之雍熙(九八四—九八七)。卷七晤恩寂於雍熙三年(九八六),義寂寂於雍熙四年(九八七),即成書之前一年也。

師之行跡,見佛祖通載卷二十六。内翰王禹稱作「通惠大師文集序。師生於唐天祐十六年己卯(即後梁貞明五年。公元九一九),俗姓高。後唐天成中出家。宋太宗賜號「通惠」。寂時,年八十三。

本書體製,一如續傳;惟續傳僅每科後附以論述,此書則每人傳末,亦時有論述,或申明作者之旨焉,名之曰系;其有答問,則謂之通。系者法張衡賦,通則法白虎通,此與續傳不同者也。又,古人著書,除類書外,多不註出典。此書所本,多是碑文,故每傳末恒言某某爲立碑銘或塔銘,此即本傳所據,不啻註明出處。

本書内容,亦分十科,與續傳無異:一、 譯經,二、 義解,三、 習禪,四、 明律,五、 護法,六、 感通,七、 遺身,八、 讀誦,九、 興福,十、 雜科。正傳五百三十二人,附傳一百二十五人。

本書最精彩者爲習禪篇,因中國禪宗,起於初唐,至晚唐而極盛。會昌五年毁佛,教家大受挫折,唯禪宗明心見性,毁其外不能毁其内,故依舊流行。五代末,北宋初,佛教各宗均已式微,獨曹溪以下五葉,於此時漸次成立。本書除雲門文偃外,於各宗重要人物,皆有專傳。雲門以僻在廣東乳源縣,故寧師當日搜羅未獲。考唐代禪宗史者,可於本書求之,此本書之特色也。

皎師著書,提倡高蹈,故特改名僧爲高僧。宣公戒律精嚴,對沙門不拜王者一事,争之甚力。本書作者本爲吴越國僧統;入宋後,又賜紫衣,充僧録,素主張與國王大臣接近;本書又爲奉詔而作,故不能與前書媲美。以其不提倡高蹈,與皎師異;又沾染五代時鄉愿習氣,以媚世爲當,故持論又與宣公異;史籍概論云:「若贊寧者,真可謂名僧也矣;以言乎高,則猶未也。」此本書之缺點也。

〔卷一〕

譯經一(正傳三人,附見一人。)

唐:義浄、金剛智、不空慧朗

〔卷二〕

譯經二(正傳十五人,附見八人。)

唐:善無畏達摩掬多、智慧、玄覺、道因嵩公、寳暹、智賢會寧、覺救(佛陀多羅)、佛陀波利(覺護)順貞、尊法、無極高(阿地瞿多)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極量(般剌密諦)、實叉難陀(學喜)

周:日照(地婆訶羅)、天智(提雲般若)、慧智明佺、寂友(釋彌陀山)。

〔卷三〕

譯經三(正傳十四人,附見三人。)

唐:智通、寶思惟(釋阿彌真那)、菩提流志、懷廸般若力、善部末摩、寂默(釋牟尼室利)、蓮華精進(釋勿提提羼魚)、戒法(尸羅達摩)、蓮華、飛錫、子鄰(度母出獄、得生忉利)、般若、悟空、滿月智慧輪

右正傳共三十二人,附見十二人。

〔卷四〕

義解一(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七人。)

唐:窺基、道世、普光、法寶勝莊、圓測薄塵、靈辯、元康、靖邁、順璟、嘉尚、慧沼大願、塵外、彦悰、義湘、義忠、新羅元曉大安。 周:神楷明恂、會懚、僧瑗。

唐:印宗、宗哲、德感、浮丘。

〔卷五〕

義解二(正傳十四人,附見五人。)

周:法藏(即賢首國師)大儀。 唐:恒景、一行、智昇、圓暉懷遠、崇廙、玄逸、道因、良賁、禮宗、法詵、潛真道超、澄觀(即清涼國師)、良秀談筵、慧琳。

〔卷六〕

義解三(正傳十四人、附見六人。)

唐:惟[殼+心]慧震、弘沇、懷感、法海、慧苑、智威慧威、湛然(即荆溪尊者)、元浩、智藏、神清義將、端甫、宗密(即圭峯大師)圓禪師、照禪師、乘恩、知玄(即造水懺之悟達國師)、僧徹。

〔卷七〕

義解四(正傳二十三人,附見四人。)

