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19 祖堂集

三七、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四九五—五○六)。住三聖嗣法小師慧然集。

林泉老人從倫序、郭天錫序、五峯普秀序、馬防序、語録、勘辨、行録。

師諱義玄,曹州南華人。俗姓邢。幼而頴異,長以孝聞。及落髮受具,居於講肆,精究毘尼,博賾經論。俄而歎曰:此濟世之醫方也,非教外别傳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參黄檗,次謁大愚。既受黄檗印可,尋抵河北鎮州城東南,臨滹沱河側小院住持,其臨濟,因地得名。後以兵革,乃棄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捨宅爲寺,亦以臨濟爲額,迎師居之。後住大名府興化寺之東堂。師無疾,忽一日,攝衣據坐,與三聖問答畢,寂然而逝。時唐·咸通八年丁亥(八六七)。弟子有:興化存奬、三聖慧然、灌谿志閑等二十二人。師之接人,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機鋒峭峻,别成一家。其門葉極其繁盛,遂成一大宗派,是謂「臨濟宗」。

睦州道蹤禪師,嚴州人。姓陳氏。唐宣宗、懿宗時人。得法於黄檗。初住睦州觀音院。後捨衆,住開元寺房,織蒲鞋鬻養母親,時人號爲陳蒲鞋。古尊宿語録中,有:睦州和尚語録,一卷。見卷六。

大隨法真禪師,劒南梓州鹽亭縣王氏子。師圓具後,遂遊南方,初見藥山、道吾、雲巖、大潙。後囘蜀,於路傍煎茶普施三年。後住大隨山一大樹空隙中十餘年,時人號爲木禪庵。蜀主重師名,三詔不從。乾德元年己卯七月十五日,齋前辭衆,端坐而化。世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法嗣長慶大安。安嗣百丈。古尊宿語録卷三十五: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語録,一卷,西蜀·沙門元德重編。宋·郭凝序。宋·王宗壽撰行狀及祭文。

德山宣鑑禪師,無録。事蹟見傳燈録卷十五,指月録卷十五。

投子大同禪師,投子和尚語録,一卷。居素集。古尊宿語録第三十六卷。師名大同。舒州人。姓劉。洛下保唐寺受業。得法於翠微無學和尚。五代梁乾化中示寂,壽九十六。(無學嗣丹霞天然,然嗣石頭。)

洞山良价禪師,有録。

三八、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五一九—五二六),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三七—四四四)。徑山沙門語風圓信、居士郭凝之編集。

師諱良价。會稽俞氏子。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云:「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師駭然異之,云:「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遊方,首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南泉問衆云:「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衆皆無對。師出對云:「待有伴即來。」南泉云:「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師云:「和尚莫壓良爲賤。」

次參潙山。擧南陽忠國師「無情説法」話。潙山指令參雲巖。師辭潙山,徑造雲巖,仍擧無情説法話,師云:「無情説法,該何典教?」雲巖云:「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乃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説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師問雲巖:「某甲有餘習未盡。」巖云:「汝曾作甚麽來?」師云:「聖諦亦不爲。」……後因過水睹影大悟。

師自唐大中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横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叶弘道,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囘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洞曹宗。」

師行脚時,會一官人,云:「三祖信心銘,弟子擬註。」師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作麽生註?」

師將圓寂,示頌云:「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裏步。」乃命剃髮,澡身,披衣,聲鐘辭衆,儼然坐化。大衆號慟,移晷不止,師忽開目,謂衆云:「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辦愚痴齋。衆猶慕戀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衆,齋畢,乃云:「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長往。唐·咸通十年(八六九)三月,壽六十三,臘四十二。諡悟本禪師。

三九、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同上(五○七—五一八),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四九—四六一)。日本沙門慧印校訂。

語録·歌頌

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新豐吟、綱要頌三首、五位顯訣、功勳五位頌、真讚、規誡、辭北堂書、後寄北堂書、頌、附娘囘書、「悟本禪師語録之餘」,日僧玄契校勘。師法嗣,其出史傳者,二十七人;其有機語者,十九人。末,列出傳法正宗記載法嗣二十六人。

六祖下第六世

曹山本寂禪師,有録。

四○、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録

二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五三六—五四四),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四四—四四八)。徑山圓信、郭凝之集。

