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09

〔卷七〕

南嶽第二世—馬祖法嗣中四十五人,十八人見録:三角總印、魯祖寶雲、泐潭常興、西堂智藏、章敬懷暉、柏巖明哲、鵝湖大義、伏牛自在、盤山寶積、芙蓉大毓、麻谷寶徹、鹽官齊安、五洩靈默、大梅法常、興善惟寬、湖南如會、鄂州無等、歸宗智常。

虔州西堂智藏禪師,虔化人,廖姓。八歲從師,二十五具戒。參馬祖,與百丈同入室。元和九年(八一四)四月八日示寂。壽八十。

京兆府章敬寺懷暉禪師,泉州同安人,姓謝。受大寂心印。初住定州栢巖,次止中條山。唐元和初,憲宗詔居章敬寺。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二月二十二日示寂,諡大覺禪師。

婺州五洩山靈默禪師,毘陵人,姓宣。依馬大師出家受具。後謁石頭遷和尚,一言相契,折杖棲止。唐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場,復居五洩。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焚香告衆而化,壽七十二。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襄陽人,姓鄭。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曰:即心是佛。大悟!唐貞元中,居天台山餘姚南七十里梅子真舊隱。祖聞師住山,乃令一僧到問云:和尚見馬師,得箇什麽,便住此山?師云:馬師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别。師云:作麽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其僧擧似馬祖,祖曰:大衆,梅子熟也!八十八歲示寂,臘六十九。

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衢州信安人,姓祝。年十三,見殺生者,不忍食,乃求出家。初習毘尼,修止觀。後參馬祖,得心要。唐貞元六年,始行化於吴越間。八年,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十三年,止嵩山少林寺。元和四年,憲宗詔至闕下。白居易嘗問師佛法。元和十二年二月晦日,升堂説法訖,就化。壽六十三。諡大徹禪師。

湖南東寺如會禪師,始興曲江人。初謁徑山,後參大寂。學徒既衆,僧堂内牀榻爲之陷折,時稱折牀會。唐長慶癸卯(八二三)八月十九日寂,壽八十。

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師以目有重瞳,遂將藥手按摩,以致目眥俱赤,世號赤眼歸宗。(有斬蛇公案)

〔卷八〕

南嶽第二世—馬祖法嗣下見録四十三人:汾州無業、大同廣澄、南泉普願、鄧隱峰、温州佛、烏臼、石霜大善、石臼、本谿、石林、亮座主、黑眼、米嶺、齊峯、大陽、紅螺、洋無了、利山、韶州乳源、松山、則川、西園曇藏、百靈、鎮州金牛、洞安、忻州打地、潭州秀谿、馬頭神藏、華林善覺、汀州水塘、古寺、江西稗樹、京兆草堂、陽岐甄叔、濛谿、洛京黑澗、京兆興平、逍遥、福谿、洪州水老、浮杯、潭州龍山、龐藴居士。

汾州無業禪師、商州上洛人,姓杜。母李氏,聞空中聲曰:寄居得否?乃覺有娠。生時,神光滿室。行必直視,坐即跏趺。九歲,依開元寺志本禪師受大乘經,五行俱下,諷誦無遺。十二落髮,二十受具。參馬祖。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寂。壽六十二。諡大達國師。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鄭州新鄭人,姓王。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三十,詣嵩嶽受戒。初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次遊諸講肆。後扣大寂之室。有「斬猫」公案。師將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麽處去?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師云:汝若隨我,即須啣取一莖草來。師乃示疾。唐文宗大和八年(八三四)十二月二十五日寂。壽八十七,臘五十八。

五臺山隱峰禪師,福建邵武人,姓鄧,時稱鄧隱峰。幼若不慧,父母聽其出家。初遊馬祖之門,而未能覩奥;復來往石頭兩番,祖告以「石頭路滑」;後於馬大師言下契會。擲錫飛空解兵圍,金剛窟前倒立化!

