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五 宗

一、 潙仰宗

潙仰一宗,衰亡較早。此宗,於五代頃,一時繁興;然及宋代,自仰山慧寂以後四世頃,法系不明。故潙仰一宗之法脉,僅在百五十年間而已。

潙山、仰山,語録見前。此後無録。

二、 法眼宗

法眼宗:文益大師之禪風,繁盛一時,嗣法之弟子,有六十三人。其中:天台德韶,在天台白沙寺行化,門葉頗盛,嗣法弟子四十九人;永明延壽禪師,即其弟子。此宗,於宋初極其隆盛,後漸衰微;及至宋之中葉,法脉遂絶!其間不過百年。

—示有著述

法系:

法眼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壽
永安道原(著景德傳燈録)。
興教洪壽王隨

天台德韶,無録。

永明延壽禪師,事蹟見燈録二六。師集大乘經論六十部,兩土聖賢三百家之言,證成唯心之旨,爲書百卷,名宗鏡録。高麗國王覽其言教,遣彼國僧三十六人來受道法,前後歸國,各化一方,於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國遂絶。

五一、 宗鏡録

一百卷。大藏第四十八册(四一五—九五七)。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擧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録。分爲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序)

標宗章第一 問答章第二 引證章第三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禀,後學有歸;是以先列標宗章。爲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疑情得啓,因答而妙解潛生;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説,被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獲兎忘罤,自合天真之道;次立問答章。但以時當末代,罕遇大機,觀淺心浮,根微智劣,雖知宗旨的有所歸,問答決疑漸消惑障;欲堅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之大道,徧採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真心,後陳引證章。以此三章,通爲一觀。搜羅該括,備盡於兹矣(卷一)。

就中:標宗章,第一卷之前半。問答章,自第一卷之後半,至第九十三卷止。引證章,自第九十四卷,至一百卷盡。

問答章,廣明教法之興起,立心爲宗;心,心行相,真妄二心,法相法性二宗,覺體,一切法自性差别相名相,無師自證,菩提心,一心理事無碍事事無碍,成佛,凡聖,見佛身土,菩提,修證行位,諸經歸趣,圓教信解,十玄門,説法不同,禪定、萬法唯識、觀心頓漸真緣、唯識相、唯心言説、定慧二法、法相、識、種子、熏習、四分、八識、九識、十識、三識、智、色法、有爲無爲、心王心所、三性、能變所變、心法言説、我法二空、無我、二諦、三境、三科、六因五果四緣、依處、一多相即、真妄生死、俱生分别、色身潤生、總别二報障、習氣、十二緣起、如來藏佛性、迷悟真俗、真如生滅、本覺始覺、中道、入道修證位次、佛身佛土、槃、三德……等,凡八百條諸法義,爲作問答以解釋之。

引證章中,爲中下根人,引大乘經一百二十種,祖語一百二十種,賢聖集六十種等微言,以證成如上所説諸法義。最後,略説宗旨、心要以結束。

宗鏡録,龍藏有「御撰宗鏡大綱」二十卷。清·世宗皇帝撰。今未見流通本。

又、民國初年,逋居士沈惟賢,録出「宗鏡大綱」一厚册,分上下二卷,一百多頁。上海佛學書局,於一九三五年五月初版印行。今未見流通。

五二、 萬善同歸集

三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九五七—九九二)。卍續藏第一一○册(四四二—四七八),分作六卷。宋·永明延壽大師述。

明衆善所歸,皆宗實相。

五三、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九九三—九九八),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七九—四八三)。宋·延壽大師述。

於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後附:定慧相資歌、警世。

此二種,大藏則附於唯心訣後,卍續則另立二目。

五四、 觀心玄樞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四册(四二四—四三五)。宋·永明延壽大師撰。

明觀心之要。文缺前段,不全。

若不觀心,何脱境縛;何息分别;何以忍辱;何成精進、禪定、般若、方便、大願、力、智、多聞;何以運悲;何生浄土;何以護正法;何以受持讀誦;何以弘法;何明法相;何以莊嚴;何以成菩提;何具道品;何成佛事;何以懺悔、滅罪、報恩、代苦;何以明三寶、了四諦、運神通;何成解脱;何明三藏;何以降四魔、殺六賊,辨染浄;何達二諦;何以稱富、稱貴;皆成疎外、顛倒?如萬善同歸頌云: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而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真智無作而作

    與悲悟而同體     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捨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説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回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真如

    讚歎彼我虚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躡虚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爲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唯心浄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此偈,載在「萬善同歸集」之後。「觀心玄樞」引此總結前文。自行録末,亦同此引。