師諱本寂。泉州莆田黄氏子。少業儒。年十九,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登戒。尋謁洞山,洞山問:「闍黎名甚麽?」師云:「本寂。」洞山云:「那箇聻?」師云:「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盤桓數載,乃辭去,洞山遂密授洞上宗旨。復問云:「子向甚麽處去?」師云:「不變異處去。」洞山云:「不變異處豈有去耶?」師云:「去亦不變異。」遂往曹溪,禮祖塔。囘吉水,衆嚮師名,乃請開法。師志慕六祖,遂名山爲曹。尋值賊亂,乃之宜黄。有信士黄若一,捨何王觀,請師住持。師更何王爲荷玉。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萃;洞山之宗,至師爲盛。

僧問:「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底人?」師云:「是。」僧云:「忽遇六賊來時,如何?」師云:「亦須具大慈悲。」僧云:「如何具大慈悲?」師云:「一劍揮盡。」僧云:「盡後如何?」師云:「始得和同。」

師於唐·昭宗天復辛酉(九○一)夏夜,問知事云:「今日是幾何日月?」對云:「六月十五日。」師云:「曹山平生行脚到處,祇管九十日爲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脚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閲世六十二,臘三十七。葬全身於山之西阿。諡元證禪師。

大藏中,分上下卷:止此,爲上卷;日僧玄契編次,爲下卷:上堂數則、解釋洞山五位顯訣註釋洞山五位頌、三等之墮、四種異類、八要玄機、五位旨訣。

大藏第四十七册(五二六—五三六),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六一—四七一),日僧慧印校訂之—

四一、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録

一卷。語録大同前本。後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此下,本光重編。逐位頌並註别揀、五位旨訣、三種墮、四種異類、三然燈。

良价禪師,受曇晟大師心印,住豫章之洞山普利院,唱五位,作寶鏡三昧歌,門風頗振。其下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本寂禪師得洞山心印,住撫州曹山崇壽院,大振洞門之禪風,又詳説洞山五位之旨訣,法席繁興,學者雲集。是謂「曹洞宗」。

四二、 雪峯義存禪師語録(内題雪峰真覺禪師語録)

二卷。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七一—四九七)。明·閩中得山居士林弘衍編次。

師諱義存。泉州南安曾氏子。家世奉佛。師生惡葷茹。於襁褓中,聞鐘梵之聲,或見旛華像設,必爲之動容。年十二,從其父遊莆田玉寺,見慶玄律師,遽拜,曰:「我師也。」遂留侍焉。十七落髮,謁芙蓉弘照大師,照撫而器之。後往幽州寶刹寺受戒。久歷禪會,緣契德山。唐咸通中,囘閩中雪峰創院,徒侣翕然。懿宗錫號「真覺禪師」,仍賜紫袈裟。

師嘗參洞山,山謂其緣合在德山。後參德山,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棒,曰:「道甚麽?」師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師有省。

師將示寂,自制塔銘並序。梁·開平戊辰(九○八)三月示疾,閩帥命醫,師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藥,遺偈,付法。五月二日,遊藍田,暮歸,澡身,中夜入滅。壽八十七,臘五十九。建塔於本院方丈。

後附年譜、語録續集。

六祖下第七世

玄沙師備禪師,有録—

四三、 玄沙師備禪師廣録(内題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廣録)

三卷。卍續藏第一二六册(一七六—二一七)。智嚴集。

孫覺序:玄沙備師,名徧四海,爲禪者宗。余守此且二年,求其全編不可得。晚得五六斷缺不完之本,畀僧校之,合爲一書。雖有未具,十已得七八矣。因命玄沙僧,刻板以行于世。

按宗一大師師備,福州閩縣人。俗謝氏。咸通初,從芙蓉山義通上人,事弘照大師;久之,往鐘陵開元寺道玄律師,受具足戒。雪峰大師嘗曰:「備頭陀,再來人也。……」初住玄沙,唐·昭宗光化初,王審知請爲安國開山,學者從之,嘗七百餘人,慧球、桂琛,皆其高弟。審知奏賜紫袈裟,宗一之號。梁·開平二年十一月示滅,年七十有四云。宋·元豐三年閏月二十七日序。又:

四四、 福州玄沙宗一禪師語録

三卷。卍續同上(二○四—二一七)。明·林弘衍編次。林云:於山居之暇,蒐覽諸集,彙爲三卷。

湛然圓澄序、緣起、上堂、頌。

長生皎然禪師,福州人。族姓不詳。生於唐末。入雪峯室,密受心印。執侍十載。後住長生山。不知所終。有著—

四五、 禮佛發願文

一篇,五○六字。盛行於各叢林。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二○册,清·沙門書玉撰:

一 〔怡山禮佛發願文略釋〕 又,興慈法師二課合解第六卷有「禮佛發願文釋」。

鼓山神晏禪師,有録。收于古尊宿語録卷三十七—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一卷。上堂、師勘僧語、審問諸院老宿語、前後帝王問訊語、偈頌七首、宋紹文撰序、書後。

鼓山國師和尚,名神晏。大梁人。姓李氏。衞州白鹿山受業。得法於雪峯存和尚。壽七十七,臘五十八。五代晉天福中(九三六—九四二)示寂。

雲門文偃禪師,有録:雲門匡真禪師廣録,三卷,古尊宿語録卷十五至十八。門人守堅集。對機、十二時歌、偈頌、室中語要、垂示代語、勘辨、頌雲門三句語、遊方遺録、遺表、遺誡、行録、請疏。

又,大藏第四十七册(五四四—五七六):

雲門匡真禪師廣録:三卷。門人守堅集。對機三百二十則,室中語要一百八十五則,垂示代語二百九十則,上卷末有:十二時歌,偈頌。室中語要、垂示代語、合爲中卷。下卷:勘辨一百六十五則、遊方語録三十一則、遺表、遺誡、行録並請疏,末有雲門三句並餘頌八首。内容全同古尊宿語録卷十五至十八。中藏語録三卷,編次不同,而略。

四六、 雲門匡真禪師語録

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九十五册。守堅編。

雪峯禪師法嗣—雲門文偃禪師,浙西嘉興張氏子。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稟具,窮律部。初參睦州蹤禪師,次依雪峯。

機緣、示衆、室中語要、垂示代語。

天皇道悟下,經龍潭崇信、德山宣鑑,至雪峰義存。義存禪師,於唐懿宗咸通年中(八六○—八七三),於福州象骨山雪峯,建廣福院行化,四方之學者雲集,法席大衆,常不下千五百人。嗣法弟子,有雲門文偃、玄沙師備等五十六人。文偃禪師,初參睦州道蹤,發明大旨;後至雪峯,參義存,得心印。

睦州之宗風,峻烈鋭峭;雪峯之宗風,温密玄奥;偃師禀此兩宗風,住韶州雲門山,别發揮獨妙之宗致。往來學徒,不下千人;嗣法者,六十一人。是謂「雲門宗」。

六祖下第八世

漳州羅漢桂琛禪師,無録。行狀、語句,見傳燈録卷二十一,指月録卷二十一。

六祖下第九世

清涼文益禪師,有録:語録一卷。又著:宗門十規論,一卷。

四七、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録(卍續外題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五八八—五九四),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九七—五○四)。徑山圓信、郭凝之編集。

師諱文益。餘杭魯氏子。十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落髮。弱齡,禀具於越州開元寺。屬律匠希覺師,盛化於明州鄮山育王寺,師往預聽習,究其微旨。復傍探儒典,遊文雅之場,覺師目爲「我門之游夏」也。師以玄機一發,雜務俱捐,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不大發明。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欲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憇。附爐次,地藏問:「此行何之?」師云:「行脚去。」地藏云:「作麽生是行脚事?」師云:「不知。」地藏云:「不知最親切。」又同三人擧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處,地藏云:「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師云:「别。」地藏竪起兩指。師云:「同。」地藏又竪起兩指,便起去。雪霽,辭去,地藏門送之,問云:「上座尋常説: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師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人,著甚麽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説道理,地藏語之云:「佛法不恁麽。」師云:「某甲詞窮理絶也!」地藏云:「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師於言下大悟。因議留止;進師等,以江表叢林欲期歷覽,命師同往,至臨川,州牧請住崇壽院。桂琛禪師此時住地藏院,故稱地藏。

江南國主,重師之道,迎住報恩禪院,署浄慧禪師。

師後住清涼。上堂云:出家人,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因開井,被沙塞却泉眼,師云:「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麽碍?」僧無對。師自代云:「被眼碍。」

