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04

⑩ 〔删定止觀〕

三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五九—一○四)。唐·翰林學士梁肅述。

〔卷上〕 重刻序(鎧菴吴克己撰)。

止觀十大章:

㈠ 大意,分五: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

㈡ 釋名,㈢ 體相,㈣ 攝法,㈤ 偏圓,㈥ 方便。

〔卷中〕 ㈦ 正觀十境,一 陰境十乘——觀不思議,發菩提心,巧安止觀,破法徧,識通塞,調道品,對治助開,知次位,修安忍,離法愛。

〔卷下〕 二 煩惱、三 病患、四 業相、五 魔事、六 禪定、七 諸見、八 上慢、九 二乘、 菩薩(第八上慢已下不説)。

㈧ 果報,㈨ 起教,㈩ 指歸(此後三章不説)。

附:智者大師傳論(一名天台法門論)。

梁肅,字敬之。安定人。早從釋氏學,傳天台宗教,於荆溪執弟子法甚恭。志在一乘,最爲精博。故孤山祖承云:朝廷中得其道者,唯梁學士一人而已。公嘗删定止觀(佛祖統紀云: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費日,乃删定之)。又述止觀統例(止觀統例,一卷,一七七五字。頻伽藏,陽字函第九册五○頁。),其文、雄深雅健,宛有易翼中庸步驟(佛祖統紀曰:又述統例以繫于後,謂止觀是救世明道之書;又爲大師傳論,備敘傳教之大統;世謂:論其文、則雄深雅健;語其理,則明白洞達)。韓昌黎,雖獨步元和,然以五原及諸文較之,似不及也。貞元九年(七八三)十一月,卒于長安。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十卷,惜不傳。

11 〔止觀科節〕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一○五—一○九)。唐·不明作者。

或云:是法藏大師作。然據文云:

長文廣義,悉備「輔行」;其間數科數節,義意或不同;或義意是同,而尋文難見;或科節文勢奢促不定。略出科文,並數節義,自備遺忘。

既曾見「輔行」,決非賢首法藏所作也。以賢首寂於唐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二),而荆溪大師則生於景雲二年(七一一);賢首寂時,荆溪才二歲耳。

12〔摩訶止觀義題〕

一卷,一二○一字。宋·遵式大師述。收于「天竺别集」卷下。卍續藏第一○一册(一四七)。

13〔摩訶止觀貫義科〕

二卷。卍續藏第一○○册(一—四九)。清·天溪和尚説,門人靈耀補定。

昔天溪老人,唯提大師義意,立科講授,文旨昭明,如日出地。名貫義者:惟使止觀義理聯貫昭明,不致埋没於註解家葛藤脚下去耳。

一○、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十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四七五—五四八)。隋·天台智者大師説,弟子法慎記,灌頂再治。

大意第一 釋名第二 明門第三 辨詮次第四 簡法心第五 分别前方便第六

釋修證第七 於中有四:㈠ 修證世間禪相,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㈡ 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㈢ 修證出世間禪相,謂:對治無漏,緣理無漏。對治有九:九想、八念、十想、三種,名壞法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種,名不壞法觀;九次第定,名練;師子奮迅,名熏;超越三昧,名修。緣理無漏,未説。㈣ 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未説。

顯示果報第八 從禪起教第九 結會歸趣第十皆未説。

一一、 六妙法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五四九—五五五)。隋·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蓋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内思安般:㈠ 數,㈡ 隨,㈢ 止,㈣ 觀,㈤ 還,㈥ 浄。……

六妙門,大意有十:㈠ 歷别對諸禪,㈡ 次第相生,㈢ 隨便宜,㈣ 隨對治,㈤ 相攝,㈥ 通别,㈦ 旋轉,㈧ 觀心,㈨ 圓觀,一 ○ 證相。

一二、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名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四六二—四七三)。隋·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後附:梁肅天台止觀統例。

