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24

一二七、 博山無異大師語録集要

六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七册。首座成正集。

博山、董巖、大仰、鼓山、天界語録。答問、拈古、頌古、贊、禪警語、書、文、序、疏、偈。

一二八、 雪關禪師語録

十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七册。侍者成巒、傳善録,法孫開詗編。

師諱智誾。上饒傅氏子。八歲喪父,母鄭氏,送依景德寺長老傳公爲童子。傳公教令頂禮觀音大士,一夕,夢大士手摩其頂,由是泛覽羣書奭然意解。一日,見壇經火燒海底句,疑之,乃參禮博山來公。……得法於博山。師生於萬曆乙酉年九月初一日。示寂於崇禎丁丑(一六三七)十月十一日。壽五十三,坐三十一夏。

住博山、鼓山、虎跑、妙行、瀛山語録。

答問、禪浄發隱、歸雲夜話、示禪人、拈古、拈頌、頌古、禪鏡語、文賦、記序、題跋、疏説、啓、尺牘、偈、偈頌、贊詩、詩歌、雜著、塔銘、行傳。

一二九、 雪關和尚語録

六卷,中華藏同上。侍者傳善輯。

瀛山、博山、鼓山、虎跑、妙行語録。

拈古、頌古、贊、偈、尺牘、疏、祭文、詩。

—此中所載,上本皆有。此等於略本耳。

雪關門人—弘贊大師,粤之高僧,持戒精嚴,著作甚豐,詳見後之專集中。弘公弟子,有:慧弓詗禪師,語録如下:

一三○、 南海寶象林慧弓詗禪師語録

六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册。清·開詗説。書記傳一録。

秉拂、小參、上堂、答問、源流拈頌、宗門拈古。

卷三至卷六,宗門拈古,有青原下之法嗣録至三十七世,可作洞宗法系參考。

師諱開詗,字慧弓,號石箭。廣州順德張氏子。年十七,依弘贊大師出家。三十八歲,受弘公付囑。居南海寶象林瑞塔院。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示寂。壽四十三。

一三一、 宗寶道獨禪師語録(内題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録)

六卷。卍續藏第一二六册(四八—八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九册,作二卷。丹霞法孫今釋重編。

序文、上堂、示衆、茶話、問答、著語、頌古、偈、贊、書問、雜著、行狀、塔銘。

師諱道獨,號宗寶,别號空隱。博山無異禪師法嗣。南海陸氏子。六歲,聞見性成佛而發深信。二十九,母殁,與其弟往投博山。……辛丑(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七月二十二日坐逝。壽六十二,夏三十三。師有二大弟子,曰:天然昰公,祖心可公。可公以弘法罹難,坐脱瀋陽之千山。

一三二、 天然昰禪師語録

十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九册。門人今辯編。上堂、小參、普説、茶話、室中垂示、擧古、問答、頌古、讚、偈、銘、書問、佛事、梅雪詩。

師諱函昰,字麗中,别號天然。廣州番禺人。俗名曾起莘。生於萬曆三十六年(一六○八)十月十四日。年二十九,禮謁匡山黄巖宗寶獨禪師,三十二歲落髮。獨公應羅浮山華首之請,師隨往。年三十五,得法。甲申之亂,清兵戮明宗室。師拾其骸骨葬之。四十一,住訶林;之後,歷住華首、海幢、丹霞、棲賢諸大刹。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一六八五)八月二十七日示寂。世壽七十八,法臘四十七。嗣法門人有:今無、今釋等。著有:首楞嚴經直指十卷,楞伽經心印八卷。

一三三、 海幢阿字無禪師語録

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五○册。同門弟樂説今辯重編。

廣州海幢寺阿字禪師,諱今無。得法天然昰和尚,曹洞三十五世,博山下三世。番禺萬氏子。年十六,抵雷峯,依天老人得度。辛酉年寂。壽四十九。臘三十。二十八得法,三十住院,領衆二十年。(辛酉,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