唐:志遠元堪、希圓、玄約。

梁:彦暉、歸嶼。

後唐:令諲、貞辯、虚受、可周、貞誨。

後唐:可止。

漢:巨岷、恒超、僧照、從隱夢江、宗季。

周:智佺。

宋:皓端、傅章、繼倫、義楚修進、省倫、晤恩、義寂。

右正傳共七十二人,附見二十二人。

〔卷八〕

習禪一(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

唐:宏忍、慧能、神秀、慧明、神會、曇璀、法持、道亮、道俊、玄覺、智威本浄、慧朗辯公、巨方智封、香育、藏師。

〔卷九〕

習禪二(正傳十四人,附見四人。)

唐:義福行思、普寂、懷讓、靈著法翫、玄素、慧忠、志賢、惟忠、希遷、神會、法欽、道樹、慧空元觀、崇珪全植

〔卷十〕

習禪三(正傳十六人,附見八人。)

唐:道一智藏、志滿、光瑶道堅、靈坦、道通、懷暉、惟寬寶修、遺則、靈默志閑、道悟崇信、圓寂掘多、甄叔、百丈懷海、恒月真亮、思公曇真、石藏。

〔卷十一〕

習禪四(正傳二十一人,附見四人。)

唐:自在一鉢和尚、南印、無業、如會、丹霞天然、太毓、曇藏靈象、超岸、無等、明覺、圓修、普願、曇晟、甄公、從諗、智藏、圓智、法常、崇演、齊安、恒政、靈祐、玄策。

〔卷十二〕

習禪五(正傳二十人,附見四人。)

唐:寰中、寰普、日照、宣鑒、藏興、義玄、良价、藏廙、大安、慶諸洪諲、令達、道膺、有緣、雪峯義存、元安、恒通招賢岑師、慧寂、慧恭、文喜、惟靖。

〔卷十三〕

習禪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

唐:圓紹、法普休静

梁:智閑大同、光仁本仁、居遁、師備、存壽、師彦、本寂。

後唐:桂琛、慧稜、道怤。

晉:全付、善静靈照

周:文益、行因道潛

宋:緣德、德韶。

右正傳共一○三人,附見二十九人。

〔卷十四〕

明律一(正傳二十人,附見五人。)

唐:道宣大慈、道成、文綱名恪、懷素賓律師、道岸、真表、秀律師、靈、滿意、崇業、玄儼融濟、德秀、愛同玄通、詮律師、法慎、道光、鑒真、守直、嚴峻、曇一。

〔卷十五〕

明律二(正傳十九人,附見三人。)

唐:靈一、齊翰、朗然、大義、義宣、辯秀、如浄、鑑源慧觀、志鴻、乘如、清江、靈澈、省躬、神皓維亮、藏用、真乘、道標、曇清、圓照利言

〔卷十六〕

明律三(正傳十九人,附見二人。)

唐:辯才、道澄、清徹、上恒、慧琳、神湊、慧靈、常達、丹甫、法相、文擧、允文。

梁:慧則元表、彦偁壽闍梨

後唐:從禮、景霄、貞峻。

漢:希覺。

周:澄楚。

右正傳共五十八人,附見十人。

〔卷十七〕

護法

唐:威秀、復禮、惠立、玄嶷、法明、神悟、元崇璿禪師、刹涉、神邕、唯儼、崇惠、無名、智常、楚南、玄泰、玄暢。

後唐:惟勁。

周:道丕。

右正傳十八人,附見一人。

〔卷十八〕

感通一(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

後魏:檀特師、河秃師。

陳:新羅國玄光。

隋:法喜、欽師。

唐:僧伽木叉、慧儼、慧岸、慧安、萬、道鑒、慧昭、岸禪師、後僧會、道英、法秀、普明。

〔卷十九〕

感通二(正傳二十一人,附見八人。)

唐:破竈墮、元珪、惠符、惠安、安静徐果師、如一、亡名、抱玉、阿足師、(豐)封干木贛師、寒山子、拾得、無相智詵禪師、懷信、辛七師、和和、廣陵大師、明瓚、待駕懷一、懷道智恒、惠忠圓寂、惠秀、惟忠。

〔卷二十〕

感通三(正傳二十二人,附見四人。)

唐:處寂、無著、普化、大川法烱、難陀、玄宗、廣敷、圓震、地藏(即九華應跡者)、神暄、道行、懷空、圓觀、法藏、鑑空、道行、普滿、些些食油師、義師證智、薦福寺老僧、神鑒、清觀物外、希運。