五五、 心賦註(註心賦)

四卷。卍續藏第一一一册(一—七七)。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賦:覺王同禀,祖胤親傳;大開真俗之本,獨標天地之先。常爲諸佛之師,能含衆妙;恒作羣賢之母,可謂幽玄。…… 尚有「神棲安養賦」,未見。

五六、 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一册(七七—八四)。宋·沙門文冲,重校編集。

永明禪師日課一百零八事。

第一百八,著述中,大師一生著作,共六十一本,總一百九十七卷。

每日所行一百八件佛事,乘戒兼急,權實雙行,體用相收,理事無碍。末引萬善同歸集後偈,以顯圓修。(此偈,見前「觀心玄樞」中所録)。

五七、 永明道跡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六册(四八八—四九四)。宋·浄慈寺沙門大壑輯。

永明真像、感親息争,等讚,三十二條。

道原禪師,韶國師法嗣。纂景德傳燈録三十卷,見前。

興教洪壽禪師,錢塘曹氏子。隨侍天台德韶國師,普請次,聞墮薪有省,作偈曰:

    撲落非他物     縱横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時人稱永明延壽禪師爲大壽,對師則稱小壽禪師云。師住杭州興教寺,中丞王隨,一日過師,師擁毳負暄自若,王下拜,師推蒲團,席地與坐,笑語終日而去。門人讓師曰:「此一衆所仰,奈何不加禮!」他日,王復來,師出前趨迎之,王曰:「何不如前日相見?」師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王益重之。(指月録二四)

五八、 傳燈玉英集

十五卷,今存卷二、三、五、六、八、十、十二、十四、十五,九卷。中華藏第一輯精裝第三十八册。宋·王隨撰。

王隨,字子正,河陽人。登進士甲科,歷知州郡。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竟明大法。時長水疏楞嚴竟,隨爲之序。復删次傳燈録爲玉英集行世。明道(一○三二)中,參知政事。臨終書偈而逝。隨慕唐裴休之爲人,多法之。

三、 雲門宗

至宋代,禪宗勃興;就中:雲門、臨濟,二宗最盛。

雲門宗初祖文偃之法嗣,有香林澄遠、雙泉仁郁、德山緣密、雙泉師寬等。就中:澄遠下,有智門光祚,門風嶮峻。祚下,有延慶子榮,雪竇重顯等。榮下,有圓通居訥。顯住明州雪竇山,大振化風,稱雲門之中興;嘗選古則一百頌,所謂「雪竇頌古」,是也。其下:有天衣義懷,住越州天衣寺行化,大興雲門之宗風,嗣其法者,甚衆。其中:法雲法秀、長蘆應夫、天鉢重元、慧林宗本等,爲上首。法秀,奉詔住汴京法雲寺,爲開山第一祖。其下:有佛國惟白、保寧子英等。就中:惟白,紹秀後,住法雲寺,後遷明州天童寺,嘗著續燈録、大藏綱目指要録等。經慧林慧海,至萬杉壽堅。應夫下,有長蘆宗賾。宗本,住杭州浄慈道場;元豐五年,移汴京慧林寺,大揚宗風。其下:有長蘆崇信、法雲善本等。信下,有慧林懷深,宣和三年,住慧林寺,深得活祖師意。相傳至靈隱寂室、中竺痴禪、光孝己菴。善本,住法雲寺,與宗本並稱。其下:有雪峯思慧、上竺從諫。慧下,經浄慈道昌,至五雲悟。雲門宗,於五代勃興,宋極隆盛。及南宋,法脉遂絶。其間,凡二百年。

雲門宗法系:

雲門文偃香林澄遠智門光祚延慶子榮圓通居訥
雪寶重顯天衣懷慧林宗本長蘆崇信慧林懷深
法雲善本雪峯思慧月堂道昌雷菴正受
法雲法秀佛國惟白慧林慧海
長蘆應夫長蘆宗賾玄沙智章
天鉢重元元豐清滿雪峯宗演西禪舜
德山緣密文殊應真洞山曉聰佛日契嵩
雙泉師寬五祖師戒泐潭懷澄育王懷璉
洞山守初福嚴良雅北禪智賢法昌倚遇
雙泉仁郁德山慧遠開先善暹佛印了元

