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55

一七、 天樂鳴空集

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十九册。明·鮑宗肇著。

蕅益大師序云:邇來禪門僭濫,不忍見聞,無論果證絶響,雖路頭端正者,亦不易得。故獨於袁石公之西方合論,深生隨喜,謂之空谷足音。客冬偶檇李,王止菴居士以鮑性泉所著天樂鳴空集見示,性泉,山陰人,鬻楮於檇李,不過一市賈耳。初禮紫柏大師,師勗以背讀楞嚴、法華,遂乞名筆,書細楷方册,鏤板流通。嗣復肆志於華嚴合論,大乘止觀,傳燈、宗鏡、諸書;併與湛然禪師往還;後乃皈依蓮池大師。坐脱,超登蓮土。噫!其人可謂甚希有矣!是集,其立論:大約以行解合一爲宗,以悟後修行爲正。蓋深得合論之旨,兼悟宗鏡之門。堪與末世狂禪爲頂門針。無怪乎狂禪惡其害己,反謗爲「别一路頭」耳。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緣起、種種邪空、色空、小引、自序、鮑性泉傳略。

一八、 闢邪集

一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八十九册。明·鍾始聲(即蕅益大師在俗時號)著。

天學初徵、天學再徵、附書柬四則。

一九、 解惑篇

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九册。明·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編。

吴太宰嚭……理惑論……歐陽修……朱熹……三報論等,共九十九篇。

二○、 一乘決疑論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册(七五—八四)。清·彭際清居士述。

予初習儒書,執泥文字,效昌黎韓氏語,妄著論排佛;然實未知佛之爲佛,果何如者也。已而、究生死之説,瞿然有省,始知囘向心地;從宋明諸先輩論學書,窺尋端緒,稍稍識孔顔學脈;而於明道、象山、陽明、梁谿,四先生,尤服膺弗失;以四先生深造之旨,證之佛氏,往往而合。然,四先生中,獨陽明王氏無顯然排佛語;而明道、象山、梁谿所論著,入主出奴,時或不免。豈世出世間,其爲道固不可得而同與?抑法海無邊,罕能盡其原底與?予畜疑久之,累數年而後決。蓮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引導於衆生。予讀孔氏書,得其密意;以易繋無方中庸無倚之旨,游於華嚴藏海,世出世間圓融無碍,始知此土聖人,多是大權菩薩,方便示現,乃以名字不同,横生異見,鬪争無已,不亦大可悲乎?既自信於中,又懼天下萬世之疑,不能直決也。因疏暢其説,以解諸儒之惑,以究一乘之旨。自四先生之外,有顯然排佛者,並附論之。

四、 音 義

一、 一切經音義

二十五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五十九册。唐·沙門釋玄應撰。

玄應,有寫作元應。與道宣律師同時,而先寂。

二、 新譯華嚴經音義

二卷。中藏同上。唐,沙門慧苑撰。

苑師,京兆人,賢首國師門人,即撰華嚴經略疏刊定記者。

二書爲經典釋文體,將經文難字録出,注音訓於其下,並廣引字書及傳記以明之,故比經典釋文爲詳。

三、 一切經音義

一百卷。大藏第五十四册(三一一—九三三)。唐·翻經沙門慧琳撰。

四、 續一切經音義

十卷。大藏同上(九三四—九七九)。唐·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集。

琳書與玄應書同名。凡開元録入藏之經,悉依次音之。有舊音可用者用舊音。餘則自撰。麟所續者,開元録以後至貞元録之經;續琳書,非續玄應書也。

慧琳,宋僧傳五,有「唐京師西明寺慧琳傳」。姓裴氏。疎勒國人。始事不空三藏。印度聲明,支那訓詁,靡不精奥。嘗引字林、三倉、諸經雜史,撰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絶筆,貯其本於西明藏中。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八二○),卒於所住,春秋八十四矣。