〔卷二十一〕

感通四(正傳十八人,附見三人。)

唐:神英、牛雲、道義、法照、常遇、永安、慧聞、無漏、寶達、隱峰亡名、鴙鳩和尚、七名、文爽、本浄、法江興善寺異僧、羅僧、契此、智、寧師。

〔卷二十二〕

感通五(正傳十三人,附見五人。)

後唐:如敏、全宰。

晉:懷濬、行遵、亡名。

漢:狂僧曹和尚

周:僧緘大慈寺亡名、師簡。

宋:王羅漢、宗合道固、點點師、行滿、法圓鑛師、李通玄

右正傳共八十九人,附見二十三人。

〔卷二十三〕

遺身

唐:僧藏、正壽慥禪師、無染、定闡、鴻休景先、全豁、元慧、東草師、行明。

晉:息塵、道育、景超、志通、道舟。

漢:洪真。

周:慧明、普静。

宋:守賢、師藴、紹巖、文輦、懷德。

右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

〔卷二十四〕

讀誦一(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三人。)

隋:行堅、法智。

唐:慧悟、明慧、慧警、崇政、思睿、法朗、僧衒啓芳、圓果、玄奘、洪正守賢、志玄、元皎、楚金、懷玉、大行、亡名、雄俊、三刀、大光、智燈。

〔卷二十五〕

讀誦二(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五人。)

唐:明度、清虚、少康、法正會宗、守素、華嚴和尚、文照、法照、慧普、客僧、靈幽、惟恭靈歸、遂端、神智。

梁:從審、鴻楚。

後唐:鴻莒、道賢。

漢:若虚亡名僧

周:行瑫。

宋:守真沙彌彌伽、道陰

右正傳共四十二人,附見八人。

〔卷二十六〕

興福一(正傳十四人,附見二人。)

周:法成。

唐:業方、光儀、自覺、慧雲、玄覽慧昶、守如、玄朗、慧明、子瑀、惟實、增忍、文瓚、懷玉、代病。

〔卷二十七〕

興福二(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三人。)

唐:僧竭、定光、貞幹、道遵、含光、寂然、普岸全亮、唯約、惟則、明準、幽玄、智頵、文質、宗亮、曇休、智廣、法藏、海雲守節、法興、行嚴、願誠。

後唐:誠慧。

〔卷二十八〕

興福三(正傳十五人,附見一人。)

後唐:智暉。

晉:光嗣、遵誨彦求、智朗。

漢:師會。

周:智江、光嶼。

宋:巖俊、從彦、常覺、永安、延壽(即蓮宗六祖)、義莊、普勝、師律。

右正傳五十人,附見六人。

末附:永明智覺延壽大師傳。宋·沙門志磐撰。

〔卷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一(正傳二十六人,附見六人。)

南宋:智一。

元魏:慧凝。

唐:員相、僧達、神鼎、泓師、慧日真法師、神迥、純陀、道邃、進平、道隱、道晤、歡喜無側、皎然福琳、懷空、慧演、行覺皎玉、玄晏、澄心、道齊法如、慧涉、雲邃清源、法真、寧賁、法融。

〔卷三十〕

雜科聲德篇二(正傳十九人,附見六人。)

唐:好直、廣脩高閑、元表全清、頭陀、全玼、慧沐、亡名祝融峯禪者、棲隱寳安、金和尚。

梁:無作、貫休處默、曇域、國道者、智宣、齊己。

後唐:無迹、光。

晉:自新。

漢:行修。

宋:宗淵。

右正傳共四十五人,附見十二人。

全部正傳共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

一○、 僧史略

三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一四四—一六七)。宋·沙門贊寧撰。

一、 佛降生年代,二、 僧入震旦,三、 經像東傳,四、 創造伽藍,五、 譯經,六、 譯律,七、 譯論,八、 東夏出家,九、 服章法式,一○、 立壇得戒,一一、 尼得戒由,一二、 受齋懺法,一三、 禮儀沿革,一四、 註經,一五、 僧講,一六、 尼講,一七、 造疏科經,一八、 解律,一九、 解論,二○、 都講,二一、 傳禪觀法,二二、 此土僧遊西域,二三、 傳密藏(以上卷上)。