香林澄遠禪師,無録。語句見指月録卷二十一。

智門光祚禪師,古尊宿語録卷三十九:智門祚禪師語録,一卷。門人重顯述。

上堂、綱宗歌、三巴鼻、示衆、頌、重顯序。

延慶子榮、圓通居訥,無録。語句見續燈録二及六。

雪竇重顯禪師,有録。—

五九、 明覺顯禪師語録

六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六六九—七七一)。

住翠峯語、拈古、室中擧古、勘辯、住明州雪竇寺語。

擧古、勘辯、歌頌、明覺禪師後録、拈古。

瀑泉集、石頭大師參同契、真讚。

祖英集、偈頌、三寶讚、頌、塔銘。

師諱重顯。宋·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寂於皇祐四年(一○五二)六月十日。壽七十三,僧臘五十。

師作頌古百則,有焭絶老人註:

六○、 焭絶老人天奇直註雪竇顯和尚頌古

簡稱:雪竇頌古直註。二卷。卍續藏第一一七册(二五三—二六五)。明·沙門本瑞直註,道霖編集。

本瑞禪師,字天奇,號焭絶老人。嗣寶峰明瑄。直註雪竇頌古、天童覺頌古。

法系:雪巖欽—高峯妙—中峰本—千巖長—萬峯蔚—實藏持—東明旵—實峰明瑄—天奇本瑞

天衣義懷禪師,語要一篇,收于續古尊宿語要卷第二(即第二集)中。行實、語句,見續燈卷第六(本書所指「續燈」,皆是明玄極纂之「續傳燈録」〕。

慧林宗本禪師,有録—

六一、 慧林宗本禪師别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六册(二五九—二六五)。嗣法慧辯録。

慧林圓照宗本禪師,常之無錫人。族管氏。體貌厖碩,所事淳厚。年十九,往姑蘇承天,依永安道昇禪師,執舂炊,不自疲厭。遇昇入室,隨衆諮參。昇曰:道者竭力如此,有少勞乎?師曰:若捨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何勞之有?昇陰奇之。越十年,剃染受具。又巾侍三載,請辭遊方。至池陽,依天衣義懷禪師。……元符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寂。壽八十。坐夏五十二。(元符—宋哲宗年號。二年,公元一○九九。)

内題「東京大相國寺慧林禪院第一代圓照禪師别録並靈巖偈頌」。

長蘆崇信禪師,無録,事蹟語句見續燈一四。

慧林懷深禪師,廣録四卷—

六二、 慈受懷深禪師廣録(内題慈受深和尚廣録)

四卷。卍續藏第一二六册(二六七—三○九)。侍者善清編。

資福禪寺語録、焦山禪寺語録、慧林禪寺語録、偈讚、序、慧林禪寺陞堂頌古。

師於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住資福。政和七年住焦山。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慧林。

退步:

    萬事無如退步人     摩頭至踵自觀身

    只因吹滅心頭火     不見從前肚裏瞋

念彌陀頌:

    萬人同志念彌陀     衆力相成願力多

    一朵蓮開親見佛     方知浄土勝娑婆

勸食素:

    喫肉何如咬菜根     且圖身口戒香薰

    莫言死後無因果     八兩須還他半斤

勸晨朝食素:

    未能遽斷葷和酒     且結晨朝清浄因

    省費省緣兼惜福     靈巖此語太饒人

因禪者欲編語録,以偈止之:

    吾祖初來字脚無     兒孫後代競編書

    子今莫苦著文字     秘取圓明頂[寜+頁]珠

與俗兄相見:

    兄弟情深俗有由     死生岐路各須修

    要知五欲坑中嶮     萬頃風濤一葉舟

佛國惟白禪師,著有續燈録三十卷。

六三、 建中靖國續燈録

目録三卷,燈録三十卷。卍續藏一三六册(一—二○五)。宋·佛國惟白禪師集。

  • 一、 正宗門:釋尊,初祖迦葉,至汾陽善昭。小註云:「西天、此土,諸祖相傳,契悟因緣,直敘宗致。」
  • 二、 對機門:「諸方師表,啐啄應機;教唱宗猷,發明心要。」—此門最多,從第二卷至二十六卷訖。
  • 三、 拈古門:「具大知見,拈提宗教;抑揚先覺,開鑿後昆。」僅一卷(卷二十七)。
  • 四、 頌古門:「先德淵奥,頌以發揮;詞意有規,宗旨無忒。」(卷二十八)。
  • 五、 偈頌門:「古今知識,内外兼明;唱道篇章,録爲鑑。」二卷(卷二十九、三十)。

長蘆宗賾禪師,著有—

六四、 禪苑清規

十卷。卍續藏第一一一册(四三八—四七一)。宋·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覺大師宗賾集。

