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二、 華嚴宗

一、 華嚴五教止觀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五○九)。隋·終南山杜順和尚説。師本名法順,俗姓杜,故世人稱爲杜順。雍州萬年人。生於陳永定二年(五五八)。十八出家,事因聖寺僧珍,受禪定業。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唐太宗聞其德望,詔請入内,隆禮崇敬,賜號帝心尊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寂於南郊義善寺。壽八十四。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一、 法有我無門(小乘教),二、 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三、 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四、 語觀雙絶門(頓教),五、 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

二、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一卷。杜順和尚集。

觀門略有三重: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碍觀第二,周徧含容觀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文見註釋。

註釋五種

① 〔華嚴法界玄鏡〕

二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七二—六八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文末云:余久探玄籍,注想華嚴;此之一觀,久而究盡。不鏡方寸,虚負性靈,故名法界玄鏡。時已「從心」之歲矣!本文結云:華嚴法界玄,一卷。今夾本文在内,别題云:華嚴法界玄鏡。

② 〔註華嚴法界觀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八三—六九二)。唐·圭峯蘭若沙門宗密註。

前有裴休序:

三觀十門:

  • ㈠ 真空觀:一、 會色歸空觀,(四門),二、 明空即色觀,(四門);三、 空色無碍觀,四、 泯絶無寄觀。
  • ㈡ 理事無碍觀,十門:一、 理徧於事門,二、 事徧於理門,三、 依理成事門,四、 事能顯理門,五、 以理奪事門,六、 事能隱理門,七、 真理即事門,八、 事法即理門,九、 真理非事門,十、 事法非理門。
  • ㈢ 周徧含容觀,十門:一、 理如事門,二、 事如理門,三、 事含理事門,四、 通局無碍門,五、 廣陿無碍門,六、 徧容無碍門,七、 攝入無碍門,八、 交涉無碍門,九、 相在無碍門,十、 溥融無碍門。

③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二一—三二六)。唐·圭峯沙門宗密述。

④ 〔註華嚴法界觀科〕

一卷。卍續同上(三二七—三三○)。唐·平江府普慈寺門宗豫述。

右二,皆科表。

⑤ 〔法界觀披雲集〕

一卷。卍續同上(三九一—三九二)。宋·河朔平原沙門道通述。

夫三重法界,從下升上,漸次深廣,智眼門中,觀照玅境,因解起行,遺智忘言,自悟真體,然後起用,擧一塵毛,攝入無碍,有十玄門,重重無盡,情與無情,普皆平等,難思玅境,於時現矣。(此下略釋三觀)

三、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三七—六四○)。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此觀總分六門:

  • 一、 顯一體,謂自性清浄圓明體。
  • 二、 起二用:㈠ 海印森羅常住用(即海印三昧),㈡ 法界圓明自在用(即華嚴三昧)。
  • 三、 示三徧:㈠ 一塵普周法界徧,㈡ 一塵出生無盡徧,㈢ 一塵含容空有徧。
  • 四、 行四德:㈠ 隨緣妙用無方德,㈡ 威儀住持有則德,㈢ 柔和質直攝生德,㈣ 普代衆生受苦德。
  • 五、 入五止:㈠ 照法清虚離緣止,㈡ 觀人寂泊絶欲止,㈢ 性起繁興法爾止,㈣ 定光顯現無念止,㈤ 事理玄通非相止。
  • 六、 起六觀:㈠ 攝境歸心真空觀,㈡ 從心現境妙有觀,㈢ 心境秘密圓融觀,㈣ 智身影現衆緣觀,㈤ 多身入一境緣觀,㈥ 主伴互現帝網觀。

卷末有晉水浄源「紀重校」文。

註釋二種

① 〔華嚴還源觀科〕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五一五—五一六)。

② 〔華嚴還源觀疏鈔補解〕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七九—九三)。

右二,皆宋、晉水沙門浄源述。

序:夫宗經爲觀,傳諸後嗣,以教類之,略有三焉:昔帝心尊者,集法界觀門,則宗乎化教矣;澄照律師,述浄心誡觀,則宗乎制教矣;若乃化制並宗,性相互陳,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兼而有之。故其圓頓之機,權小之流,悉皆普被耳。源景祐中,稟兹觀門於崑山慧聚法師之門(名諱清本),並疏兩軸,科文一册,皆法燈大師之所撰也。然其間所釋序文,及諸觀義,雖盡乎善,而未盡乎美。於是,擧要治繁,選言發行,探清涼之疏旨,索演義之鈔詞,補其偏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績,故命題曰「疏鈔補解」焉。………時元豐二年己未(一○七九)。