希麟,住燕京崇仁寺。遼統和五年丁亥—即宋·雍熙四年(九八七)撰此音義,與宋僧傳同時。

五、 翻梵語

十卷。大藏同上(九八一—一○五四)。

此書十卷,飛鳥寺信行之所撰集。

六、 悉曇字記

一卷。大藏同上(一一八六—一一八九)。唐·山陰沙門智廣撰。

七、 梵語千字文

一卷。大藏同上(一一九○—一一九六)。唐·義浄三藏撰。

别本一卷,大藏同上(一一九七—一二一六)。

八、 唐梵文字

一卷。大藏同上(一二一六—一二二二)。唐·沙門全真集。

九、 梵語雜名

一卷。大藏第五十四册(一二二三—一二四一)。唐·沙門禮言集。

一○、 唐梵兩語雙對集

一卷。大藏同上(一二四一—一二四三)。

一一、 翻譯名義集

二十卷。大藏同上(一○五五—一一八五)。宋·景德寺沙門普潤法雲編。

十種通號第一、諸佛别名第二、通别三身第三、釋尊别名第四、 三乘通號第五、菩薩别名第六、度五比丘第七、十大弟子第八、總諸聲聞第九、宗釋論主第十、宗翻譯主十一、七衆弟子十二、僧伽衆名十三、八部十四、 四魔十五、仙趣十六、人倫十七、長者十八、外道十九、六師二○、鬼神二一、畜生二二、地獄二三、時分二四、帝王二五、皇后二六、世界二七、諸國二八、衆山二九、諸水三○、林木三一、 五果三二、 百華三三、衆香三四、七寶三五、數量三六、什物三七、顔色三八、總明三藏三九、 十二分教四○、律分五部四一、論開八聚四二、示三學法四三、辨六度法四四、釋十二支四五、明四諦法四六、止觀三義四七、衆善行法四八、三德秘藏四九、法寶衆名第五○、四十二字五一、名句文法五二、增數譬喻五三、半滿書籍五四、唐梵字體五五、煩惱惑業五六、心意識法五七、陰界入法五八、寺塔壇幢五九、犍椎道具六○、沙門服相六一、齋法四食六二、篇聚名報六三、統論二諦六四。

原分二十卷。大藏作七卷。

一二、 景祐天竺字源

七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七十六册。宋·沙門惟浄等撰。

即梵字註音。

一三、 紹興重雕大藏音

三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六十二册。宋·處觀撰。

人部、心部、巾部、手部等,以字分部,共一百七十四部。惟註字音。

一四、 北京五大部直音會韻

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十四册。明·久隱撰。

華嚴、槃、金光明、報恩、心地觀、法華、楞嚴、圓覺、地藏、梁皇、水懺、諸天懺、藥師、佛頂心、楞伽、維摩、大彌陀、孔雀,等經懺字音。

五、 古逸部

圓覺經佚文,一卷。卍續第一五○册。

日本松本文三郎序謂:獲古宋本圓覺經下卷賢善首章末,有此偈頌二十句。

勝鬘義記,一卷。(首缺)佚名。

勝鬘經疏,一卷。(首缺)佚名。

挾註勝鬘經,一卷。(首尾缺),佚名。

以上大藏八五册。

阿彌陀經異本,一卷。卍續第一五○册。

無量壽經義記,卷下。(首缺)佚名。

無量壽觀經義記,一卷。(首缺)佚名。

是十六觀經解。僅存九品往生章而已。

無量壽經記,上卷(殘册),唐玄一集。卍續第三二册。

金剛經疏,一卷。(首缺)佚名。

金剛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金剛般若經挾註,一卷。(首尾缺)佚名。

金剛般若經義記,一卷。(尾缺)佚名。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金剛般若經傳外傳,卷下。(首缺)佚名。

仁王經般若實相論,卷二。(首缺)佚名。

仁王經疏,一卷。(首缺)佚名。

法華義記,卷三。(首缺)佚名。

法華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法華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法華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法華問答,一卷。(首尾缺)佚名。

法華玄贊釋,卷二,疑是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卍續第九三册。

槃經義記,一卷。(首尾缺)佚名。

大槃經義記,卷四。(首缺)佚名。槃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維摩經義記,卷四。(首缺)佚名。

維摩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維摩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維摩經疏,卷三、六。佚名。

維摩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維摩經疏記鈔,卷四、五(不完)。唐道暹私記。卍續第九二册。

