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56

三、 衆經目録

七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一一五—一四九)。隋·沙門法經等撰。

大乘修多羅藏録第一 有六分:一譯、異譯、失譯、别生、疑惑、僞妄。

小乘修多羅藏録第二 大乘毘尼藏録第三 小乘毘尼藏録第四 大乘阿毘曇藏録第五

小乘阿毘曇藏録第六 —二至六,皆有六分,如第一。

佛滅度後撰集録第七 西方聖賢一,此土鈔集二。

傳記録第八 西域,此方。

著述録第九 西域,此方。

四、 衆經目録

五卷。大藏同上(一五○—一八○)。隋·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單本第一 重翻第二 别生第三 賢聖集傳第四 疑僞第五。

五、 衆經目録

五卷。大藏同上(一八○—二一八)。唐·沙門静泰等撰。

五門同上。

六、 大唐内典録

十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二一九—三四二)。唐·沙門道宣撰。

歷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 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録第二 總撮入藏録第三 擧要轉讀録第四 有目缺本録第五 道俗述作注解録第六 支派陳化録第七 疑僞經論録第八 録目終始序第九 應感興敬録第十。

七、 續大唐内典録

一卷。大藏同上(三四二—三四七)。唐·沙門道宣撰。

八、 古今譯經圖紀

四卷。大藏同上(三四八—三六七)。唐·沙門靖邁撰。

始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終於唐太宗時玄奘三藏,各敘其所譯經論。

九、 續古今譯經圖紀

一卷。大藏同上(三六七—三七二)。唐·沙門智昇撰。

始自唐貞觀時沙門智通,終於開元時金剛智三藏。

一○、 大周刊定衆經目録

十五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三七二—四七六)。唐·沙門明佺等撰。

大乘單譯經目一,重譯經目二至五,大乘律論目六,小乘單譯經目七,重譯經目八、九,小乘律論賢聖集傳十,大小乘失譯經目十一,闕本經目十二,見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僞經目録十五。

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五十八册中,分作二目: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十四卷,同上卷一至十四;大周刊定僞經目録一卷,同上第十五卷。(僞經二二八部四一九卷)

一一、 開元釋教録

二十卷。大藏第五十五册(四七七—七二二)。唐·沙門智昇撰。

總括羣經録上(分爲十卷)别分乘藏録下,更爲七:

有譯有本録第一 一千一百四十二部,五千零四十八卷。

有譯無本録第二 支派别行録第三 删略繁重録第四 補闕拾遺録第五 疑惑再詳録第六 僞妄亂真録第七 有譯有本中,又爲三:㈠ 菩薩三藏録,㈡ 聲聞三藏録,㈢ 聖賢傳記録。

入藏録上,入藏録下。

作者智昇,宋高僧傳(高僧傳三集)卷五義解篇有傳。録撰於開元十八年庚午(七三○),距開皇十七年丁巳(五九七)撰歷代三寶紀之時,凡百三十三年。

本書分兩方式:

甲、 總録:以譯人爲主,分十九朝代述之,末附諸家目録,凡十卷。—卷一漢、魏,卷二吴、晉,卷三東晉、苻秦,卷四姚秦、西秦、前涼、北涼,卷五劉宋,卷六齊、梁、元魏、高齊,卷七周、陳、隋,卷八、卷九唐,卷十諸家目録。每朝代先記其國姓、都城、幾帝幾年,所出經幾部幾卷、見存幾部、亡幾部,然後案人記其所出經及本傳,凡一百七十六人。

乙、 别録:以經爲主,分七類記之,末爲入藏録,亦十卷。—七類目如上。一又分三。二謂名存本闕者。三謂大部之中抄出别行者。四謂同本異名,或廣中略出者,並删除之。五謂舊録缺題,新翻未載者,並詳具之。後二可知。

凡事創者難爲功,因者易爲力,著書亦然。開元録之前,已有諸家目録及僧傳;此書集諸家之成,而補其缺漏,訂其訛誤。有舊録以爲失譯而並未失譯者;有舊録未詳時代而今已知其時代者;有舊録譯人誤而今特正之者;可稱後來居上。