四、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一卷,一千餘字。卍續藏第一○三册(七三—七四)。唐·沙門法藏撰。

依華嚴經普賢觀行法,先明普賢觀,次明普賢行,各有十門。

五、 三聖圓融觀門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七一)。唐·沙門澄觀述。

三聖:毘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分二門:一、 相對明表——如來爲果,二聖爲因;二、 相融顯圓。

初門中,果超言想,且説因門:二聖法門,略爲三對:㈠ 以能信所信相對:普賢表所信之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㈡ 以解行相對:普賢表所起萬行,文殊表能起之解。㈢ 以理智相對:普賢表所證法界(理),文殊表能證大智。

二、 相融顯圓,有二:㈠ 二聖法門各自相融,㈡ 二聖法互相融。

又、大方廣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爲所證故。

六、 答順宗心要法門

一卷,一千餘字。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三—三○四)。唐·清涼國師澄觀撰。圭峯沙門宗密注。

心要法門頌:欲達心源浄,須知我相空;形容何處實?念慮本無從。豁爾靈明現,翛然世界通;真金開伏藏,赫日出瞑矇,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

七、 五藴觀

一卷,四百餘字。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三)。唐·沙門澄觀述。以問答辨析五藴我法二空觀。

合三聖法門以爲經目

普賢——大——所證理體無不包故。

文殊——方廣——理上之智爲業用故。

舍那——佛——通圓諸因證上體用故。

華嚴——萬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華,用嚴本寂體故。

説——經——説即爲經,因言顯故。

八、 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二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九二—七○七),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三○—三四九)。宋·夷門山沙門本嵩述。比丘琮湛註。

嵩師述七字經題並三十觀門頌,紀綱經觀節要,點示初機禪門眼目。

九、 釋雲華尊者融會一乘義章明宗記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二八)。宋·沙門師會述。

——卷首有脱文。

………歎時機之薄惡,嗟正法以漸沉。輒釋雲華融會章,庶通賢首分齊記。題曰「融會一乘義」。

一○、 原人論(華嚴原人論)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七—七一○)。唐·圭峯沙門宗密述。

論分四篇: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 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 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相教) 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爲正義)。

註釋三種

① 〔華嚴原人論發微録〕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册(九○—一○七)。宋·晉水沙門浄源述。

因念斯論之作也:蓋斥二教之淺近,會一乘之淵藴。故其論旨,皆用佛祖之言,儒道之語,以成文體,非學深通古,洞仲尼之垂範,究伯陽之立言者,則罔措其懷矣。………録圓覺廣鈔之要辭,發斯論之微旨,故名之曰「發微録」焉。

② 〔華嚴原人論解〕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册(一○八—一四三)。元·長安沙門圓覺述。

原者,推究其本之謂也;謂:今欲窮究人之本始,故曰原人。

③ 〔華嚴原人論合解〕

二卷。卍續藏第一○四册(一四三—一七○)。元·沙門圓覺解,明·楊居士嘉祚删合。

論題標「華嚴」者,以是此論之所宗;下五教中,一乘顯性,即此經故。五趣中但標人者;是同類故;能修行故——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

一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

四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九七—四一四),卍續藏第一○三册(三○四—三二○)。唐·圭峯宗密大師著。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今但存序。

前有惟大等四序。

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後會爲一味,以息鬪諍。

知津云:意則美矣,惜其未盡善也。夫論宗意教意,則不可有三,此圭公所知也;若論宗門教門,則非止局三,此圭公所昧也。

又、彼云:南嶽、天台,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意最圓妙;然其趨入門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

此則似僅涉獵次第禪門,及童蒙止觀二書;絶未覩見大乘止觀,摩訶止觀者矣!今據大乘止觀、摩訶止觀,何嘗不頓同佛體、迥異諸門乎?

又、彼云: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論等,皆説破相教。智度論百餘卷,亦説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復將大小乘法相,潛同後一真性宗。

今問:智論、中論,皆龍樹所造也。何以一執一不執乎?又、龍樹尚能通達不執,潛通後宗;佛説般若,豈反有執、止名破相乎?般若經云:菩薩欲具足一切佛法者,當學般若。謂之唯説破相,可乎?

又、彼云:心是名,知是體,譬如水是名,濕是體。尤爲可笑!夫,説水,口固不濕;即説濕,口豈濕哉?説心,固不得體;即説知,豈便得體哉!故古人云: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又云:知之一字,衆禍之門。而圭公乃以能詮文字妄分親疎,何耶?

