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11 續傳燈録

三、 續傳燈録

三十六卷。大藏第五十一册(四六九—七一四)。卍續藏第一四二册。前有目録三卷。明·沙門玄極輯。

吴僧道原,於宋·景德間,修「傳燈録」三十卷,真宗特命翰林學士楊億等,裁正而序之,目曰「景德傳燈録」。自是,禪宗寢盛,相傳得法者,益繁衍。

仁宗天聖中,則有駙馬都尉李遵勗,著廣燈録;建中靖國初,則有佛國惟白禪師,爲續燈録;淳熙十年,浄慈明禪師,纂聯燈會要;嘉泰中,雷菴受禪師,述普燈録;宋季,靈隱大川濟公,以前五燈,爲書頗繁,廼會粹成五燈會元。竊謂:景德傳燈録,至矣!繼此四燈之録,寧免得此而遺彼乎?會元爲書,其用心固善,然不能尊景德傳燈爲不刊之典,復取而編入之,是爲重複矣!

今纂集續傳燈録,其承傳之序,斷自景德傳燈以後;肇於大鑑下若干世汾陽善昭禪師,編聯至若干世某禪師而訖;凡若干世,得人若干,内出機緣語句者若干人,名之曰:續傳燈録。總三十六卷。其採取之書,則用:五燈會元、佛祖慧命、僧寶傳、分燈録,與夫禪門宗派圖、諸祖語録等。集其文則仍其舊,略加取捨,而不敢苟爲芟潤,以失其真;其世,則專揭大鑒于上,而不敢以五家宗派分裂之;蓋五家宗派互相激揚,同出大鑒;故此續録,統而合之,以一其歸也。

嗟夫!心法無形,匪從人得,貴在默契,而自證悟也。達磨東來,直指心原,不立文字,悟心成佛,則於語言奚以哉?然,心法徧一切處,大地山河,草木瓦礫,莫非自心所現,皆是發機悟門,況語言文字乎?蓋無上妙道,雖不可以語言傳,而可以語言見;語言者,指心之準的也。故學者每以語言爲證悟淺深之候。是故,佛祖雖曰:傳無可傳,至於授受之際,鍼芥相投,必有機緣語句,與夫印證偈頌,苟取之以垂後世,皆足爲啓悟之資,其可廢而不傳乎?是則,從上諸師,汲汲於傳燈一書者,豈非有補於宗教哉!(以上録序文)

〔卷一〕

大鑑下第十世—首山念禪師法嗣十六人:汾陽善昭、葉縣歸省、神鼎洪諲、谷隱藴聰,廣慧元璉、三交智嵩、鐵佛智嵩、首山懷志、仁王處評、智門罕、鹿門慧昭、丞相王隨,十二人見録。

〔卷二〕

大鑑下第十世—智門祚禪師法嗣三十人:雪竇重顯、延慶子榮、百丈智映、南華寶緣、護國壽、九峰勤、雲蓋繼鵬、黄龍海、彰法澄泗、雲臺省因、青山好、慈雲紹先,十二人見録。

明州雪竇重顯禪師,遂寧府李氏子。依普安院仁詵上人出家,受具之後,横經講席,究理窮玄;詰問鋒馳,機辯無敵。貪指南遊,首造智門。—著頌古百則。

文殊真禪師法嗣一人:洞山曉聰。

南臺勤禪師法嗣二人:高陽法廣、石霜節誠。

黑水璟禪師法嗣一人:黑水義欽。

五祖戒禪師法嗣四十人:洞山自寶、泐潭懷澄、北塔思廣、雲蓋智顒、翠峰慧顒、四祖端、五祖秀、天童懷清、白馬辯、水南智昱、海會通、義臺子祥、十王懷楚、定慧道海、雁蕩文吉、洞山妙圓、寶嚴叔芝,十七人見録。

端州洞山自寶禪師,壽州人。生娼室,無姓氏。爲人廉謹,性慕佛乘。於硤石寺受業。修頭陀行,糲食垢衣。參戒和尚,發明心地,大著名聲。常在五祖會主寺事。一日,戒病,令行者於庫司取生薑煎藥,師叱之,行者白戒,戒令將錢囘買,師方取薑付與。戒心重之。後遊叢林,至洞山,時聰公居焉,特加敬重。聰殁,遺言令繼其席。適郡守亦以書囑戒,擧所知者主之,戒云:賣生薑漢住得也。遂開法於洞山。