受戒、護戒、辨道具等共有四十七門。

雷菴侍月堂(浄慈道昌),堂指續燈而喟嘆;雷菴因而撰「嘉泰普燈録」—

六五、 嘉泰普燈録

目録三卷,燈録三十卷。卍續藏第一三七册(一—二一九)。宋·光孝沙門正受編。

雷菴受禪師,諱正受,字虚中,號雷菴。出蘇之常熟邵氏。年十六,禮慧日寺心鑒薙落,登具。侍月堂昌,一日,昌指續燈喟歎曰:「佛祖之道,潛通廣被,曾何僧俗之間?是書獨取於比丘,而於王侯士庶尼師皆遺而不録,燈雖曰續,如照之不普,何爾?盍爲掇所闕遺,抉具宗眼者備成之。」以此因緣,受師乃作普燈録。宋·嘉定元年戊辰(一二○八)十一月二十八日示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七。

示衆機語二十一卷(一—二一),聖君賢臣二卷(二二、二三),應化聖賢一卷(二四),廣語一卷(二五),拈古一卷(二六),頌古二卷(二七、二八),偈讚一卷(二九),雜著一卷(三○)。

德山緣密—文殊應真—洞山曉聰,皆無録。聰下,出佛日契嵩,著有下列各書—

六六、 傳法正宗記

九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七一五—七六八)。

六七、 傳法正宗定祖圖

一卷。大藏同上(七六八—七七三)。

六八、 傳法正宗論

二卷。大藏同上(七七三—七八三)。宋·東山沙門契嵩編修。

嘗力探大藏,或經、或傳,校驗其所謂「禪宗」者;推正其所謂「佛祖」者。其所見之書果謬,雖古書,必斥之;其所見之書果詳,雖古書,必取之。又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訛者,若「傳燈録」之類,皆以衆家傳記與累代長曆,校之、修之,編成其書,垂十餘萬言,命曰:傳法正宗記。其排布狀畫佛祖相承之像,則曰:傳法正宗定祖圖。其推會祖宗之本末者,則曰:傳法正宗論。總十二卷。

正宗記一至八卷,列序歷祖至大鑒下十二世訖。卷九列旁出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人。

—此書,力斥付法藏傳之「謬誤」,謂此「謬書可焚」。見正宗論第二篇。(藏傳有它的價值,焉可焚?)

師著「鐔津文集」,十九卷。四庫著録本作二十二卷。師本藤州鐔津人,故名其詩文集曰鐔津。宋之藤州,今廣西藤縣也。

六九、 鐔津文集

十九卷。大藏第五十二册(六四七—七五○)。宋·明教契嵩禪師撰。

  • 〔卷首〕 行業記。
  • 〔卷一至卷三〕 輔教篇、原教、勸書、廣原教、孝論、壇經贊、真諦無聖論。
  • 〔卷四〕 皇極論、中庸解。
  • 〔卷五至卷七〕 論原:禮樂、大政、至政、賞罰、教化、刑法、公私、論信、説命、皇問、問兵、評讓、向覇、巽説、人文、性德、存心、福解、評隱、喻用、物宜、善惡、性情、九流、四端、中正、明分、察勢、刑勢、君子、知人、品論、解譏、風俗、仁孝、問經、問交、師道、道德、治心(論原畢)。
  • 雜著:記復古、文説、議旱對、夷惠辯、唐太宗述易術解。
  • 〔卷八〕 逍遥篇、西山移文、哀屠龍文、記龍鳴、寂子解、寂子解傲。
  • 書:萬言書上仁宗皇帝。
  • 〔卷九〕 再上仁宗皇帝、書啓(十三封)。
  • 〔卷十〕 書啓狀。
  • 〔卷十一〕 敘(二十三篇)。
  • 〔卷十二〕 志記銘碑(十二篇)。
  • 〔卷十三〕 碑記銘表辭(七篇)、述題書贊傳評(十二篇)。
  • 〔卷十四至十六〕 非韓。
  • 〔卷十七、十八〕 詩。
  • 〔卷十九〕 附録諸師著述。

正宗記爲傳記體,其書在景德、天聖二録之後。於唐以來禪宗二十八祖世系,宗寶林傳,而求古籍以證明之、解釋之。嘉祐六年(一○六一)進朝。

〔卷一〕 爲始祖釋迦如來表。—等於釋迦世譜。

〔卷二至卷六〕 爲大迦葉至東土六祖大鑑止。

〔卷七、八〕 爲正宗分家略傳。記大鑑以下十二世,凡一千三百四人,其有行蹟可紀者,以見於景德、天聖二録及宋高僧傳,故略其行事,只敘其世次。嵩爲大鑑十一世,然卷八記雲門之嗣,至嵩本師洞山曉聰而止,不及本身,亦猶景德録道原之意也。