南嶽西園蘭若曇藏禪師,受心印於大寂,謁石頭而明徹;靈犬顧主,慈伏巨莾,盜感禮散。

忻州打地和尚,江西領旨,自晦其名,打地示人,藏棒張口。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常持錫夜出林麓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世音。

龐居士,有語録三卷,卍續一二○册。

〔卷九〕

南嶽下第三世—百丈懷海禪師法嗣三十人:潙山靈祐、黄檗希運、大慈寰中、天台普岸、筠州常觀、石霜姓空、福州大安、古靈神贊、和安通、龍雲臺、衞國道、萬歲和尚、百丈涅槃、東山和尚,已上十四人見録。

潭州潙山靈祐禪師,有語録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

洪州黄檗山希運禪師,語録見古尊宿語録卷二、卷三,卍續一一八册。傳心法要,見大藏第四十八册。卍續一一九册。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蒲坂人,姓盧。頂骨圓聳,其聲如鐘。少丁母憂,廬于墓所。思報罔極,於并州童子寺出家。後參百丈,受心印。辭往南嶽常樂寺,結茅於山頂。後住浙江北大慈山。唐武宗廢教,師短褐隱居。大中壬申歲(八五二),重剃染,大揚宗旨。咸通三年(八六三)二月十五日,無疾而逝。壽八十三。僖宗諡性空大師。

天台平田普岸禪師:洪州人。得旨於百丈,結茅天台,創平田禪院。

福州大安禪師,本州人,姓陳。幼於黄檗山受業。師造百丈,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得後如何?丈曰:如人騎牛到家。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兹領旨,更不馳求。同參祐禪師創居潙山,師躬耕助道。及祐禪師示寂,衆請接住持。上堂云:安在潙山三十年來,喫潙山飯。屙潙山屎,不學潙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如今變作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不去也。……師大化閩城二十餘載。唐中和三年(八八三)十二月二十二日,歸黄檗寺,示疾而終,諡圓智禪師。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於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脚,遇百丈,開悟,却囘受業,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囘首視之,師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師覩之,曰:世界如許廣濶,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本師見其言異,問知已悟,乃請師説法,師登座,乃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脱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大悟。……師臨遷化,剃沐聲鐘,告衆曰:汝等諸人,還識無聲三昧否?衆曰:不識。師曰:汝等静聽,莫别思惟。衆皆側聆,師儼然順寂。

西堂藏禪師法嗣四人,一人見録—虔州處微禪師。

麻谷山寶徹禪師法嗣二人,一人見録—壽州良遂禪師。

東寺如會禪師法嗣四人,一人見録—薯山慧超禪師。

章敬懷惲禪師法嗣一十六人,六人見録—薦福弘辯、山智真、朗州懷政、金州操、朗州古堤、河中公畿。

後附:黄檗禪師傳心法要。

〔卷十〕

南嶽下第三世—南泉普願禪師法嗣一十七人:長沙景岑、白馬曇照、雲際師祖、下堂義端、趙州從諗、靈鷲閑、茱萸山和尚、子湖利蹤、嵩山和尚、日子和尚、西禪和尚、行者甘贄,以上十三人見録。

趙州觀音院(亦曰東院)從諗禪師,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九十五册,有趙州和尚語録,三卷。

杭州鹽官齊安禪師法嗣八人:關南道常、雙嶺玄真、徑山鑒宗,此三人見録。

五洩山靈默禪師法嗣四人,一人見録—山正原。

佛光寺如滿禪師法嗣一人:白居易。

大梅法常禪師法嗣三人:新羅國迦智、杭州天龍和尚,二人見録。

永泰寺靈湍禪師法嗣五人:戒靈(目作虚)、五臺秘魔岩和尚、湖南祇林,三人見録。

盤山寶積禪師法嗣二人:普化和尚一人見録。

惟寬禪師法嗣六人,不見録。

雲水靖宗禪師法嗣二人,不見録。

龍牙山圓暢禪師法嗣二人:嘉禾藏廙禪師,一人見録。

汾州無業禪師法嗣二人,不見録。

歸宗智常禪師法嗣六人:芙蓉靈訓、高亭和尚、新羅大茅、五臺智通,四人見録。

魯祖寶雲禪師法嗣一人,不見録。

紫玉山道通禪師法嗣一人:于頔,不見録。

華嚴寺智藏禪師法嗣一人:黄州齊安和尚。

〔卷十一〕

南嶽下第四世—潙山靈祐禪師法嗣四十三人:仰山慧寂、香嚴智閑、延慶法端、徑山洪諲、靈雲智勤、益州應天、九峯慈慧、米和尚、霍山和尚、黄敬初常侍,以上十一人見録。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録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卍續第一一九册。