福昌善禪師法嗣十一人:上方齊嶽、育王常坦、金山瑞新、福昌詢,四人見録。

乾明信禪師法嗣三人:藥山彝肅、西禪垂白,二人見録。

福岩雅禪師法嗣四人:北禪智賢、衡嶽振,二人見録。

開福賢禪師法嗣三人:日芳上座,一人見録。

報慈嵩禪師法嗣一人:興陽遜。

德山遠禪師法嗣八人:開先善暹、禾山楚材、資聖盛勤、鹿苑圭、大中仁辯、菩提桂芳,六人見録。

西峯豁禪師法嗣一人:自嚴尊者。

南安巖自嚴尊者,生鄭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棄家,依建興卧像寺沙門契緣爲童子。年十七爲大僧。遊方至廬陵,謁西峯豁禪師,豁、清涼明禪師高弟,雲門孫也。師依止五年,密契心法。宋太宗淳化(九九○—九九四)乙卯(辛卯?)正月初六日,集衆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脇卧而化。

廣教志禪師法嗣二人:四面山懷清,一人見録。

石門遠禪師法嗣七人:清居浩昇、廣濟方、雲頂鑑、道吾契詮,四人見録。

梁山觀禪師法嗣五人:德珍山主、藥山利昱、梁山巖,三人見録。

德山晏禪師法嗣一人:德山智先。

北禪感禪師法嗣一人:南禪聰。

谷隱儼禪師法嗣五人:谷隱契崇,一人見録。

〔卷三〕

大鑑下第十一世—汾陽昭禪師法嗣十六人:石霜楚圓、琅邪慧覺、大愚守芝、石霜法永、法華全擧、芭蕉谷泉、龍華曉愚、天聖皓泰、龍潭智圓、投子圓修、太子道一,十一人見録。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全州李氏子。少爲書生。年二十二,依湘山永静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游方,聞汾陽道望,往謁,陽顧而嘿器之。經二年,未許入室。每見,必罵詬或毁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陽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擧杖逐之。師擬伸救,陽掩師口,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宋仁宗康定庚辰(一○四○)正月五日示寂,壽五十四,臘三十二。語録一卷,卍續一二○册。

滁州琅邪山慧覺廣照禪師,西洛人。父爲衡陽太守,因疾傾喪,師扶櫬歸洛,過澧陽藥山古刹,宛若宿居,緣此出家。遊方參問,得法汾陽。應緣滁水,與雪竇明覺,同時唱道,四方皆謂二甘露門。

葉縣省禪師法嗣八人:浮山法遠、寶應法昭、大乘慧果,三人見録。

〔卷四〕

大鑑下十一世—谷隱聰禪師法嗣三十五人:金山曇頴、洞庭慧月、仗錫修己、大乘德遵、竹園法顯、永福延照、景清居素、仁壽嗣珍、雲門顯欽、永慶光普、李遵勗、英公夏竦,十二人見録。

神鼎諲禪師法嗣十四人:寶情山主、妙智光雲,二人見録。

廣慧璉禪師法嗣七人:華嚴道隆、慧力慧南、廣慧德宣、文公楊億,四人見録。

梁山巖禪師法嗣一人:梁山善冀。

道吾詮禪師法嗣一人:天平契愚。

歸宗柔禪師法嗣九人:羅漢行林、天童新、功臣覺軻、天童清簡,四人見録。

百丈恒禪師法嗣三人:西賢澄湜、萬壽德興、雲門知永。

崇壽稠禪師法嗣四人:雲臺令岑、資國圓進,二人見録。

雲居錫禪師法嗣四人:般若從進、清化志超,二人見録。

〔卷五〕

大鑑下十一世—洞山曉聰禪師法嗣六人:雲居曉舜、大潙懷宥、佛日契嵩、太守許式,四人見録。

杭州佛日契嵩禪師,藤州鐔津李氏子。七歲出家,十三得度,十九遊方,徧參知識,得法于洞山聰。師夜則頂戴觀音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寢,以爲常。自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作原教論十餘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宗韓排佛之説。讀之者,畏服。後居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篇。仁宗賜號明教。洎東還,熙寧四年(一○七一)六月四日晨,寫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夜而化。火化,得五不壞:頂、耳、舌、童真、數珠。師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鐔津」,盛行于世。

泐潭澄禪師法嗣三十三人:育王懷璉、靈隱雲知、承天惟簡、九峯鑑韶、西塔顯殊、崇善用良、慧力有文、雪峯象敦、雲居守億、洞山永孚、令滔首座,十一人見録。

明州育王山懷璉大覺禪師,漳州龍溪陳氏子。誕生之夕,夢僧伽降室,因小字泗洲。既有異兆,僉知祥應,齠齡出家,艸角圓頂。篤志道學,寢食無廢。一日,洗面,潑水于地,微有省發,即慕參尋,遠造泐潭法席,投機印可。師事之十餘年。去遊廬山,掌記于圓通訥禪師所。仁宗賜號大覺禪師。