師緣被於金陵,三坐大道場,朝夕演旨。時諸方叢林,咸遵風化。異域有慕其法者,涉遠而至。玄沙正宗,中興於江表。師調機順物,斥滯磨昏,凡擧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請益,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周·顯德五年戊午(九五八)七月十七日示疾,國主親加禮問。閏月五日,剃髮、澡身,告衆訖,跏趺而逝,顔貌如生。壽七十有四,臘五十四。城下諸寺院,具威儀迎引,公卿李建勳以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寧縣丹陽起塔,諡大法眼禪師。

四八、 宗門十規論(浄慧法眼禪師宗門十規論。)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三九—四四一)。唐·法眼文益禪師撰。

宗門指病,簡辯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

自己心地未明妄爲人師第一 黨護門風不通議論第二 擧令提綱不知血脉第三 對答不觀時節兼無宗眼第四 理事相違不分濁浄第五 不經淘汰臆斷古今言句第六 記持露布臨時不解妙用第七 不通教典亂有引證第八 不關聲律不達理道好作歌頌第九 護己之短好争勝負第十

雪峯下,出玄沙師備;備師住福州玄沙院行化,其下,有羅漢桂琛。琛之下,有清涼文益。益師住金陵清涼院,盛唱禪門;四方之學者,趨其門咨叩者,頗多;遂鬱然成一派,以其諡號大法眼,後人稱爲「法眼宗」。

至此,六祖之後,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謂五宗。

五家語録:

一、 唐·沙門慧然編,見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九十一册。

二、 明·沙門圓信、居士郭凝之編。

皆見别録。所謂五家語録者:收臨濟、洞山、曹山、潙山、仰山、雲門、法眼語録而爲一部也。

又有四家語録,收馬祖、百丈、黄檗、臨濟、四位祖師語録而爲一部者也。今皆散見别録。故此二種,不别立目。

保福從展禪師,雪峰義存法嗣。俗姓陳。年十五,師事雪峰。爲保福院開祖。後唐·天成三年(九二八)寂。法嗣省僜(文僜),住泉州招慶院。有著—

四九、 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一三二○—一三二二)。

前有沙門慧觀序。從初祖大迦葉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土初祖達摩至六祖惠能。次有南嶽讓、吉州行司、國師惠忠、石頭、馬祖之頌。 省僜禪師,事蹟不詳。其法嗣静、筠二師,撰祖堂集:

五○、 祖堂集

二十卷。南唐時,泉州招慶寺之静、筠二禪師編集。此書是我國禪宗最古之史籍,編於南唐·保大十年(即後周·廣順二年,九五二),比景德傳燈録早五十年。

此書,於南唐時初次刊行,後來失傳,高麗高宗時,印行大藏經,以祖堂集收入附録,時在高宗三十二年乙巳歲(一二四五)。日本僅有此書一部,數十年前,日本花園大學嘗油印二百本,現已絶版。