杭州徑山洪諲禪師,吴興人,姓吴。會昌法難後,復沙門相。咸通六年上徑山,衆請爲徑山第三世,法嗣潙山。唐昭宗光化四年(八九九)九月二十八日,白衆而化。

福州靈雲志勤禪師,本州長谿人。在潙山,因桃花悟道,有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逢落葉幾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大安禪師法嗣一十人:大隨法真、靈樹如敏、壽山師解、嶢山和尚、崇福慧日、浮江和尚、渌水和尚、圓禪師,以上八人見録。

泉州莆田縣國歡崇福院慧日大師,福州侯官縣人,姓黄。爲縣獄卒,後謁萬歲塔譚空禪師落髮,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雜綵爲挂子。多靈迹。閩王禮重,創國歡禪苑居之。唐·乾寧中寂。

廣州文殊院圓明禪師,福州人,姓陳。宋太宗淳化元年(九九○)示寂,壽一百三十六歲。

杭州徑山鑒宗大師法嗣三人,不見録。

趙州從諗禪師法嗣一十三人:嚴陽尊者、光孝慧覺、國清奉、木陳從朗、婺州新建、杭州多福、益州西睦,以上七人見録。

洪州武寧縣新興嚴陽尊者,常有一蛇一虎隨從左右,手中與食。

子湖岩利蹤禪師法嗣四人:臺州勝光、漳州浮石、紫桐和尚、日容和尚。

鄂州茱萸和尚法嗣一人:石梯和尚。

天龍和尚法嗣二人,一人見録—俱胝和尚。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菴,有尼名實際,到菴,戴笠子,執錫,繞師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子。三問,師無對。尼便去,師曰:日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後,嘆曰:我雖丈夫形,而無丈夫氣!擬棄菴參方。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爲和尚説法。果旬日天龍來,師迎禮,陳前事,天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僧到,師擧一指,無别提唱。有一童子,亦豎指示人,歸而擧似師,以刀斷其指,叫唤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囘首,師豎指,童子豁然領解。師將順世,謂衆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而寂。

長沙景岑禪師法嗣二人,一人見録—雪竇常通禪師。

關南道常禪師法嗣二人:關南道吾、漳州羅漢。

高安大愚和尚法嗣一人:筠州末山尼了然。(高安大愚,嗣歸宗,無録,見卷十。)

灌溪閑和尚,遊方時,到末山,先云:若相當即住,不然,摧倒禪牀。乃入堂内。然遣侍者問:上座遊山來?爲佛法來?閑云:爲佛法來。然乃升堂,閑上參,然問:上座今日離何處?閑云:離路口。然云:何不蓋却?閑無對。始禮拜。問:如何是末山?然云:不露頂。閑云:如何是末山主?然云:非男女相。閑乃喝云:何不變去?然云:不是神不是鬼,變箇什麽?閑於是服膺,爲作園頭三載。

〔卷十二〕

南嶽下第四世—黄檗希運禪師法嗣十二人:臨濟義玄、陳尊宿、千頃楚南、烏石靈觀、羅漢宗徹、相國裴休。此六人見録。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語録見古尊宿語録卷四、五。師曹州南華人,姓邢。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進具,便慕禪宗。唐懿宗咸通七年(八六六)四月十日,説偈而寂。師接化之方,有:四喝、四料簡、三句、三玄、三要、四照用、四賓主等機用,成臨濟一宗。