又、彼云: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尤爲可笑!調達授記,不收地獄乎?龍女成佛,不收畜生乎?妙莊悟道,不收邪見乎?散心稱名,童子聚沙,不收人天乎?

又、彼云:破相止説二諦,性宗則爲三諦。是誠未究七種二諦、五種三諦之旨者也。

嗚呼!淺矣!

——以上全録知津。

一二、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七五—七九二)。新羅沙門見登集。

略作五門:㈠ 出成佛種,㈡ 辨定得人,㈢ 顯教差别,㈣ 疾得成佛種類門,㈤ 問答分别門。

一三、 註華嚴同教一乘策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三一—四三六)。宋·沙門師會述。沙門希迪註。

華嚴大宗,唯同别二教;别義講解多同;若同教一義,或曰三種,或曰四門,立言小異,大義不差,而學者二三,不知孰是,乃博採祖文,示其所歸。

一四、 註同教問答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三七—四四三)。宋·沙門師會述,門人善喜註。

善喜認爲前文希迪之註「不體其本,未免乎失」,故爲辨之。

一五、 華嚴經文義要決問答

四卷。卍續藏第十二册(三二五—三五八)。新羅沙門表員集。

七處九會義,説經時義、説經佛義、六相義、數十錢喻義、緣起義、探玄義、普法義、發菩提心義、實際義、如如義、法界義、一乘義、分教義、十住義、十行義、十向義、十地義。

右十八章,各有三門分别:名、體、問答。

一六、 華嚴大意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六九—四七○)。明·古庭善堅撰。

華嚴之説,其義也大,其文也長;非盡得其妙者,難以筆舌。毘盧老人一真三昧,于當人分上,最真、最切,開口也説著,不開口也説著,開口不開口總説著………山僧不動本座,過佛刹微塵數諸佛世界,將華藏海遮那如來不可思議三昧,向一毫頭滔滔説出;且道與文殊是同、是别?非同、非别?總同、總别?師擲去筆,云:紙盡矣!卷之。

此以宗門説華嚴,可謂禪教合一,禪教一體。

古庭善堅禪師,明永樂時人,無際悟禪師法嗣。著有語録四卷,見「曹溪一滴」。見後禪宗——斷橋倫下法系。

一七、 華嚴念佛三昧論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册(八四—八九)。清·彭際清居士述。

念佛法門,諸經廣讚;約其總貫,略有二途:㈠ 普念,㈡ 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阿閦、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

  • 一、 念佛法身,直指衆生自性門;
  • 二、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 三、 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
  • 四、 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
  • 五、 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

别申問答,豁破羣疑。普與見聞,同歸一乘云爾。

一八、 華嚴法相槃節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七八—三九一)。宋·沙門道通述。

一百法義、迷諦義、大乘伏斷義、小乘伏斷義、緣覺伏斷義、大乘資糧加行義、見道義、相見道緣義、頓漸斷二師有十四解十一解、相見道安立諦義、六現觀義、修道義、十地作釋義、十勝行義、十重障義、十真如義、轉依義、四涅槃義、四智義、三境義、假我法義、二十七聖義、表無表義、問答料簡義、自共相義、種子六義、殘果義、能熏新熏義、四分義、迷杌義、四業義、滅盡定義、五果義、因緣義、等無間義、所緣緣義、增上緣義、十因五依義、福非福義、八解義、名色支義、揀十二有義、漏俱義、二種生死義,共四十四章。

一九、 圓宗文類

僅有卷十四、卷二十二,兩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九三—四三○)。高麗沙門義天集。

〔卷十四〕 諸文行位類上:集探玄記、搜玄記、孔目章、至相問答,明行位義。

〔卷二十二〕 讚頌雜文類:三寶讚、華嚴經隨品讚、入法界品五十三知識讚、華嚴刹海變相讚、華藏圖讚、賢首國師讚、清涼國師讚、至相尊者讚、浮石尊者讚、問真妄偈——涉法師答,清涼答,懷暉答,洪滔答,海法師答,宗密申明禮法師意,和諍篇,證道頌,黄檗頌,羅漢頌,依真空絶相詠禪,約理事無碍觀和,示圓宗周徧含容,真空絶相觀頌,理事無碍觀頌,周徧含容觀頌,送花嚴法師傳教東歸,送廣華嚴歸雪竇,示衆五首,策門三道,賢首寄海東書,華嚴經社石記,經序、疏等,二十四篇,阿彌陀佛畫像讚。

二○、 評金剛錍(内題「評金錍」)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四三—四四六)。宋·沙門善喜述。