楞伽經註,卷二、五(殘册)。唐智嚴註。卍續第九一册。

楞伽經疏。卷中(殘册)。佚名。卍續第九一册。

彌勒上生經述贊,卷一(不完)。唐·卍續第九一册。

彌勒下生經述贊,卷二(殘册)。唐·卍續第九一册。

四分律疏,二十卷(存卷九)唐智首撰。卍續第六六册。

四分律含註戒本疏發揮記,卷三。宋允堪述。卍續第六二册。

四分律搜玄錄,二十卷(存卷一、二及殘册二卷)。唐·志鴻撰述。卍續第九五册。

梵網經述記,卷一。(首缺)佚名。

瓔珞本業經疏,一卷。(首尾缺)佚名。

瓔珞本業經疏,下卷。新羅元曉撰。卍續第六一册。

菩薩藏修道衆經鈔,卷十二(首缺)。

諸經要略文,一卷(首尾缺)。

法華經論述記,上卷。唐·卍續第九五册。

十地論義疏,卷一(首尾缺)、卷三(首缺)。北周法上撰。

大智度論疏,卷一、六、十四、十五、十七、廿一、廿四。南北朝慧影抄撰。卍續第七四册及第八七册。

廣百論疏,卷一(首缺)。佚名。

掌珍論疏,卷下。唐·卍續第八七册。

地持義記,卷四(首缺)。佚名。

地持論義記,十卷(僅存卷三下、四上、五下)。隋·慧遠述。卍續第六一册。

攝大乘論疏,卷五、七(俱首缺)。佚名。

攝大乘論抄,一卷(首尾缺)。佚名。

攝大乘論章,卷一(首尾缺)。佚名。

攝論章,卷一(首缺)。佚名。

攝大乘義章,卷四。佚名。

中邊分別論疏,卷三。新羅元曉撰。卍續第七五册。

百法論顯幽抄,二十卷(存卷一末、二末、七末)。唐·從芳述。卍續第八七册。

起信論註,一卷(首尾缺)。佚名。

一乘佛性究竟論,卷三。唐法寶述。卍續第九五册。

大乘四論玄義,十卷(缺卷一、三、四)。唐均正撰。卍續第七四册。

别傳心法議,一卷(殘册)。宋戒珠撰。卍續第一○一册。

讚禪門詩,一卷(首缺)。佚名。

惠遠外傳,一卷(首缺)。佚名。

以上諸書,不註「卍續」者,皆見大藏第八十五册。

此古逸諸書,雖是殘缺不全,但亦有參考價值。此中,部份已入經律論諸疏。

六、 疑似部

護身命經,一卷。

護身命經,一卷。

決罪福經,二卷。

妙好寶車經,一卷。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三卷。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一卷。(尾缺)

妙法蓮華經馬鳴菩薩品第三十,一卷。

首羅比丘經,一卷。(首缺)

小法滅盡經,一卷。

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一卷。

天公經,一卷。

如來在金棺囑累清浄莊嚴敬福經,一卷。

救疾經,一卷。

普賢菩薩説證明經,一卷。

究竟大悲經。(卷二至四。二、三首缺)

咒魅經,一卷。

法王經,一卷。(首缺)

大威儀請問,一卷。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經,二卷。

佛爲心王菩薩説投陀經,卷上。

父母恩重經,一卷。

延壽命經,一卷。

續命經,一卷。

如來成道經,一卷。(首缺)

山海慧菩薩經,一卷。

現報當受經,一卷。(首缺)

大辨邪正經,一卷。

三厨經,一卷。

要行捨身經,一卷。

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一卷。

天地八陽神咒經,一卷。

齋法清浄經,一卷。

法句經,一卷。

法句經疏,一卷。

無量大慈教經,一卷。

七千佛神符經,一卷。(首缺)

現在十方千五百佛名並雜佛同號,一卷。(首缺)

三萬佛同根本神秘之印並法龍種上尊王佛法,一卷。(首尾缺)

地藏菩薩經,一卷。

金有陀羅尼經,一卷。

讚僧功德經,一卷。

無常三啓經,一卷。

觀經,一卷。

救諸衆生一切苦難經,一卷。

勸善經,一卷。

新菩薩經,一卷。

新菩薩經,一卷。

釋家觀化還愚經,一卷。

佛母經,一卷。

僧伽和尚欲入槃説六度經,一卷。(以上並燉煌本)