南嶽下第五世—仰山慧寂禪師法嗣十人:西塔光穆、霍山景通、龍泉文喜、新羅國順支、南塔光誦、東塔和尚,此六人見録。

杭州龍泉文喜禪師,嘉禾蓹兒人,姓朱。七歲出家。會昌廢教,返服韜晦。大中初例,重懺度於鹽官齊峯寺。唐昭宗光化三年(九○○)十月二十七日示寂,壽八十。

臨濟義玄禪師法嗣二十二人:灌谿志閑、幽州譚空、寶壽沼、三聖慧然、魏府大覺、興化存奬、定州善崔、鎮州萬歲、雲山、桐峰菴主、杉洋菴主、涿州紙衣、虎谿菴主、覆盆菴主、襄州歷村、滄州米倉,此十六人見録。

灌谿志閑禪師,魏府舘陶人,姓史。幼從栢岩禪師披剃。二十受具。後見臨濟,搊住良久,放之,師曰:領矣!住後謂衆曰:我見臨濟無言語,直至如今飽不饑。……唐乾寧二年乙卯(八九五)五月二十九日,問侍者曰:坐死者誰?曰:僧伽。立死者誰?曰:僧會。乃行六七步,垂手而逝。

魏府興化存奬禪師,語録見古尊宿語録卷五。師爲後唐莊宗師,滅後,勅諡廣濟禪師。

睦州陳尊宿法嗣二人,一人見録—睦州刺史陳操。

鄧州香嚴智閑禪師法嗣十二人:吉州止觀、壽州紹宗、延慶法端(十一卷已收在潙山祐下)、南禪無染、長平山和尚、崇福演教、大安清幹、豐德寺和尚、佛岩暉、田道者,此十人見録。

雙峯和尚法嗣一人:雙峯古禪師。

徑山洪諲禪師法嗣四人,米嶺和尚一人見録。

光孝院慧覺禪師法嗣一人:長慶道巘。

南嶽下第六世十九人:南塔光涌禪師法嗣五人:清化全付、蕉山慧清、黄連義初、慧林鴻究,四人見録。

西塔光穆禪師法嗣一人:資福如寶。

灌谿志閑禪師法嗣一人:魯祖山教和尚。

興化存奬禪師法嗣二人:汝州寶應(即南院顒)一人見録。

南院顒禪師語要,見古尊宿語録卷七。

寶壽沼禪師法嗣二人:南院思明、第二世寶壽。

三聖慧然禪師法嗣二人:大悲和尚、水陸和尚。

大覺和尚法嗣四人:廬州大覺、澄心旻德、南院和尚,三人見録。

〔卷十三〕

南嶽下第七世十一人—蕉山慧清禪師法嗣四人:興陽清讓、幽谷法滿,二人見録。

資福如寶禪師法嗣四人:資福貞邃、吉州福壽、潭州鹿苑,三人見録。

寶應(南院顒)和尚法嗣一人:風穴延沼禪師,餘杭人。宋開寶六年癸酉(九七三)八月十五,趺坐而化,壽八十七。語要見古尊宿語録卷七。卍續一一八。

西院思明禪師法嗣一人:興陽歸静禪師。

慧林鴻究禪師法嗣一人:韶州靈瑞和尚。

南嶽第八世六人—風穴延沼禪師法嗣四人:廣慧真、首山省念,二人見録。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萊州人,姓狄。受業於南禪院,得法於風穴,初住首山爲第一世。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十二月四日午時上堂説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却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四年,月日時,無爽前記,上堂辭衆,説偈已,安坐而逝,壽六十八。

歸真大師法嗣二人:志謙、詞鐸禪師。

南嶽下第九世一人—首山省念禪師法嗣一人:汾州善昭禪師,語録三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卍續一二○册。

曹溪别出法嗣(略)。

〔卷十四〕

吉州青原行思禪師法嗣—第一世,一人。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廣東)端州高要人,姓陳。母初懷姙,不喜葷茹。雖在孩提,不煩保母。既冠,然諾自許。鄉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殺牛釃酒,習以爲常;師輒往毁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十,鄉老不能禁。後直造曹溪,六祖度爲弟子,未具戒,祖已寂,禀遺命,依青原山思禪師。唐·天寶初,住南嶽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菴其上,時號石頭和尚。著有「參同契」一篇。貞元六年庚午(七九○)十二月二十五日順世,壽九十一,臘六十三。長慶中,諡無際大師。