一三四、 丹霞澹歸釋禪師語録

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五○册。同門弟今辯重編。

師諱今釋,字澹歸。浙之仁和金氏子。得天然昰禪師法。師生於萬曆甲寅(一六一四),寂於庚申(康熙十九年,一六八○)秋八月九日。壽六十七,僧臘二十九。

上堂、示衆、佛事、遺命、問答、拈古頌、頌古拈、行狀、塔銘。

一三五、 千山剩人禪師語録

六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九册。門人今廬、今又重梓。

師諱函可,字祖心,别號剩人。惠州博羅人。姓韓。嗣博山宗寶。順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十一月廿七日示寂。壽四十九,坐夏二十。得度弟子:今育、今匝、今曰、今廬、今又、今南。

上堂、小參、普説、茶話、問答、拈古、頌古、十二時歌、書。

法系:博山來—宗寶獨—祖心可。

一三六、 博山粟如禪師語録

六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五九册。門人傳鵬編。

師諱弘瀚,字粟如,别號勺菴。江西永豐人。姓余。出家後,事博山雪磵禪師,嗣其法。生於崇禎庚午十二月初三日巳時,寂於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一七○六)二月二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七,僧臘五十四。

法系:博山來—雪磵道奉—博山粟如。

一三七、 晦臺元鏡禪師語録(内題建陽東苑晦臺鏡禪師語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五册(三六—四六)。門人道盛集。

師諱元鏡,字晦臺,别號湛靈。閩建陽馮氏子。生於萬曆丁丑六月二十五日。甲辰年,禮虎嘯麗空果公剃落。深究楞嚴「知見無見」之旨,遂求決於寶方無明和尚。……崇禎庚午(一六三五)七月十三日示寂。壽五十四,夏二十六。

一三八、 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録

十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百册。門人大成、大奇等編。

  • 〔卷一—四〕 上堂。
  • 〔卷五〕 小參。
  • 〔卷六〕 小參、晚參。
  • 〔卷七〕 示衆。
  • 〔卷八〕 普説、機緣。
  • 〔卷九〕 法語。
  • 〔卷十〕 頌古、偈。
  • 〔卷十一〕 贊。
  • 〔卷十二〕 佛事、雜著、塔銘。

雜著:安禪警語、晦臺鏡老和尚行狀、武夷石屏巖塔地記、自敘年紀略。

一三九、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録

三十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六册。門人大成、大然等較。

  • 序(十三篇)。
  • 〔卷一—五〕 上堂。
  • 〔卷六〕 小參。
  • 〔卷七〕 示衆。
  • 〔卷八〕 普説。
  • 〔卷九〕 茶筵法語。
  • 〔卷十〕 法語。
  • 〔卷十一〕 機緣。
  • 〔卷十二〕 頌古。
  • 〔卷十三〕 源流贊。
  • 〔卷十四〕 贊、佛事。
  • 〔卷十五〕 偈。
  • 〔卷十六〕 附載:初至天界隨處激揚開示語、夢筆初集。
  • 〔卷十七〕 塔集:覺浪大師塔銘(大成立石)、愚菴老和尚爲天界老和尚封龕法語。
  • 〔卷十八〕 詩。
  • 〔卷十九、二十〕 論—共十三篇:尊火爲宗論、三子會宗論、天地無古今人心生治亂論、泰伯丹朱合論、詩論、正命墮論、各安生理論、士爲治本論、法爲國本論、道治宗旨論、生死重超論、聖王當興世出世法論、三教會同論。
  • 〔卷二十一、二十二〕 序—三十九篇。
  • 〔卷二十三〕 記—七篇。
  • 〔卷二十四—二十六〕 説—二十五篇。
  • 〔卷二十七〕 書札。
  • 〔卷二十八〕 題跋。
  • 〔卷二十九—三十三〕 雜記:龍湖外録揮塵影、答詰神檄、西陵别録、救荒亂策、麻城制邊境策(以上卷二十九)。莊子提正、正莊爲堯孔正孤、提内七篇、提逍遥遊、提齊物論、提養生主、提人間世、提德充符、提大宗師、提應帝王(卷三十竟)。浮華紀略、過樅陽記、癸甲全提、甲申元日語、五臺紀略(卷三十一竟)。青山小述(卷三十二竟)。學庸宗旨、圜中衍義儒宗三寶圖、河圖衍義、洛書衍義、靈山公衍、伏羲圓圖(卷三十三竟)。全録竟。