二四、 道俗立制,二五、 行香唱導,二六、 讚唄之由,二七、 僧寺綱紏,二八、 立僧正,二九、 僧統,三○、 沙門都統,三一、 左右街僧録,三二、 僧主副員,三三、 講經論首座,三四、 國師,三五、 雜任職員,三六、 僧主秩俸,三七、 管屬僧尼,三八、 僧道班立,三九、 内道場,四○、 僧籍弛張(以上卷中)。

四一、 誕辰談論,四二、 賜僧紫衣,四三、 賜師號,四四、 内供奉並引駕,四五、 封授官秩,四六、 方等戒壇,四七、 結社法集,四八、 賜夏臈,四九、 對王者稱謂,五○、 臨壇法位,五一、 度僧規利,五二、 賜諡號,五三、 菩薩僧,五四、 得道證果,五五、 大秦末尼,五六、 駕頭床子,五七、 城闍天王,五八、 上元放燈,五九、 總論。紹興朝旨改正僧道班列文字。

所立僅六十門止,删取集傳,並録所聞,以明佛法東傳以來百事之始。

一一、 大明高僧傳

八卷。大藏第五十册(九○一—九三三)。明·天台山慈雲寺沙門釋如惺撰。

序云………僧史始於漢明,傳燈遠溯七佛,皆終於宋;惟神僧傳,迄於元順而止。……予於庚子校刻前代金湯編,今歲又緝國朝護法者,以補其缺;間於史誌文集,往往有諸名僧載焉,因隨喜録之,自南宋迄今,略得若干人,命曰:大明高僧傳,以備後之修史者採摭云爾。大明萬曆丁巳仲夏吉旦,書于嘉興楞嚴之般若堂。

〔卷一〕

譯經第一(正傳一人,附見二人。)

元:沙囉巴剌温卜、迦囉思巴

義解第二之一(正傳三十九人,附見九人。)誤。應作正傅十二人,附見八人。

浄真、祖覺、若訥、了然、了宣善榮、性澄雲夢澤、蒙潤古源、竹堂傳、真浄無極度、盤谷、允若大山恢、天岸齊、我庵無、必才、善繼、子文。

〔卷二〕

義解第二之二(正傳十三人,附見九人。)

融照、弘濟舜田滿、木無、行可、文才迦羅斯巴、英辯栢林潭、德謙、達益巴綽思吉、妙文大德明、了性、志德海聞、法照禧、普喜無念端

〔卷三〕

義解第二之三(正傳十四人,附見十四人。)

祖儞石室英、竹屋浄、行丕、原真、慧日栢子庭、土璋天心瑩、絶宗繼、如玘、大同春谷、古懷肇、繼江恩、晦機、天岸濟、古林茂、紹宗静庵鎮、居敬東源、普智、善啓、應能(即建文帝)、圓鏡、祖住大章

〔卷四〕

義解第二之四(正傳四人,附見六人。)

明龍大光、真節、明得百川海、妙峯覺、真清寶珠、荆山、月溪

右正傳共四十三人,附見三十七人。

〔卷五〕

習禪第三之一(正傳十六人,附見七人。)

正覺枯木成、丹霞淳、教亨普照寶、宗杲、紹隆、端裕、法泰、景元、慧遠靈巖徽、心道、智才、士珪宗範、安民、道元大别道、雲辯穹隆圓、善悟、法忠。

〔卷六〕

習禪第三之二(正傳十七人,附見十人。)

法寧、道行、守玽廣鑑英、袁覺佛性、曇華、德光光化吉、月庵杲、百丈震、祖覺慧日能、南堂静、自囘、居静、彌光黄蘗祥、道顔、鼎需、道謙、清旦、行機、仰安表自、寶印智策

〔卷七〕

習禪第三之三(正傳十七人,附見七人。)

諱才海印隆、妙普雪竇持、應端、道震、法一、普交、道旻、瑞仙、天遊、法因、藴能澄甫、崇真、宗顯、法常、智策寂室光、大圓、道樞、海慧清慧、有權。

〔卷八〕

習禪第三之四(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

德昇慧温、自圓善能、彦充、真慈、安永安分、曇密、咸傑、祖先法薰、崇岳、師範、道悟附白雲海、曉瑩、禪惠、顯嵩浄業、法全、道沖、德富。

右正傳共六十七人,附見三十人。

總計:正傳一百一十一人,附見六十九人。

〔案〕 藏中「大明高僧傳」,遺漏殊多,未臻完善,如楊仁山長者所説。後有道階法師唱導,屬喻昧庵居士彙集;取其精詳,汰其重複,自北宋以至清季,都六十六卷,名曰「續髙僧傳四集」,分爲十科:譯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靈感、遺身、浄讀、興福、雜識。一九六七年,瑠璃經房印行者,分爲四册,可資參閲。