慈仁門八十種好經,一卷。

像法決疑經,一卷。

善惡因果經,一卷。

以上五十三部,皆見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疑似部。

高王觀世音經,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

註釋一種

① 〔佛説高王觀世音經註釋〕

一卷,卍續第九三册,清·智敬録出。

末云:昔五代時,有高歡國王,爲相州郡主,好殺。適寶藏官孫敬德,誤犯重法,囚禁就死,忽夢見一僧曰:「汝持誦觀世音經一千遍,當脱刑名。」敬德曰:「今在禁中,安得經典?」僧曰:「吾口授汝。」睡覺,敬書,便無忘失。虔心誦念,得九百遍;文案已成,王遂令赴市斬之。敬德問監使,市之遠近,監使者曰:「問之何故?」敬德曰:「時夜夢一僧,令持觀世音經千遍,當得免死。今尚欠一百。」請求緩行。隨路急念滿數。至市,監使宣勅斬之,身首不損,刀折三段。呈王,王駭,提問:「汝何幻術,令得如此?」敬德曰:「實無幻術,因在獄中畏死,祈禱觀音,忽夢一僧,教誦觀世音經一千遍,獲福如是。」王謂敬德曰:「汝勝於我,與佛何異?」王唤典獄者書是經,令諸罪人合死者,各持千遍,斬之,取驗悉應。王乃勅下,令民普誦,用證福果。擧世遂傳稱「高王觀世音經」云。

〔案〕 此經雖非佛説,但經中皆諸佛菩薩聖號,經末結以七佛滅罪真言,且觀音大士尋聲救苦,故多感應,未可與其他僞經等觀也。

觀世音菩薩救苦經,一卷。

觀世音菩薩往生浄土本緣經,一卷。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一卷。

浄度三昧經,一卷。

以上四部,皆見卍續藏第八十七册。是後人僞造,非佛正説。

大藏正教血盆經,一卷。

佛説壽生經,一卷。

化珠保命真經,一卷。

右三部,皆見卍續藏第八十七册。皆是僞造。血盆經、壽生經,流傳普遍,愚誤衆生尤甚!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二卷,二十四品。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卷,七品。

右二部,亦見卍續藏第八十七册。或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付正法眼藏,即載此經,是佛所説。但大藏所收之經論不記此事,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且此經不載譯人,以故,疑爲非佛正説。

佛説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唐·藏川述。

佛説預修十王生七經,一卷。唐·藏川述。

右二部見卍續藏第一五○册。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説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二卷。卍續藏第一册。

以上皆是「疑似」之部。

七、 外教部

金七十論,三卷。陳·真諦譯。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慧月造。唐·玄奘譯。

老子化胡經,卷一、卷十。

摩尼教下部讚,一卷。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

波斯教殘經,一卷。

序聽迷詩所經,一卷。

景教三威蒙度讚,一卷。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一卷。

以上皆見大藏第五十四册(一二四五—一二九○)。

目 録 類

一、 出三藏記集

十五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一—一一四)。梁·釋僧祐撰。

  • 〔卷一〕 集三藏緣記第一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 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 〔卷二〕 新集撰出經律論録第一 新集條解異出經録第二
  • 〔卷三〕 新集安公古異經録第一 失譯經録第二 涼土異經録第三 關中異經録第四 新集律分爲五部記録第五 十八部記録第六 漢地四部記録第七
  • 〔卷四〕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録。
  • 〔卷五〕 新集鈔經經録第一 安公疑經録第二 新集疑經録第三 安公註經及雜經志録第四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喻疑第六
  • 〔卷六至卷十一〕 共經序及記一百十篇。皆六朝人著作。
  • 〔卷十二〕 雜録序十篇。
  • 〔卷十三至十五〕 共傳三十二篇。

三藏者,經、律、論。此書記集此土所出翻譯經律論三藏,故名「出三藏記集」。史籍中有引用此書作「集記」或「出三藏集記」者,誤也。

祐師以前,經目有多種,今所存者,以此目爲最早。簡稱爲「祐録」。書中常引「安録」,即東晉釋道安所撰經録。

本書:前有總序;十五卷中,分四類:

〔一、 撰緣記〕 一卷(一),即佛經之結集及譯經之起源。

〔二、 銓名録〕 四卷(二—五),即歷代出經名目,以時代撰人分類。其次則爲異出經、古異經、失譯經及律部。又次則爲失譯雜經、抄經、疑經、註經等。異出、謂同本異譯者。失譯、謂遺失譯人名字者。律爲祐師專門、故特詳律部。抄經、謂撮録諸經大要者。註經、謂經有註解者。疑經、謂真僞未辨者。

〔三、 總經序〕 ㈠ 經序,有六卷(六—一一),即各經之前序及後記。共有一百一十篇。㈡ 雜録序,一卷(一二),即此土纂集諸書之序,如祐師自纂之弘明集序等,共有十篇。此卷各篇,載序之外,復載各卷篇目。學者據此篇目,亦可略知其書之内容爲何。閲藏知津,諒即仿此。