附:

杖門隨集,二卷。天界學人大中、大斧編。天界浪杖人全録序(李序)。杖人翁全録集要序(黎序)。

天界紀聞

三大恩人、孔子棒、一字法門、拈重聞、拈先著、信近於義章、樂其可知、儀封人、晏平仲、孰謂微生高直、舜禹之有天下章、事君數章、仰之彌高章、以德報怨章、善人之道章、戒慎恐懼是作聖宗旨、論怨、賢賢易色、哀公問社章、論賁卦、四聖心易、因擧五位綱宗而論及象數端幾、象數有法則而無情識、會通不碍名相、五備五明。

金 鎞

才三、才真不可假、道德法、比興賦、因兩而後用參、平奇互藥、道善性、偏藥正用須知其故、不斷滅而變化、心自本靈受命如響、報不忘、研極徵信。

雙選社

六十四種當如事、名教宗旨之大端、六十四種妙于參、參悟宗旨之大端、正決、斧鐸、約節得中、捄安捄樂、妙叶、不語怪力亂神、旦氣、敬義先難、三驗關、傳心丹頭、琱像、情見之微、真切金剛義、知命、知故、裁成因宜、徵信。

杏花影

人宰天地藏悟於學、習坎、禮會仁智學擴仁智、大心精心。

鑑 鍼

春秋、假馬、陳不占、隱讓、正諷奇諷、内黄舍人兒、營脱、簡傲非道、王尼、馬伏波、殷深源王安石、形神相離不得不騷、元亮、杖人全雙杖。—杖人集竟。

一四○、 覺浪盛禪師嘉禾語録

一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六册。侍者大樞、大英同録。

師諱道盛,字覺浪,别號杖人。建寧(福建省)浦城張氏子。年十九,出家於瑞巖。參無明經老和尚。受具於博山。之後,於壽昌座下發明大事,師事晦臺鏡公,深入堂奥。萬曆四十七年,出世於福州蓮山國觀寺。歷住金陵靈谷、麻城(湖北省)龍湖、新城(江西省)壽昌、匡山圓通,等寺諸大刹。順治三年(一六四六),住江南天界寺,大振禪風。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九月初七日,示寂於天界。世壽六十八。法臘四十九。法嗣二十九人。四十餘年説法,俱載以上三録,共三十六卷。

一四一、 方融璽禪師語録

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一六册。門人興林等編。

師陝西西安府涇陽縣人。俗姓任。生於萬曆三十年壬寅七月七日子時。幼時,隨母素食,能誦心經。年十二,父喪。年十六,隨族叔謁五臺。見大材和尚,爲之剃度,受沙彌戒,法名如璽。是爲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七月七日。十九歲時,和尚九旬有二而逝。二十囘鄉看母,母已有疾,日夜隨侍。母求落髮,爲現僧像,歡喜而逝。三月後,朝峩嵋。二十一,入楚,之荊。二十二,參黄檗山無念和尚。秋到博山,力參一年。二十四,過匡山,訪一菴、慧證、法幢諸尊宿。夏到金粟參密雲老宿。秋過南海。冬轉徑山,復往雲棲度歲。次春入天台,訪寒拾遺跡,參湛然和尚。凡浙地名山高德,無不徧參。二十七,復入徑山參雪嶠大師。秋到金陵,冬入講席。次春隨喜諸大名刹,徧訪京師。二十九,謁九華。從江西欲往曹溪,道經西昌,值子房曾公,留掩關三載,詳覽教典。三十二至三十四,受請講楞嚴、孝衡疏鈔。彌陀等鈔。丙子,三十五歲,顓愚和尚受請於蘇溪百桂書園休夏,即往參禮,請求授戒,於五月二十五日增沙彌戒,六月初一進比丘戒,初六日圓菩薩戒。三壇具足。丁丑,隨和尚往匡山埽憨山大師塔。秋、隨和尚入雲居,爲監院。和尚常教人參「觀音大士即今在甚麽處?」話。癸未七月,和尚榜示請師爲第一座。丙戌,顓老和尚示寂於紫竹林。辛卯辭雲居職。壬辰結茅於五老峯之瑞雲崖。二十年之心願,至此始滿。九年後,受請下山。—師自撰行實時是辛丑年,已六十歲。以後之事,不見記載,不詳。