因觀金錍説無情佛性義,始曰:不覺寱云:無情有性。終曰:忽然夢覺。所問所答,都無所得。前代諸師,乃見始終寐語,故不辨也。近代有作顯性録,或爲註解。孟軻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二一、 辨非集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四六—四五一)。宋·沙門善喜述。

解空法師,述通論、事苑、伸贊金剛般若,其書,禪教無用,土庶莫取。中間詆訾先覺,義似未安,因考其説,遂效明教禪師,作非韓三十篇以辯之。然非愛相攻,執情偏尚;志欲法門流布,共贊大猷;苟或不然,唯聖可矚耳。

二二、 斥謬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四五二—四五四)。宋·沙門善喜書。

近人不事先覺,多尚胸臆,聾瞽後生,其過非淺!余丁此時,不容緘默。遂書條件,以示來學。有類此者,僉可斥之,則使五祖(圭峯)之道恢如也。

辨圓覺經義十條。

二三、 華嚴一乘法界圖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一一—七一六)。新羅沙門義湘撰。

依理據教,略製槃詩,冀以執名之徒,還歸無名真源。

槃詩: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詳加解釋。

二四、 法界圖叢髓録

四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一六—七六七)。不出作者。

更詳釋一乘法界圖。

二五、 海印三昧論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七三—七七五)。新羅明晶述。

解釋槃詩。但與法界圖異,此有七首,七言詩,共二十八句,一百九十六字。

二六、 文殊指南圖讚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七九三—八○六)。宋·佛國惟白禪師,依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略述所參知識,次出讚頌及圖,各五十四。

初參文殊,發菩提心,其讚頌曰: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是娑羅佛廟東

    師子吼時芳草緑     象王囘處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衆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二七、 五相智識頌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四九八—五○一)。宋·忠上人撰。

華嚴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相經。——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繪像,各一頌。

二八、 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三五○—三五三)。唐·相國裴休述。

明菩提名義、心體、三心、五譬;勸常持菩提心、度生、集福、修學佛法、事善知識、求佛果、結道俗、通圓經;明一切助菩提法、四懈怠法、四速疾法,發心功德;通疑。

二九、 法藏和尚傳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六一—二七○)。新羅國崔致遠結。

新刊賢首國師碑傳敘、

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碑、

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

新刊賢首碑傳正誤。

大藏第五十册(二八○—二九○),僅有「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及後附「新刊賢首碑傳正誤」。正誤是龍華道忠著。

三○、 華嚴清涼國師禮讚文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五二五—五二七)。宋·長水法孫智肱述。

三一、 法界宗五祖略記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七一—二七八)。清·沙門續法輯。即華嚴宗五祖略傳。

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儼尊者、三祖賢首國師、四祖清涼國師、五祖圭峯大師。

三二、 賢首五教儀

六卷。卍續藏第一○四册(一—五九)。清·浙水慈雲沙門續法集。

賢首大師,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不出三時、十儀、五教、六宗、三觀。………

引:天台、賢首、隨宜示法,説天台賢首法者,不自知也。後人起念便隔作兩截,重天台失天台,重賢首失賢首矣。執相泥名,分河立幟,此末法之大弊;通人宜無所揀擇軒輊於其間也。賢首宗闕五教儀,百亭法師爲補綴成之;以毒攻毒,以楔出楔,且憑楮墨施平等,莫向眉端安是非,殆不獨爲賢首宗之功臣矣。東南義虎,略見一斑。爲兩宗左右袒者,即勿寓目焉可也。康熙庚申(一六八○),順天府府丞,錢唐戴京曾題。

師字伯亭,號灌頂。仁和亭溪人。生於明·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十六歲披剃,十九受具。二十歲,參德水明源,承賢家所傳心法,源寂後,遂杜門却掃,精研教典,手不停批者,凡五十年。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寂,壽八十八。

註釋一種

① 〔賢首五教儀科註〕

懸談二卷,科註四十八卷,共五十卷。常州天寧版。清·浙水西陵慈雲寺沙門灌頂續法集並註。——此部大書,卍續藏中却無。未知是何因不曾收入?