作者:静、筠二位禪德,其尊諱僅存一字。事蹟已不可考,惟知其是福建泉州招慶院浄修禪師省僜之法嗣而已。

  • 〔卷一〕 七佛 初祖大迦葉,至十六祖羅羅。
  • 〔卷二〕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至三十三祖惠能。
  • 〔卷三〕 牛頭、鶴林、先徑山、鳥窠、懶瓚、老安國師、騰騰、破竈墮、靖居、荷澤、慧忠國師、崛多三藏、智策、司空山本浄、一宿覺、懷讓,十六位。
  • 〔卷四〕 石頭、躭源、天皇、尸梨、丹霞、招提、藥山,七位。
  • 〔卷五〕 大顛、長髭、龍潭、翠微、雲嵒、華亭、棵樹、道吾、三平、石室、德山,十一位。
  • 〔卷六〕 投子、草堂(圭峯宗密)、神山、洞山、漸源、石霜,六位。
  • 〔卷七〕 夾山、巖頭、雪峯,三位。
  • 〔卷八〕 雲居、欽山、中山、曹山、華嚴、本仁、青林、疎山、龍牙、幽棲、上藍,十一位。
  • 〔卷九〕 落浦、盤龍、逍遥、先洞安、黄山、韶山、栖賢、大光、肥田伏禪師、涌泉、南際、雲蓋、九峯、南嶽玄泰、寶蓋、玄泉彦、烏巖、靈巖、羅山,十九位。
  • 〔卷十〕 玄沙、長生、鵝湖、大普、鏡清、翠巖、報恩、化度、鼓山、隆壽、安國、長慶,十二位。
  • 〔卷十一〕 保福、雲門、齊雲、永福、福清、潮山、惟勁、越山鑒真大師、睡龍、佛日、水西南臺、中曹山、金峯、鹿門,十四位。
  • 〔卷十二〕 荷玉、育王、紫陵、長興、報慈、先疎山、禾山、寶峯、光睦、同安、氻潭、後雲蓋、黄龍、龍光、龍、清平、中塔、仙宗,十八位。
  • 〔卷十三〕 招慶、報慈、龍潭、福先招慶、山谷,五位。
  • 〔卷十四〕 江西馬祖、大珠、百丈政、杉山、茗溪、石鞏、紫玉、南源、百丈、魯祖、高城、章敬,十二位。
  • 〔卷十五〕 西堂、鵝湖、伏牛、盤山、麻谷、塩官、五洩、大梅、永泰、東寺、鄧隱峰、歸宗、冷州、大同、金牛、洋、陳禪師、黑磵、閇魔巖、龐居士,二十位。
  • 〔卷十六〕 南泉、潙山、黄檗、西林操、古靈、石霜性空,六位。
  • 〔卷十七〕 大慈、福州西院、處微、雴嶽陳田寺元寂禪師、東國桐裏、東國實相、東國慧目山、公畿、開南、溟州山故通曉大師、普化、嵩巖山聖住寺故兩朝大師、天龍、正原、芙蓉、岑和尚、白馬、下堂、雙峯,十九位。
  • 〔卷十八〕 趙州、紫胡、陸亘太夫、仰山,四位。
  • 〔卷十九〕 香巖、徑山、靈雲、王敬初常侍、臨濟、觀和尚、陳和尚、大隨、靈樹、嶢山、道吾休、俱胝、朦光、資福,十四位。
  • 〔卷二十〕 五冠山瑞雲寺和尚、米和尚、寶壽、灌溪、興化、後魯祖、隱山、興平、米嶺,九位。

自卷三牛頭和尚算起,至卷二十訖,計二百零六位。

本書除有幾位稱禪師、大師之外,餘皆稱和尚,故略之。此書先青原,後南嶽。

本書以其所住之山名、寺名、或地方名以稱人,若單看目録,易致混淆,如卷十二有報慈和尚,卷十三又有報慈和尚;前者嗣龍牙,在潭州,師號藏嶼;後者嗣長慶,住福州,諱光雲。

卷十五有陳禪師,卷十九有陳和尚,前者是仙遊縣人,諱慧忠,俗姓陳,九歲出家於洋庵;後者是陳莆鞋,住睦州龍興,嗣黄檗;此同以陳姓稱之。

—五燈嚴統、禪燈世譜、五燈全書、皆謂有二道悟,天王道悟嗣馬祖,出龍潭崇信——德山宣鑑……雲門法眼二宗皆出於南嶽;天皇道悟嗣石頭,法嗣有慧真、文賁、幽閑,以後不明。蔣維喬居士著中國佛教史亦沿此説,殊誤。實則惟一天皇道悟,嗣石頭,其法嗣即龍潭崇信,雲門法眼二宗,皆出於青原下。釋氏疑年録五、天皇條下,辨之甚詳,謂天皇天王之諍,其意不在天皇,而在雲門之改屬。今讀祖堂集:卷四,「天皇和尚,嗣石頭,在荆南,師諱道悟。」卷五,「龍潭和尚,嗣天皇,師諱崇信」。並未見有天王道悟。從本書作者上溯至龍潭,僅五世耳,天皇寂於唐憲宗元和二年(八○七),此書成於九五二,百餘年而已,如果真有二道悟,如果其祖真是天王道悟,爲何此書不書?此書名爲「祖堂集」,焉有把自己之祖,忘書或誤書爲天皇之理?此可證釋氏疑年録所論,十分正確也。(除釋氏疑年録之外,可參閲「清初僧諍記」卷一:五燈嚴統諍、晦山天王碑諍、五燈全書諍。)

法系: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鑑—雪峰義存—保福從展—招慶省僜—静。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