順治庚子八月,於紫竹林受請,住天界寺。康熙壬寅九月,受請住金陵弘濟寺。皆有語録。順治丙戌住雲居山真如寺語録。

機緣、小佛事、行脚垂示、像贊、歌、偈、行實。

後附:和中峰禪師懷浄土詩,廬山瑞雲沙門大璽著。

—師之法諱,行實是「如璽」,此云「大璽」。

詩成百八口親宣、雖讚西方不碍禪、識得自心無定法,但隨機便利人天。

—師於順治六年,依覺浪盛;順治十六年己亥,受覺浪之付囑,爲覺浪法嗣。翌年,覺浪入寂,送之紫竹林而建塔焉。順治十七年庚子,住天界寺。康熙元年壬寅,住金陵弘濟寺,時年六十一。以後不詳。

一四二、 觀濤奇禪師語録

六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三册。門人興舒等編。

康熙戊午仲夏,壽昌觀濤僧大奇,從弟子請,而自敘其生平曰:余豫之撫州雲林渭川里人。姓彭。誔於天啓乙丑(一六二五)之春。十九,投本里項山學出世法。參瀘陽饒山鐵索老人,索以老病却,乃納具于邵武之龍湖戒壇。依上首月坡山主受諸經論,並策發向上事。次往金陵,見天界盛和尚,界以太平事,當道不許聚衆,乃上牛首聽素華法師講法華會義。因徧歷講肆。及界應棲霞之請,余往參之,界一見,喜之曰:子何來之遲!……師資相得,七年如一日。既而隨往博山入閩,命監夢筆院事。又以法衣囑余繼席。……—師説行實後,疾復作,於七月初十日示寂,壽五十四,臘三十五。(自説行實)

—師諱大奇,號觀濤。撫州,在江西省。邵武,在福建省。月坡山主,不詳。牛首山,在江蘇省江寧府江寧縣南。即牛頭山之别名。亦名雙峯山,破頭山。素華,即蕅益智旭大師。康熙戊午説行實,戊午,即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即於是年示寂。

一四三、 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録

四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六册。侍者興磬、門人興斧編。

師諱大(智),一名弘智,號墨歷,亦號無可。别號藥地。又號浮山愚者。安徽桐城人。俗姓方,名以智。得法於覺浪盛。住江西建昌之壽昌寺及青原山。康熙十年辛亥(一六七一)示寂。世壽六十一。

甲辰(康熙三年)冬,吉州諸護法,請住青原七祖道場。上堂、小參、示衆、法語、偈、自贊、像贊、佛事。

—覺浪盛法嗣竟。

永覺賢禪師,明末高僧,宗説兼通,三藏並重,著有:金剛經略疏一卷,般若心經指掌一卷,楞嚴經略疏十卷,四分戒本約義四卷,律學發軔三卷,繼燈録七卷,建州弘釋録二卷,浄慈要語一卷,禪林疏語考證四卷,皆見卍續藏中(已分類編入各部)。

師於明崇禎七年,受請住鼓山,時年五十。之後,歷主開元、真寂、寶善等四道場。年八十,法付門人爲霖霈公,即於是年示寂。道霈禪師,總集諸語句,重編廣録,成三十卷。

一四四、 永覺元賢禪師廣録(内題永覺和尚廣録)