〔卷九〕 爲傍出略傳。敘六祖以前旁支世系,凡二百五人。又宗證略傳十人,皆本書所據各説之譯者、著者,不分緇素,故裴休、劉昫在焉,以曾採圭峰傳法碑及舊唐書神秀傳也。

定祖圖一卷,繪三十三祖傳法事,今藏本則有説無圖矣。

正宗論二卷,四篇,則闡明達磨之法,的有師承,以破神清北山録及付法藏傳之説,曰:「後魏毁教時,僧曇曜於倉皇中,單録諸祖名目,亡於山野,會文成帝復教,前後更三十年。當孝文帝之世,曇曜進爲僧統,乃出其所録,諸沙門因之爲書,命曰付法藏傳,其所差逸不備,蓋自曇曜逃難致然也。」

其重要之根據,則在出三藏記之薩婆多部師承目録及達摩多羅禪經。然二書只有達摩多羅,無菩提達摩,故景德録於菩提達摩下曰「本名菩提多羅」,正宗記改曰「初名菩提多羅,亦號達摩多羅」。又於定祖圖菩提達摩下注云:「其名稱呼不同,如達摩多羅,凡三四説。」其所以必須如此解釋者,蓋就已成之説而彌鏠之,補救之,以求合於古籍,亦煞苦心矣。

其必不可掩飾,如寶林傳所紀年代,十誤八九,景德録改而仍誤,正宗記則一概芟夷之,曰:「寶林,傳燈二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以合華夏諸秦之歲甲。然周自宣王以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遠,數萬餘里,其中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譯比較,未易得其實,輒略其年數甲子,而存其帝代焉。」

此亦堅壁清野之法,欲使人無所藉口也。然因史學常識不豐富,每以不誤爲誤。如卷五達摩傳註云:「傳燈録諸書舊説,並云達摩來在普通八年,今按史書,普通祇七年,惟今王佑長曆甲子數或有八歲,可疑」云云。不知普通八年三月十一日,始改元大通,明著梁史。長曆列有八年,有何可疑?輕於立論,未免爲識者所笑耳。

年曆之外,寶林傳所載文獻多不足據,如梁武帝撰達摩碑及昭明太子撰達摩祭文等,景德録均削而不載,蓋其慎也,而正宗記反採之,當寶林傳未復出時,吾不知其所本,今二文均見寶林傳八,乃知正宗記實本於此也。

寶林傳又有二十九祖可大師碑,題唐内供奉沙門法琳撰,中有「東山之法,於是流焉」之句,以内供奉授僧及稱禪宗爲東山法門事皆在法琳以後,此碑之僞顯然。正宗記採其中之傳説可也,據此碑以攻唐僧傳不可也。今正宗記六可大師傳後,評唐高僧傳云:「唐僧傳謂可遭賊斷臂,與予書曷其異乎?余考法琳碑,師乃雪立數宵,斷臂無顧,投地碎身,營求開示。然爲唐傳者,與琳同時,琳之説與禪者書合,而宣反之,豈非其採聽之未至乎,故其書不足爲詳」云。此可見嵩於史料真僞之鑒定法,殊未注意也。

然嵩不特攻唐傳,且並攻贊寧。正宗論四云:「初宣律師以達摩預之習禪高僧,降之已甚,復不列其承法師宗,蒙嘗患其不公。贊寧僧録,繼宣爲傳,論習禪科,尊達摩之宗,及考寧所撰鷲峰聖賢録,蓋亦傍乎寶林、付法藏二傳,非有異聞,其所斷浮泛,終不能深推大經大論,而驗實佛意,使後世學者益以相疑,是亦二古之短也。」

嵩蓋工於爲文,疏於考史,又往往爲感情所蔽,於僞史料既不能割愛,於前輩復肆意譏評。四庫鐔津集提要謂其恃氣求勝,東坡謂其常瞋,未見其笑,蓋天生性格使然,無足怪矣(以上見史籍概論)。

東坡志林三言:「契嵩禪師常瞋,人未見其笑;海月慧辯禪師常笑,人未見其怒。予在錢塘,親見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荼毘,火不能壞者五;海月比葬,面目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云。

嵩撰輔教編三卷。其鐔津集十九卷,前三卷即輔教編重出。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七十三册,有「輔教編」三卷。

—北山録,原在護教部,以其與明教嵩諸書有關,故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