一三、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五八一—五八四)。

一四、 禪門章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一一—三五)。

一五、 禪門要略

一卷。卍續同上(三五—三六)。右二皆智者大師説。

一六、 修禪要訣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一七—四二○)。

北天竺婆羅門禪師佛陀波利(覺愛),隨問略説。西京禪林寺沙門明恂問,並隨口録。同寺梵僧慧智法師傳譯。于時大唐儀鳳二年丁丑歲(公元六七七)也。

  • 一、 雖云「第三五百年禪定牢固」,但非此後不可修禪,豈可但學聞思而不許修。
  • 二、 不可因見有人學禪失心而不學。廣學多聞而不習定,天人掩其口而勸令習禪。
  • 三、 性多散亂亦當學定,獼猴尚能坐禪,何況人乎?
  • 四、 禪不唯坐;四儀皆可修,唯坐易招魔事。
  • 五、 明結跏趺坐法。次明經行法。
  • 六、 經行是直往直來,不同繞塔。
  • 七、 次明住法。次明卧法。以上四儀,皆是印法。
  • 八、 四儀修禪,依摩訶衍。小乘分有,外道全無。
  • 九、 外道執我以習禪;小乘計法而修定;大乘止觀,人法雙除。此其别也。
  • 一○、 學禪方便:先起大慈悲心,永捨報怨之念。貪設起,速除懺;如杖擊水,開還合。惡念相續,不可學禪。
  • 一一、 學禪者,初學不得即觀無相,須以方便漸次而入,吾未見頓現無相者。——次明漸次修學法。
  • 一二、 學禪不必一定多聞。但解禪法亦是多聞。
  • 一三、 持戒破戒皆可習禪,但以持戒爲第一。此約大乘法説。
  • 一四、 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擧鐵鎚磨針喻。
  • 一五、 明定中現相。次明出定時節。次明遣魔。
  • 一六、 坐禪宜於静室、樹下、塚間、露坐等。不須在佛堂中。
  • 一七、 可以多人同坐。但不可面相向。
  • 一八、 坐禪可不被袈裟。
  • 一九、 除大小便,餘時常攝心。
  • 二○、 坐禪人亦可兼修持經講説等。但以禪爲上。
  • 二一、 平時不修禪,臨終心惶亂,難免惡趣。

——此書所説,是通途禪門。雖非智者大師所説,以其可作修止觀之參考,故附於此。

一七、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六二一—六二七)。隋·天台智者大師説,門人灌頂記。

辨法相第一 釋覺意三昧名第二 釋方便行第三 明心相第四 入觀門第五 證相門第六

一八、 四念處

四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五五五—五八○)。隋·天台智者大師説,門人灌頂記。

先明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宣説。次明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説。乃約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門。四念處,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一九、 法界次第初門

六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六六四—六九七)。隋·天台智者大師撰。

大師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爲七卷,流傳新學。略爲三意:

一爲讀經尋論隨見法門,脱有迷於名數者;

二爲未解聖教所制法門淺深之次第;

三爲學三觀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碍,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辨體相,始得三卷(各分上下,故成六卷),共六十科。

㈠ 名色、㈡ 五陰、㈢ 十二入、㈣ 十八界、㈤ 十六知見、㈥ 見愛二煩惱、㈦ 三毒、㈧ 五蓋、㈨ 十煩惱(十使)、一○ 九十八使、一一 十惡、一二 十善、一三 三皈、一四 五戒、一五 四禪、一六 四無量心、一七 四無色定(四空定)、一八 六妙門、一九 十六特勝、二○ 通明觀(通明禪)、二一 九想、二二 八念、二三 十想、二四 八背捨、二五 八勝處、二六 十一切處、二七 十四變化、二八 六神通、二九 九次第定、三○ 三三昧、三一 師子奮迅三昧、三二 超越三昧、三三 四諦、三四 十六行、三五 生法二空、三六 三十七品、三七 三解脱、三八 三無漏根、三九 十一智、四○ 十二因緣、四一 四弘誓願、四二 六波羅密、四三 四依、四四 九種大禪、四五 十八空、四六 十喻、四 七 百八三昧、四八 五百陀羅尼、四九 四攝、五○ 六和敬、五一 八自在我(八種變化)、五二 四無碍辯、五三 十力、五四 四無所畏、五 五 十八不共法、五六 大慈大悲、五七 三十二相、五八 八十種好、五九 八種音聲、六○ 三念處。