三十卷。卍續藏第一二五册(二○一—三九六)。嗣法弟子道霈重編。

序四篇、鼓山、開元、真寂、寶善語録、再住鼓山語録、小參、普説、茶話、拈古、頌古、佛事、問答、法語、書問、啓、序、題跋、記、文、考、疏、銘、論贊、諸祖道影贊、諸贊、偈頌、詩、古轍、寱言、行業記、永覺老人傳。

師諱元賢,字永覺。建陽人。宋大儒西山蔡先生十四世孫也。生於萬曆戊寅七月十九日。爲邑名諸生。嗜周程張朱之學。壬寅二十五,讀書山寺,聞誦法華經「我爾時爲現清浄光明身」,即知周孔外,乃别有此一大事。癸卯,壽昌無明和尚開法董巖,師往謁受教。逮二親繼没,丁巳,師年四十,竟棄妻拏,投壽昌落髮,爲取今名。……丁酉,師年八十,付法爲霖霈公,偈曰:

    曾在壽昌橋上過     豈隨流俗漫生枝

    一髮欲存千聖脈     此心能有幾人知

    潦倒殘年今八十     大事於兹方付伊

    三十年中鹽醬事     古人有語不相欺

    逆風把柁千鈞力     方能永定太平基

十月七日,師示寂(丁酉,乃清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

一四五、 繼燈録

卷首,一至六,共七卷。卍續藏第一四七册(三五一—四○六)。明·鼓山沙門元賢集。

禪家歷世相傳,喻之爲燈,取其能破暗以顯物,亦取其能繼照於無盡也。自宋·景德間道原大師始爲傳燈,嗣是,則有廣燈、續燈、聯燈、普燈之作,所述互有詳略,學者難於盡考,由是,大川濟公,合之爲會元,始終一貫,後學便之,功至渥也。……(序)

宗舊有五,今惟有二:臨濟,會元終於十七世,此録即始於十八世;曹洞,會元終於十五世,此録即始於十六世。—南嶽下,止於廿四世;青原下,止於廿九世。

一四六、 建州弘釋録

二卷。卍續藏第一四七册(四○七—四二七)。明·沙門元賢集。

師是建人,廼博探羣籍,取諸師之産於建者,或開法顯化於建者,悉録而傳之。分四:達本第一,共得三十二人;顯化第二,十七人;崇德第三,十四人;輔教第四,十四人。

一四七、 禪林疏語考證

四卷。卍續藏第一一二册(三九六—四四三)。明·鼓山沙門元賢集。

禪林之有疏語,非佛制,亦非祖制;但此土有僧以來,引羣生以皈佛海,其間表事陳情,則必有藉于疏,故疏之爲用,其來已久。在唐宋時,叢林中,特重是職,非才學兼優者,莫與其選。入明以來,僧中堪此職者,實鮮,但因襲陳文,苟且應酧而已。予昔在衆日,每任是職,苦于無舊可因,故率多杜撰應酬;積之既久,不覺成帙……(序)。

鼓山道霈禪師,福建建安丁氏子。諱道霈(永覺老人所命),字爲霖(聞谷老人所取),自號旅泊。母年三十,無子,禱觀音大士而生。時萬曆四十三年乙卯(一六一五)十一月初二日卯時也。年十四,禮白雲寺深公落髮,學習經教。十八,侍聞谷老人(聞谷廣印禪師)。之後,谷指令參永覺老人。年四十三,受永覺付囑,繼鼓山法席。師示寂之年,録中謂係康熙戊辰(二七年。一六八八),壽七十四;然據新續高僧傳六三:師寂於康熙壬午(四一年。一七○二),壽八十有八。師之著作頗多,其目如下:

  • 一 〔華嚴經疏論纂要〕 一百二十卷。此書,纂清涼疏、方山論而成。卍續無。鼓山木刻本。又、普慧大藏經會刊本最善,訂作十六册。
  • 二 〔仁王經合疏〕 三卷。
  • 三 〔般若心經請益説〕 一卷。
  • 四 〔佛祖三經指南〕 三卷。遺教、四十二章、潙山警策。
  • 五 〔續浄土生無生論〕 一卷。
  • 六 〔浄土旨訣〕 一卷。
  • 七 〔八十八佛懺〕 一卷。
  • 八 〔準提懺法〕 一卷。
  • 十 〔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略〕 三卷。此書未見。