洞山自寶禪師法嗣七人:洞山清辯,一人見録。

北塔思廣禪師法嗣三人:玉泉承皓,一人見録。

雲蓋志顒禪師法嗣二人:雲居文慶,一人見録。

四祖端禪師法嗣一人:廣明常委。

雁蕩文吉禪師法嗣一人:浄光爲覺。

金山瑞新禪師法嗣四人:天聖守道,一人見録。

上方齊岳禪師法嗣一人:東山順宗。

北禪智賢禪師法嗣七人:興化紹銑、法昌倚遇、廣因擇要,三人見録。

法昌倚遇禪師,漳州人,林氏子。幼棄家,依郡之崇福得度。有大志,自受具遊方,名著叢席。浮山遠和尚嘗指謂人曰:此後學行脚樣子也。參北禪賢,師事之。後遊西山睠,雙嶺深邃,栖息三年。後應法昌請,住法昌(在洪州)。龍圖徐公禧,布衣時,與師往來,爲法喜之遊。師將化前一日,作偈遺之(偈見語録),徐覽偈,聳然!邀靈源清禪師同往,師方坐寢室,以院誡知事曰:吾住此山二十三年,護惜常住,每自蒞之。今行矣,汝輩著精彩。言畢,擧柱杖曰:且道這箇分付阿誰?徐與靈源皆屏息,遂擲杖,投床,枕臂而化。語録一卷,卍續藏一二六册。

開先善暹禪師法嗣十三人:雲居了元、智海本逸、天童元楚、萬杉善爽,四人見録。

南康軍雲居山了元佛印禪師,饒州浮梁林氏子。誕生之時,祥光上燭,鬚髮爪齒宛然具體。風骨爽拔,孩孺異常,發言成章,語合經史,閭里先生稱曰:神童!年將頂角,博覽典墳;卷不再舒,洞明今古。才思俊邁,風韻飄然。志慕空宗,投師出家。試經圓具,感悟夙習。即徧參尋,投機於開先法席。出爲宗匠,九坐道場。師一日與學徒入室次,適東坡居士到面前,師曰:「此間無坐榻,居士來此作什麽?」士曰:「暫借佛印四大爲坐榻。」師曰:「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腰下玉帶子。」士欣然曰:「便請。」師曰:「居士適來道:暫借山僧四大爲坐榻,祇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麽處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帶。師却贈以雲山衲衣。士乃作偈曰:

    百千燈作一燈光     盡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惜     借君四大作禪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     奪得雲山舊衲衣

    此帶閲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猶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囘

禾山楚才禪師法嗣五人:曹山雄,一人見録。

欽山悟勤禪師法嗣一人:梁山應圓。

〔卷六〕

大鑑下十一世—大陽玄禪師法嗣二十五人:投子義青、興陽清剖、福嚴審承、羅浮顯如、白馬歸喜、大陽慧、雲門靈運、雲頂海鵬、乾明機聰,九人見録。

舒州投子山義青禪師,語録:芙蓉道楷編,一卷;自覺重編,二卷。皆見卍續一二四册。

雪竇顯禪師法嗣八十四人:天衣義懷、稱心省倧、承天傳宗、南明日慎、投子法宗、寶相藴觀、君山顯昇、洞庭慧金、曾會居士、報本有蘭、長蘆智福、洞山慧圓、香積孜、寶慶子瓌、天衣在和、稱心守明、鳳棲仲卿、靈岩德初、龍興智傳、乾明則、乾明知應、雲峯元益,二十二人見録。

越州天衣義懷禪師,永嘉樂清陳氏子。世以漁爲業。兒時,坐船尾,父得魚,付師貫之,師不忍,乃私投江中,父怒,答之,師恬然如故,長,遊京師,依景德寺爲童行。天聖(宋仁宗年號。一○二三—一○三一)中,試經得度。謁金鑾善,葉縣省,皆蒙印可,意猶未決,至姑蘇,禮明覺於翠峯。爲水頭,因汲水折擔,忽悟,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峯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覺聞,拊几稱善。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内,嗣法者甚衆。晚年,以疾,居池陽杉山菴。門弟子智才,住臨平之佛日,迎歸侍奉,才如蘇城未還,師速其歸,及踵門,師告之曰:時至,吾行矣。才曰:師有何語示徒?乃説偈曰:

    紅日照扶桑     寒雲封華嶽

    三更過鐵圍     拶折驪龍角

才問: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師擧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語要一卷,收入續古尊宿語要卷二。卍續一一八册。

百丈寶月智映禪師法嗣二人:惠因懷祥、惠因義寧。

南華寶緣禪師法嗣十四人:興化緣慶、寶壽行德、白虎守昇、佛陀崇欽、延祥法迎、舜峯惠寶,六人見録。

雲蓋繼鵬禪師法嗣四人:報恩譚,一人見録。

洞山子榮禪師法嗣二人:圓通居訥,一人見録。

江州圓通祖印居訥禪師,梓州中江蹇氏子。初生,有神光滿室。年十一出家。十七,試法華得度,受具。以講學冠兩川,耆年多下之。聞南方禪風,乃出蜀,放浪荊楚,屢閲寒暑,迄無所得。西至襄州,洞山榮座下,留止十年,因閲華嚴論,有省,遂嗣榮法。仁宗皇祐初(一○四九),詔住浄因禪院,以目疾辭,擧本院書記懷璉自代。乃賜號祖印。

〔卷七〕

大鑑下十二世—石霜圓禪師法嗣五十人:黄龍慧南、楊岐方會、翠岩可真、蔣山贊元、武泉山政、雙峯省囘、大寧道寬、道吾悟真、蔣山保心、百丈惟政、香山藴良、南峯惟廣、大潙德乾、靈山本言、廣法源、靈隱德章,十六人見録。

黄龍慧南禪師,信州玉山章氏子。年十一出家。十九落髮,受具。徧參諸方,後依石霜。以佛手、驢脚、生緣、三語問學者,莫能契其旨,天下叢林目爲三關。住黄龍,法席之盛,追媲馬祖、百丈。宋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三月十七日,跏趺寢室前,大衆環擁,良久而化。前一日説偈(見語録)。閲世六十八,坐五十夏。語録一卷,大藏四七册,卍續一二○册。

楊岐山方會禪師,宋仁宗慶曆六年(一○四六),移住潭州雲蓋山。以臨濟正脉付守端。語録一卷,大藏四七册。後録,卍續一二○册。 蔣山贊元覺海禪師,婺州義烏人,姓傅氏,乃傅大士之裔。三歲出家,七歲爲僧,十五遊方,遠造石霜,陞於丈室。宋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師乃遷化。

安吉州廣法院源禪師,宋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十月十二日晚,忽書偈曰:雪鬢霜髭九九年,半肩毳衲盡諸緣;廓然笑指浮雲散,玉兎流光照大千。擲筆而寂。

琅邪覺禪師法嗣二十八人:定慧超信、泐潭曉月、姜山方、白鹿顯端、琅邪智遷、涼峯洞淵、真如方、興教坦、歸宗可宣、長水子璿,十人見録。

秀州長水子璿講師,郡之嘉興人。自落髮,誦楞嚴不輟。從洪敏法師,講至「動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謂敏曰:敲空擊竹,尚落筌蹄;擧目揚眉,已成擬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而證之。然,欲探禪源,罔知攸往;聞琅邪道重當世,即趨其席,值上堂次,出問:「清浄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邪憑陵答曰:「清浄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師領悟,禮謝,曰:願侍巾瓶。琅邪謂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爲介也。」乃如教再拜以辭。後住長水。嘗疏楞嚴等經,盛行於世。

〔卷八〕

大鑑下第十二世—天衣懷禪師法嗣八十三人:慧林宗本、法雲法秀、覺海沖、長蘆應夫、佛日智才、天盔重元、瑞巖子鴻、棲賢智遠、浄衆梵言、三祖沖會、資壽捷、觀音啓、天童元善、長盧體明、開元智孜、澄照慧慈、法雨慧源、崇德智澄、棲隱有評、定慧雲、大同旺、鐵佛因、報本法存、開聖棲、衡山惟禮、顯明善孜、啓霞惠安、雲門靈侃、太平元坦、佛日文祖、望仙宗、五峯用機、佛足處祥、明因慧贇、西臺其辯、開元智譚、永泰智覺、龍華文喜、永泰自仁、延恩法安、楊傑居士,四十一人見録。