二○、 觀心論(亦名煎乳論)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五八四—五八七)。隋·天台智者大師述。

註釋一種

① 〔觀心論疏〕

五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五八七—六二○)。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論有序、正、流通:從初問佛經無量下去,至四月一歲,是序分;從問觀自心生云何四不説下去,至寂然無言説,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説;從今約觀一念下去,是流通分。

二一、 觀心食法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五五)。智者大師述。

二二、 觀心誦經法

一卷。智者大師説。卍續會入觀心誦經法記。

① 〔觀心誦經法記〕

一卷。卍續同上(五六)。唐·荆溪尊者記。

二三、 四教義

十二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七二一—七六八)。隋·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 第一、 釋四教名,爲五:㈠ 正釋,㈡ 覈定,㈢ 引證,㈣ 料簡,㈤ 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
  • 第二、 辨所詮,爲四:㈠ 約四諦理,㈡ 約三諦理,㈢ 約二諦理,㈣ 約一諦理。
  • 第三、 明四門入理,爲五:㈠ 略辨四門相,㈡ 正明四門入理,㈢ 悉檀起四門教,㈣ 約十法成門義,㈤ 信法兩行四行不同。
  • 第四、 明判位不同,爲六:㈠ 約三藏教位,明浄無垢稱義;㈡ 約通教位,明浄無垢稱義;㈢ 約别教位,明浄無垢稱義;㈣ 約圓教位,明浄無垢稱義;㈤ 約五味以結成;㈥ 明經論教多少。
  • 第五、 明權實,爲三:㈠ 略明權實,㈡ 明格位,㈢ 明興廢。
  • 第六、 約觀心明四教,爲四,謂約觀明三藏、通、别、圓教也。
  • 第七、 通諸經論,爲二:㈠ 明對諸經論,㈡ 通釋此經文義。

此四教義,蓋是維摩經玄義耳。

舊本缺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經論,三段之文,大正藏本,皆有。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一—三頁),亦即補此三段文也。

二四、 三觀義

維摩詰經三觀玄義。

二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三七—五二)。隋·天台智者大師撰。

今明三觀義,即爲二意:先分别境智,次正解釋。

正釋爲七:㈠ 釋三觀名,㈡ 辨三觀相,㈢ 對智眼,㈣ 會乘義,㈤ 明攝法,㈥ 釋成浄名義,㈦ 用三觀釋此經一部義。

二五、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九册(五七—五八)。

要滅罪障,助菩提道,必須發願。

二六、 普賢菩薩發願文

一卷。卍續同上(五八)。天台智者大師撰。

先總發願,次發十大願,最後迴向。五百餘字而已。(據説此文是在臺嶺——廣東南雄縣北——蘇陀峯,非際大德於古法藏中覓得云。)

二七、 方等三昧行法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九四三—九四九)。智者大師説,門人灌頂記。

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 ㈠ 法緣,㈡ 善知識,㈢ 前方便,㈣ 辦衣,㈤ 行法,㈥ 供養。

識遮障第二 ㈠ 洗浴調適,㈡ 飲食調適,㈢ 行道調適。

禁法第三 ㈠ 七日要心,及誦咒;㈡ 請師受戒,及發露;㈢ 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説。