有關宗門著作,如次:

一四八、 爲霖道霈禪師語録

卍續藏第一二五册(三九七—四九九),分作五目:

一 〔秉拂語録〕 二卷,書記太靖録。

秉拂、茶話、擧古、佛事、偈、頌、贊。

附:鵠林哀悃——

先和尚歸真記、最後語序、祭文二章、塔誌、起龕告文、封塔告文。

二 〔鼓山餐香録〕 二卷,書記太泉録。

自序:余觀今日法門流弊,力辭上堂,蓋不欲混入羣隊也。而諸檀信,爲法心深,競賷香供入山,强請陞座、弗獲已,隄岸復決,滾滾不休,書記録成鉅帙,而監院源公,請梓流通,余曰:「此博飯喫底閑言語耳,安用刻爲?」源曰:「政當使天下有鼻孔衲僧,嗅香飯氣,腦門迸裂,虚心果腹而去,其於法門之弊,庶有振乎!」余善其言,乃以「餐香」名之,而自書諸卷首。爲霖道人題于聖箭堂。

上堂、小參、紀賢傳、記、序、題跋、疏、文、偈、贊、銘、佛事。

三 〔還山録〕 四卷,侍者興燈録。

師爲弘化,離山數載,衆力請師還鼓山,師還鼓山後,福城衆護法宰官四衆請上堂説法,集成此録,故名。

序(龔譔)、上堂、示衆、佛事、偈、贊。

序、題跋、記、旅泊幻蹟(即自述行實。時康熙甲子—一六八四)。

四 〔雲山法會録〕 一卷,弟子謝大村、潘道靖、黄大廣同録。序、法會録、答程墨菴居士三問、五位宗旨,文九篇。

五 〔旅泊菴稿〕 四卷,弟子太泉録。卍續藏第一二六册(一—三九)。後附禪海十珍。此應另作一目。

法語、首序、白雲崇梵禪寺語録、開元廣福諸録。

法語、寶福禪寺語録、頌、紀賢傳、十玄談提綱著語、雜著、序、題跋、文、書、記、贊、銘、偈、疏、聯。

三門聯:解脱門開誰肯入?浮生夢覺自知歸!

六 〔禪海十珍〕 一卷,卍續第一二六册(四○—四七)。

七佛偈一、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入道四行二、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三、六祖大師二種三昧四、永嘉大師證道歌五、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六、臨濟義玄禪師法語七、洞山良价禪師寶鏡三昧八、同安察禪師十玄談九、浮山遠禪師九帶一○。

序:别傳之道,呵教勸離;然而垂手接人,則不廢言説,故六傳之後,二支五派浩浩説禪;性海汪洋,恒沙法寶聚集其中。智者得之,不自内出,不從外入,乃自心本有性功德耳。但時當末運,人根漸下,上者争以世智論量大法,下者甘自守愚菽麥不分,且貪多務得,終身役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無已,乃特拈此十篇綱宗之言,爲來學之標準。其言雖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實不在篇什之多耳。苟或失旨,即掀翻三藏教海,挑盡五燈微言;如數他寶,於己何益乎?故此集之行,願與智者共之。康熙丁卯(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夏,首安居日,非家叟—道霈,題於聖箭堂。

燈全云:師居鼓山二十餘載,道風遐播,遠近瞻依。著有「洞宗源流辨謬」三刻。因本宗白巖浄符,擅改景德龍藏,爲「祖燈大統」,削去「淳、了、珏、鑑、浄、覺」六世正傳之祖,故痛斥白巖混濫譜牒之罪,救正曹洞源流。(五燈全書六三)

洞宗源流辨謬、祖燈大統,二書皆未見。

—以上四録一稿,卍續作五目,今合爲一;禪海十珍作旅泊菴稿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