又如總録卷四,於北涼之前,特補前涼一代,爲前此諸録所未載。作者於所出須賴經後記及首楞嚴三昧經後記發見之,乃補一代。此本書之特點也。

惟本書注重翻譯,而忽略本土著述,以故中土高僧言論,多被删除。如歷代三寶紀卷七東晉出經道俗凡二十七人,卷八前後秦出經道俗凡十六人,卷十一、十二齊、梁、周、隋出經道俗凡七十人。今本書東晉只取十六人,二秦只取十一人;齊、梁以後,删削尤多。以至最著名之高僧慧遠大師所出經論十四部,支道林所出七部,道安所出二十四部,僧肇所出四部,周亡名所出十二部,隋靈裕所出八部,皆遭擯落。甚至唐代最有名而現存之法苑珠林百卷,亦不著録。大唐内典録卷十特有歷代道俗述作一門,專載此土高僧及名人言論;本書總録既删三寶紀,别録又不採内典録歷代道俗述作一門,此其失也。(以上録史籍概論)

一二、 開元釋教録略出

四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七二四—七四八)。唐·沙門智昇撰。

即前入藏録,用千字文編定。

一三、 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

三十卷,現僅存卷三至卷十,卷十二至卷十五,卷十七、十九、二十,共十五卷。缺十五卷。唐·沙門玄逸撰。各卷首尾題,或作「廣品歷章」。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八十册。

一四、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

三卷。大藏同上(七四八—七七○)。唐·沙門圓照集。

從開元至貞元續録。

一五、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三十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七七一—一○四七)。唐·沙門圓照撰。

新定目録合三十卷,開爲總别:總録分二:初、奉承恩制,次、總集羣經。别録亦二:初分乘藏差殊,次明賢聖集傳。總録分爲一十九卷,别録分爲一十一卷。就别分乘藏中,更有七門:㈠ 有譯有本,㈡ 有譯無本,㈢ 文派别行,㈣ 删略繁重,㈤ 拾遺補闕,㈥ 疑惑再詳,㈦ 僞邪亂正。就七門中,二乘區别,三藏殊科。二明賢聖集傳録,有二不同:㈠ 梵本翻譯,㈡ 此方撰述。

一六、 續貞元釋教録

一卷。大藏第五十五册(一○四八—一○五三)。唐·沙門恒安集。

一七、 大中祥符法寶録

二十二卷,存十六卷,缺卷一、二、九、十九、廿一、廿二,共六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八十册。宋·趙安仁、楊億等編修。

一八、 天聖釋教總録

三卷,缺上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八十册。宋·沙門惟浄等編修。附編修題名。

一九、 景祐新修法寶録

二十一卷,存十四卷。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八十册。宋·吕夷簡等編修。宋仁宗序。

二○、 至元法寶勘同總録

十卷。頻伽藏結帙第八册,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七十三册(初版本)。元·沙門慶吉祥等集。

初、總標年代,括人代之宏綱:自漢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歷朝二十二代,譯師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四十六卷。

二、 别約歲時,分記録之殊異。

三、 略明東藏,顯古録之梯航:開元録所紀,一千零一十六部,四千五百零七卷;貞元録所紀,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録所紀,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録所紀,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録及拾遺編,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

四、 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㈠ 契經藏,分菩薩、聲聞;菩薩藏中,又分顯密;顯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㈡ 調伏藏,亦分菩薩聲聞。㈢ 對法藏,亦分菩薩聲聞;於中,先出梵語經題,次出此間經題,後出譯人及品數。

二一、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十卷。頻伽藏、中華藏,皆同上。元·清源居士王古撰。

即依勘同總録,略標各經卷帙,及品數大旨。

二二、 大普寧寺大藏經目録

四卷。頻伽藏結字函第八册(百五—百十九)。元·大德三年己亥(一二九九),比丘如瑩編。

即元藏目録,仿南宋思溪大藏編次。

二三、 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録

一卷。頻伽藏結帙第八册。明·雙徑山僧衆同編。

大乘經、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槃部、五大部外重譯、小乘阿含部、大乘律、小乘律、大乘論、小乘論、西土撰述、此方撰述(此依北藏)。

二四、 大藏目録

三卷。頻伽藏結字函第八册(八八—百四)。高麗僧衆同編。

即麗藏目録。中國宋代時編。

二五、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别録

三十卷。頻伽藏結字函第九、十册。沙門守其等校勘。

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日本最澄撰「傳教大師將來臺州録」等二十八部目録,今略。

(全書竟,共分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