内律要訣第四 ㈠ 明五篇戒滅不滅相,㈡ 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

修行第五

受戒第六 不説。

——以上,智者大師諸著述竟。

大師,荆州華容陳氏子。年十八,投果願寺出家。習通法華。往大蘇山,禮慧思禪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以普賢道場,爲説四安樂行。一日,誦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發。將證白思,思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得無碍辯。以五重玄義釋法華經題,時曆一夏,是謂「九旬談妙」。章安尊者記之,即法華玄義。晚之天台。隋煬帝爲晉王時,禮師求戒,尊爲「智者」。大師生于梁·大同四年(五三八)七月。寂于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春秋六十。

二八、 十不二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七○二—七○四)。唐·荊溪尊者湛然述。

㈠ 色心,㈡ 内外,㈢ 修性,㈣ 因果,㈤ 染浄,㈥ 依正,㈦ 自他,㈧ 三業,㈨ 權實,一○ 受潤。即釋籤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録出别行。

註釋八種

① 〔十不二門義〕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五○—五三)。唐·沙門道邃録出。

② 〔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

二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五四—七○)。宋·丹丘沙門源清述。

③ 〔註法華本迹十不二門〕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七一—八五)。宋·沙門宗昱註。

④ 〔十不二門文心解〕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八六—一○一)。宋·沙門仁岳述。

⑤ 〔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一○二—一○九)。宋·永嘉沙門處謙述。

⑥ 〔十不二門樞要〕

二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一一○—一四六)。宋·東掖虎溪沙門了然述。

⑦ 〔十不二門指要鈔〕

二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七○五—七一九)。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籤,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註,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託;荊溪妙解,翻隱於時;天台圓宗,罔益於物。爰引講次,對彼釋之,命爲指要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爲事理解行之要也。

⑧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

四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一四七—二三二)。宋·武林沙門可度詳解。明·天台後學正謐分會。

科判。釋遵式大師序。釋四明尊者指要鈔。

二九、 金剛錍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七八一—七八六)。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註釋七種

① 〔金剛錍論私記會本〕

二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二三三—二四八)。唐·荊谿大師撰,明曠法師記,日僧辯丁會。

② 〔金剛錍科〕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三七七—三八○)。宋·雲間沙門仁岳科。

③ 〔金剛錍科〕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三八一)。宋·孤山沙門智圓集。

④ 〔金剛錍顯性録〕

四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二四九—二九一)。宋·孤山沙門智圓集。

⑤ 〔金錍義〕

宋·雲間沙門可觀述。載於山家義苑卷上。卍續藏第一○一册(一八○—一八二)。

⑥ 〔金剛錍義解〕

僅存卷中。卍續藏第一百册(二九二—三○二)。宋·四明沙門善月述。

⑦ 〔金剛錍釋文〕

三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三○二—三三一)。宋·天台沙門時擧釋。

卍續藏第一○三册(四四三)。宋·善喜著之「評金剛錍」(内題「評金錍」),宜參閲之。文中云:「近代有作顯性録」,即孤山智圓法師著之「金剛錍顯性録」也。

錍爲金中之精鋼。或作篦。又云金籌。金所作之箸,以抉開眼膜者。大日疏云:「西方治眼法,以金爲箸,兩頭圓滑,中細,猶如杵形,可長四五寸許。用時,以兩頭塗藥,各用一頭内一眼中塗之。涅槃金篦,亦類此也。」荊溪藉此以明非情草木悉皆成佛之義。

三○、 始終心要

一卷,二八八字。大藏第四十六册(四六三)。唐·荊溪沙門湛然述。

性德三諦,在迷爲三惑,修三觀以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註釋二種

① 〔始終心要注〕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三三二—三三三)。宋·永嘉沙門從義注。

在因名「始」,至果爲「終」。因果雖殊,諦德無别;圓頓上乘,旨歸於此,所以荊溪立於「心要」。

② 〔始終心要略解鈔〕

民國十三年,諦閑大師講於紹興戒珠寺。諦閑大師遺集第七册。

諦公略解,駱印雄鈔。

三一、 五百問論

三卷。卍續藏第一百册(三三四—四○一)。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破斥窺基撰法華玄讚。有一百三十三問。