東京慧林宗本圓照禪師,别録一卷,卍續一二六册。

〔卷九〕

大鑑下第十二世—大愚芝禪師法嗣十三人:雲峯文悦、瑞光月、洞山子圓,三人見録。

南嶽雲峯文悦禪師,南昌徐氏子。初造大愚,聞示衆曰:「大家相聚喫莖虀,若唤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便下座。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趁色力健,何不爲衆乞食?我忍饑不暇,何暇爲汝説禪乎?」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巖。師納疏罷,復過翠巖求指示。巖曰:「佛法未到爛却;雪寒,宜爲衆乞炭。」師亦奉命。能事罷,復造方丈,巖曰:「堂司缺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巖不去心地坐後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頓見巖用處,走搭伽黎,上寢堂,巖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及吐一詞而去。服勤八年,後出世翠巖。

石霜永禪師法嗣八人:福嚴保宗、大陽如漢,二人見録。

浮山遠禪師法嗣十九人:浄因道臻、興化仁岳、玉泉謂芳、定林慧琛、本覺若珠、華嚴普孜、清隱惟湜、衡嶽奉能,八人見録。

東京浄因道臻禪師,福州古田戴氏子。父夢偉然黄冠裳者導從至舍,母遂姙。又夢天樂黄幡梵唄引厖眉碧眼一僧至,即誕師。幼不茹葷。年十四出家,持頭陀行。十九爲大僧。閲大小乘經論,置不讀,曰:此方便説耳。即持一鉢,走江淮,所參知識甚多,而得旨於浮山。師奉身至約,一布裙二十年不易。三十年不出户。元祐八年(一○九三)八月十七日,忽語門人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説偈已,跏趺而化。閲世八十。

廬州興化仁岳禪師,南泉人。

寶應昭禪師法嗣二人:琅邪方鋭、興陽希隱。

石門進禪師法嗣一人:瑞巖智才。

金山穎禪師法嗣二十人:廣教繼真、普慈崇珍、瑞竹仲和、金山懷賢、石佛顯忠、浄住居説、西余拱辰、般若善端、李端愿居士,九人見録。

杭州浄住院居説真浄禪師,參達觀,遂問曰:「某甲經論粗明,禪直不信,願師決疑。」觀曰:「既不信禪,豈可明經?禪是經綱,經是禪網;提綱正網,了禪見經。」師曰:「爲某甲説禪看。」。觀曰:「向下文長。」師曰:「若恁麽,經與禪乃一體。」觀曰:「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拳,如拳搦手。」師因而有省,乃成偈曰:

    二十餘年用意猜     幾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己     李白原來是秀才

洞庭月禪師法嗣三人:薦福亮,一人見録。

仗錫已禪師法嗣二人:黄巖保軒,一人見録。

龍華嶽禪師法嗣二人:西余浄端,一人見録。

〔卷十〕

大鑑下十二世—投子青禪師法嗣九人:芙蓉道楷、大洪報恩、洞山雲、福應文、龍蟠曇廣,五人見録。

芙蓉道楷禪師,沂州沂水人,崔姓。爲人剛勁孤硬。自其少時,即能辟穀學道,隱伊陽山中。後出家,參投子青禪師,悟旨於言下。宋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北還沂,閒居馬鞍山,遂出世説法。初住沂州之仙洞,後遷西洛之招提龍門,又遷住郢州之大陽,隋州之大洪,洞上之風,大振西北。宋徽宗崇寧三年(一一○四)。詔住東京浄因禪院。大觀元年(一一○七)冬,移住天寧。開封尹李孝壽奏師道行,帝賜號及袈裟,師表辭,致受罰,編管緇州,明年冬,勅許自便,菴於芙蓉湖中,數百人環繞坐卧,師慮禍,乃日各食粥一盃,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猶百許人。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冬,勅賜所居菴額華嚴禪寺。明年五月十四日,無疾而殁。先寫偈付侍者曰:

    吾年七十六     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     死不怕地獄

    撒手横身三界外     騰騰任運何拘束

語要一卷,收于續古尊宿語要卷二,卍續一一八册。

玉泉皓禪師法嗣二人:林溪文慶,一人見録。

夾山遵禪師法嗣一人:福昌知信。

佛印了元禪師法嗣二十人:慶善浄悟、善權慧泰、崇福德基、寶林懷吉、資福宗誘、翠巖慧空、密巖德溥、雲居仲和、同安幼宗、龍興居嶽、萬杉子章、鵝湖德延,十二人見録。

廣因要禪師法嗣二人:妙峯如璨,一人見録。

智海逸禪師法嗣十一人:黄檗志因、大中德隆、白鹿仲豫、劉經臣,四人見録。

支提隆禪師法嗣三人:靈隱玄本,一人見録。

浄土惟素禪師法嗣一人:浄土惟政。

寶林殊禪師法嗣一人:寶林用明。

東山宗禪師法嗣一人:定峯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