三三、 賢首五教儀開蒙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册(六○—六七)。清·古杭慈雲灌頂沙門續法集。

敘云:丙午(康熙五年)出教儀六卷,欲誦之而未能也。己酉(八年)略成一卷,練習之,以爲日課,久久漸得其奥妙。

註釋一種

① 〔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

五卷。揚州藏經院版。臺灣印經處曾影印流通。清·通理法師註。

——此註,卍續亦無。

三四、 賢首五教斷證三覺揀濫圖

三五、 法界宗蓮花章

三六、 華嚴鏡燈章

右三種各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册(六七—七四)。清·慈雲沙門續法集。

三七、 伯亭大師傳記總帙

一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一○○—一○五)。

慈雲伯亭大師古希記、證文記録、伯亭大師塔誌銘、徐自洙誌、上竺灌頂大師囑法語。

三八、 賢首概論

一卷。見常惺法師集。華嚴蓮社印行。

論分十章㈠ 導言,㈡ 判釋緣起,㈢ 别判時教,㈣ 通論時儀,㈤ 詳辨五教,㈥ 三觀概要,㈦ 六相十玄,㈧ 顯融無盡,㈨ 教觀依持,一 ○ 結論。(初學五教者,宜先讀此書,然後學習五教儀。)

常惺法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廿四日示寂於上海。師嘗言:「覺世救民、繼往開來;一息尚存,斯二皆不容已」。其著作,除此書外,尚有:佛教概論、圓覺經講義、起信論講要、因明要解等。

太虚大師全書中,有關賢首之著作,有下列三種:

  • 略説賢首義
  • 論賢首與慧苑之判教
  • 聽講五教儀拾零,一九四三年,太虚大師講於漢藏教理院。文分三段:
    •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 二、 理論究極的性空與事實親證的中道。
    • 三、 天台和賢首合評、甲臺賢的優點、乙臺賢的缺點。以上三篇,皆見太虚大師全書第三十册。

三九、 華嚴經傳記

五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四一—二六○)。唐·沙門法藏述。

分爲十類:部類、隱顯、傳譯、支流、論釋、講解、諷誦、轉讀、書寫、雜述。

四○、 華嚴經感應傳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七八—二八三)。四明居士胡幽貞刊纂。

四一、 華嚴感應略記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八四—二八八)。明·雲棲蓮池大師輯録。

雙童現瑞、天地呈祥、地震光流、感通玄悟、經輝五彩、神人警衞、天女給侍、冬葵發艷、瑞鳥銜花、神人延請、普賢授義、口獲舍利、菩薩湧現、修羅退陣、證入無生、時雨霶流、華藏受生、神授華音、天宫請講、洪水斷流、神光屢現、地獄消滅、盥水濟生、景雲現瑞、異僧授旨、山神聽經、金城輝映、龍光五彩。

四二、 華嚴感應緣起傳

一卷。卍續同上(二八八—二九九)。清·沙門弘璧輯。

九會説經、圍山結集、天龍護藏、龍樹誦出、流傳西域、法領請歸、覺賢初譯、喜學重翻、正彰感應、續集感通。

四三、 華嚴經持驗記

一卷。卍續同上(二九九—三○六)。清·周克復居士纂。

從龍樹大士至明譚工部貞默母共四十九人。

四四、 華嚴海印道場九會請佛儀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八册(一三二—一三八)。

四五、 華嚴經海印道場十重行願常徧禮懺儀

四十二卷。卍續藏第一二八册(一三八—三五九)。唐·沙門慧覺依經録。宋·沙門普瑞補註。明·木增訂正,正止治定。

四六、 華嚴道場起止大略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八册(三六○)。明代,缺作者名

四七、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五二八—五三七)。宋·晉水沙門浄源集。

有二本,各分十科。第一本(廣本):

通敘緣起第一 勸修利益第二 揀擇根器第三 訶棄欲蓋第四 決志進修第五 嚴浄道場第六 啓請聖賢第七 正修十行第八 旋繞誦經第九 端坐思惟第十

第二本(略本):

通敘緣起第一 嚴浄道場第二 浄身方法第三 啓請聖賢第四 觀行供養第五 稱讚如來第六 禮敬三寶第七 修行五悔第八 旋繞稱念第九 誦經軌式第十

四八、 圓覺經修證儀

十八卷。卍續藏第一二八册(三六一—四九八)。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道場法事七門:觀修、簡器、呵欲、棄蓋、具緣、嚴處、立志。(以上卷一)

禮懺法儀八門:啓請、供養、讚歎、禮敬、懺悔、雜法事、旋繞、正思。(卷二至十六)

坐禪法八門:總標、調和、近方便、辨魔、治病,(以上卷十七)正修、善發、證相。(以上卷十八)

四九、 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九册(一—四)。宋·晉水沙門浄源録。

㈠ 總敘緣起,㈡ 嚴浄道場,㈢ 啓請聖賢,㈣ 供養觀門,㈤ 正坐思惟,㈥ 稱讚如來,㈦ 禮敬三寶,㈧ 修行五悔,㈨ 旋繞念誦,一○ 警策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