〔四、 述列傳〕 三卷(一三—一五)。即譯人之傳。前二卷,外國二十二人;後一卷,中國十人。由後漢至蕭齊。其史料雖爲梁高僧傳所採集,然此尚爲今所存最古之僧傳,可以考後來僧傳之因革及異同也。

本書之特色,全在第三之總經序,爲其他經目所未有,可以考知各譯經之經過及内容,與後來書録解題、書目提要等用處無異。其後記多記明譯經地點及年月日,尤可寶貴。

至於本書之經序及列傳中,有涉及各朝帝王及士庶者,均可爲考史資料。如吴主孫權之於支謙,宋文帝之於求那跋陀羅,以及宋彭城王義康、譙王義宣、齊竟陵文宣王子良等,皆與諸僧應接。劉宋時,裴松之註三國志,以在此書之前,故此書爲裴所未見;此書中有關魏吴諸僧事,可補三國志註者尚多。(以上參考史籍概論)

二、 歷代三寶紀

十五卷。大藏第四十九册(二二—一二七)。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撰。

此書亦名開皇三寶録,卷十五有「上開皇三寶録表」;開元録七、法苑珠林百著録,亦名開皇三寶録。

此書本爲目録書,閲藏知津、大正藏,皆列入傳記類,不合,今改入目録部。

作者費長房,與後漢書方術傳之汝南費長房同名(見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略歷見大唐内典録五(開皇三寶録條下)。續高僧傳二附達摩笈多傳:費長房,成都人。本預緇流,因周武廢僧還俗。隋開皇初召入京,爲翻經學士。

本書與出三藏記集之大分别:祐録僅詳於南朝諸經,本書則兼詳北朝諸經,因所處之時代不同也。

本書有三方式:

一、 爲帝年 三卷(一—三)—上列甲子,係以帝年,下註佛生、出家、成道、入滅,乃至孔子初生、問禮、獲麟等事;訖至開皇時,佛法東流,翻譯次第。卷一—周、秦,卷二—前後漢,卷三—魏、晉、宋、齊、梁、北周、隋。每卷前有敘論,後列年表,年下間註時事、佛事,或所出經卷,頗便檢閲。

二、 爲代録 九卷(四—一二)—詳記歷代譯師所譯經典。卷四—後漢録,卷五—魏、吴録,卷六—西晉録,卷七—東晉録,卷八—前後秦録,卷九—西秦、北涼、北魏、高齊、陳,五録,卷十—劉宋録,卷十一—蕭齊、梁、北周録,卷十二—隋録。每卷前有敘論,次列經卷,經卷後爲譯人傳;蓋變祐録之體,將列傳分隸各經之後,以便檢閲也。

三、 爲入藏録 二卷—卷十三,大乘入藏目;卷十四,小乘入藏目。蓋代録爲歷代所出之經,入藏録則隋代現存經也。

最後一卷—卷十五,是開皇三寶總目録。

本書之特色在紀年。(詳史籍概論,今略。)

本書不無小誤,如卷三以乙亥爲魏甘露元年之類,誤移前一年(乙亥是正元二年,丙子才是甘露元年)。又有開皇十八年以後之甲子,顯爲後人附益。

三寶紀卷十一,周沙門忘名傳略云:武帝世,沙門釋忘名,俗姓宗,諱闕殆,南陽人。爲梁竟陵王友,梁敗出家,改名上蜀。齊王入京,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還俗,並遣少保蜀郡公别書勸喻,書報言六不可。其後云:「鄉國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此本志也。如其不爾,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史籍概論云:「齊王者:宇文泰第五子憲。少保蜀郡公者,尉遲迥。皆周書有傳。諱闕殆者,取論語『多見闕殆』之義,言其諱已闕失也。佛祖統紀續藏卅八(卍續藏第一三一册,統紀第三十八卷。),乃云:『梁補闕宗殆,以學行知名。梁亡,棄官出家,號無名。』(大正藏統紀在第四十九册。此文在卷三十七,與續藏同。)頻伽藏本統紀卅七,又作『梁補闕宗始。』(頻伽藏統紀在致字函第八册及第九册,此文在卷三十七,即第九册第六十六頁後面倒數第二行。案頻藏據麗本,與大正藏同。頻本宗始之始字,是殆字之誤,非謂統紀另有作「宗始」之本也。)按補闕之官,始於唐武后,梁時安得有補闕?僧人不學,殊可笑。」讀此可知著書之難,一不小心,即貽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