青原下第二世—石頭希遷大師法嗣二十一人:天皇道悟、京兆尸利、丹霞天然、招提慧朗、興國振朗、藥山惟儼、潭州大川、汾州石樓、法門佛陀、潭川華林、潮州大顛、長髭曠、水空和尚,以上十三人見録。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東陽人,姓張。神儀挺異,幼而生知,長而神俊。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許,乃節食形悴,父母許之,依明州大德披剃。二十五,具戒於杭州竹林寺。精修梵行,推爲勇猛,風雨昏夜,晏坐丘塚,身心安静,離諸怖畏。一日,遊餘杭,首謁徑山國一,受心法,服勤五載。唐·大曆中,抵鍾陵,造馬大師,重印前解,法無異説,復住二夏,乃謁石頭而頓悟。後居荊州當陽柴紫山,受請住天皇寺。唐憲宗元和丁亥(八○七)四月晦日示寂,壽六十。臘三十五。

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不知何許人。初習儒學,將入長安應擧,方宿於逆旅,忽夢白光滿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禪客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往何所?禪客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才見馬祖,以手托幞頭額,祖顧視良久,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南嶽,還以前意投之,頭曰:著槽廠去。師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頭告衆曰:來日剗佛殿前草。至來日,大衆各備剗草具,獨師以盆盛水浄頭,於和尚前胡跪。石頭見而笑之,便與剃髮,又爲説戒法,師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謁馬祖,未參禮,便入僧堂内,騎聖僧頸而坐。時大衆驚愕,遽報馬祖,祖躬入堂視之,曰:我子天然。師即下地禮拜,曰:謝師賜法號。因名天然。祖問:從什麽處來?師云:石頭。祖云:石頭路滑,還躂倒汝麽?師曰:若躂倒,即不來。乃杖錫觀方,居天台華頂峯三年。往徑山禮國一禪師。……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師取木佛焚之,人或譏之。師曰:吾燒取舍利。人曰:木頭何有?師曰:若爾,何責我乎?師謁忠國師……師出,國師云:去聖時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後,覓此漢也還難得。師以長慶四年(八二四)六月二十三日,告門人曰:備湯沐,吾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受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壽八十六。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絳州人,姓韓。十七出家,唐·大曆八年(七七三),納戒衡嶽。乃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浄,豈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即謁石頭,密領玄旨。後居藥山。師看經,有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爲什麽却自看?師曰:我只圖遮眼。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大和八年(八三四)二月,臨順世,叫云:法堂倒!法堂倒!衆皆持柱撐之,師擧手云:子不會我意。乃告寂。壽八十四。臘六十。

青原下第三世二十三人—天皇道悟禪師法嗣一人:澧州龍潭崇信禪師,本渚宫賣餅家子也。未詳姓氏。師家居寺巷,常日以十餅饋天皇悟,悟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耶?其别有旨乎?遂造而問焉,悟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師聞之,頗曉玄旨,因請出家,悟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悟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悟曰: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悟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乃復問: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别勝解。師後住龍潭。

丹霞天然禪師法嗣七人:翠微無學、丹霞義安、吉州性空、本童和尚、米倉和尚,五人見録。

藥山惟儼禪師法嗣十人:道吾圓智、雲岩曇晟、船子德誠、椑樹慧省、高沙彌、百顔明哲,六人見録。

潭州雲岩曇晟禪師,鍾陵建昌人,姓王。初參百丈,侍二十年,未悟,丈寂,謁藥山,言下契會。會昌元年辛酉(八四一)十月示疾,二十六日沐身竟,唤主事僧,令備齋,來日有上座發去。至二十七日,並無人去。及夜,師歸寂。壽六十。

長髭曠禪師法嗣一人:石室善道和尚。

大顛和尚法嗣二人:一人見録—三平山義忠禪師。

大川和尚法嗣二人:僊天和尚、普光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