三二、 國清百録

四卷。大藏第四十六册(七九三—八二三)。隋·沙門灌頂纂。

章安序 有嚴序 立制法第一 敬禮法第二 普禮法第三 請觀世音懺法第四 金光明懺法第五 方等懺法第六 訓知事人第七

——以上卷一。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第二十一——徐孝克撰。

(晉)王受菩薩戒疏第二十六——開皇十一年。

——以上卷二。

發願疏文第六十四——開皇十七年十一月廿一日。

——以上卷三;以下卷四。

勅造國清寺碑文第九十三——柳顧言撰。

玉泉寺碑第九十四——當陽縣令皇甫毘撰。

吉藏法師書第一百二——凡三書。

吉藏法師請講法華經疏第一百三——時開皇十七年八月廿一日。

智者遺書與臨海鎮將解拔國述放生池第一百四

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

題百録後序——宋戒應題。

三三、 學天台宗法門大意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四○二)。唐·沙門行滿,因日僧最澄求法,故記。

三四、 六即義

一卷。卍續同上(四○三)。唐·天台僧行滿述。

三五、 天台宗未決

一卷。卍續同上(四○四)。日僧最澄問,唐·沙門道邃決義。有十問答。

三六、 釋疑

卍續藏第一百册(四○五—四三○),同名「釋疑」,有六目:

  • 一、 日僧圓澄問,唐·沙門廣修決答,有三十條。
  • 二、 亦圓澄問,唐·沙門維蠲答,亦三十條。
  • 三、 日僧義真問,唐·不出答者,有十三條。
  • 四、 日僧光定問,唐·沙門宗頴答,有六條。
  • 五、 日僧德圓問,亦宗頴答,有十條。
  • 六、 日僧源信問,宋·沙門知禮答,有二十七條。(知禮答者,已收入四明教行録卷四)

此六種,皆有關天台教觀之問答。

三七、 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

一卷。卍續藏第一百册(四三○—四三三)。宋·丹丘沙門源清述。

義開四意:㈠ 列文科釋簡略意,㈡ 約義引文消會意,㈢ 徵釋傍通疑滯意,㈣ 示判教相談化意。

三八、 四明十義書

二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八三二—八五六)。

山外立真心觀,四明尊者與梵天慶昭辯難,往返五囘,綿歷七載。四明總括前後十番往復之文,目爲「十義書」。又作觀心二百問以質之。

卍續藏第一○一册(一—二六),有:

一 〔四明十義書科〕 二卷。宋·沙門繼忠科判。——將科判排於十義書眉上合刊。

三九、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一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八二四—八三一)。宋·四明法孫繼忠集。

此即四明質慶昭之二百問。

四○、 四明尊者教行録

七卷。大藏第四十六册(八五六—九三三),卍續藏第一百册(四四○—五一一)。宋·四明沙門宗曉編。

〔卷一〕 序、尊者年譜、授菩薩戒儀、結念佛會疏、交法師授辭、璨法師授辭、放生文、夢魚記、跋夢魚記、勅放生池碑銘。

〔卷二〕 觀經融心解、修懺要旨、釋「輔行傳弘決」題下注文、止觀義例境智互照、天台教與起信論融會章、釋請觀音疏中消伏三用、對闡義鈔辨三用一十九問。

〔卷三〕 别理隨緣二十問、光明玄當體章問答偈、絳幃問答三十章、開幃試問四十二章、教門雜問答七章、四種四諦問答。

〔卷四〕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草菴録記日本國師問事、再答日本國師十問、答泰禪師佛法十問、再答泰禪師三問、天童凝禪師上四明第一書、四明法師復天童凝禪師第一書、天童上四明第二書、四明復第二書、天童上第三書、忠法師天童四明往復書後敘、草菴録記天童四明往復書。

〔卷五〕 書信往復三十三種。

〔卷六〕 記序等文二十一篇、四明門人浄覺書、妙悟作評謗書事。

〔卷七〕 銘、讚、疏等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