一二、 補續高僧傳

二十六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一八—九六)。明·吴郡華山寺沙門明河撰。

分十篇:譯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讚誦、興福、雜科。

一三、 高僧摘要

四卷。卍續藏第一四八册(三三○—三九九)。清·徐昌治編輯。

道高第一,計四十二位;法高第二,計四十三位;品高第三,計四十七位;化高第四,計四十一位。

道高如玄奘,法高如智者,品高如曇鸞,化高如道宣。

一四、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

卷首目録,傳三十卷。卍續藏第一三三册(二一○—四九○)。元·淛東沙門曇噩述。

六學十二科:㈠ 慧學—譯經科、傳宗科;㈡ 施學—遺身科、利物科;㈢ 戒學—弘法科、護教科;㈣ 忍辱學—攝念科、持志科;㈤ 精進學—義解科、感通科;㈥ 定學—證悟科、神化科。

得傳一千二百七十三人。

一五、 神僧傳

九卷。大藏第五十册(九四八—一○一五)。明成祖撰。明高僧傳如惺序云:「成祖文皇帝,於萬機之暇,乃於僧史、傳燈録間採諸靈異者,别曰:神僧傳。」

卷首有永樂十五年御製序。是書專採僧傳中之有神蹟者,輯以爲傳,不註出典,所採皆習見之書。自漢·摩騰,至元·膽巴,凡二百八人。

  • 〔卷一〕 摩騰、法蘭、世高、僧會、朱士行、訶羅竭、耆域、法朗、佛圖澄、佛調、法慧。
  • 〔卷二〕 道安、曇猷、曇翼、曇始、法顯、法曠、慧遠、鳩摩羅什、法安、曇霍、曇邕、僧朗、佛陀耶舍、曇無竭、佛駄跋陀羅、曇邃、登師、寶通、慧紹、悟詮。
  • 〔卷三〕 曇無懺、杯渡、曇諦、求那跋摩、僧亮、道生、曇摩密多、求那跋陀羅、慧達、勒那漫提、僧意、道豐、僧稠、寶公、阿秃師、僧達、玄暢、曇超、法度、惠瑱、僧羣。
  • 〔卷四〕 慧通、邵碩、寶誌、香闍梨、道琳、嵩頭陀、阿專師、達摩、道公、僧林、慧約、檀特師、植相、陸法和、尚圓、法聰、僧安、傅弘(傅大士)、慧思。
  • 〔卷五〕 普明、玄光、明達、道舜、道仙、法安、智顗(智者大師)、智曠、法充、慧偘、法喜、普安、道英、法進、僧朗、惠祥、無相、明恭、曇詢、智滿、智晞、惠主、明浄、智璪、知苑、大志、智聰、善道。
  • 〔卷六〕 法順(杜順和尚)、志寬、世瑜、玄奘、法敏、慧璿、豐干、寒山子、拾得、法沖、通達、岑闍梨、慧悟、法融、智勤、道宣、英師、窺基、洪昉、華嚴和尚、清虚、金師。
  • 〔卷七〕 慧安、僧伽、惠安、秀師、萬、處寂、元珪、通玄(李長者)、一行、無畏、金剛智、鑑源、義福、真表、明達、法秀、嬾殘、西域僧、本浄、懷玉、無相、嵩嶽僧、儀光、慧因、普滿。
  • 〔卷八〕 地藏(即九華應跡)、鑑真、無漏、不空、道昭、玄宗、惠忠、崇惠、靈坦、慧聞、難陀、和和、義師、代病、廣陵大師、靈默、澄觀、隱峰、圓觀、智、素公、弘道、清公、惟瑛、文爽、鑑空、無著、知玄。
  • 〔卷九〕 金剛仙、懷信、智廣、從諫、普聞、懷濬、辛七師、簡師、契此、阿足師、惟靖、齊州僧、蜆子和尚、扣永古佛、全宰、延壽、全清、自新、法本、點點師、行遵、僧緘、智暉、谷泉、鑛師、志言、宗本、悟新、浄梵、道隆、靈芝、常羅漢、膽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