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四、 浄土宗

一、 略論安樂浄土義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三),卍續藏第一○七册(二○八—二一一)。後魏西河曇鸞大師撰。

以問答辨釋安樂浄土義。總有六番問答:

一問: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答:非三界攝。

二問:有幾種莊嚴?答:據經:四十八願,即是其事;據論:以二種清浄,攝二十九種莊嚴。

三問:生者有幾輩?答:三輩,九品。又有一種不入三輩,謂生邊地,亦名胎生。

四問:胎生受快樂否?答:據無量壽經:轉輪王子得罪於王喻。

五問:以疑惑心受胎生者,云何起疑?答:以不能信佛智等故;疑有四種:一疑但念彌陀,未必得生安樂;二疑佛智於人不爲懸絶;三疑佛不能實度一切衆生;四疑佛不得一切種智。俱有釋文。並明對治。

六問:云何名爲十念?

二、 讚阿彌陀佛偈

一卷。大藏同上(四二○—四二四)。作者同上。

讚一百九十五。禮五十一拜。

三、 五方便念佛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八一—八三),卍續藏第一○七册(二一二、二一三)。隋·天台智者大師撰。

先明:㈠ 凝心禪,㈡ 制心禪,㈢ 體真禪,㈣ 方便隨緣禪,㈤ 息二邊分别禪。

次開念佛五門:㈠ 稱名往生門,㈡ 觀相滅罪門,㈢ 諸境唯心門,㈣ 心境俱離門,㈤ 性起圓通門。

次有二重問答:一、 明一行三昧。二、 明畫像觀禮。

四、 浄土十疑論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七七—八一)。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十疑者:

  • 一、 菩薩應生三界,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浄土,自安其生?
  • 二、 諸法本來無生,云何捨此求彼?經云「心浄土浄」,此云何通?
  • 三、 十方佛土皆平等,云何偏求一浄土?
  • 四、 十方佛土,隨念一佛,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
  • 五、 具縛凡夫,煩惱未斷一毫;西方浄土出過三界,云何得生?
  • 六、 設令得生彼國,云何即得不退?
  • 七、 何不求生兜率,親近彌勒?
  • 八、 一生造惡業,臨終十念,云何得生?
  • 九、 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 一○、 今欲求生,當作何業?俗人未斷欲,得生彼否?論中一一答釋。

蕅益大師曰:此十問答,統浄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生信,厥功最巨!雖後世種種異見,像季未生;其間破立,未能盡應末法邪僻之病,而綱宗所被何疑不遣?(浄土十要)

註釋一種

① 〔浄土十疑論註(註十疑論)〕

一卷。卍續藏第一○七册(三五七—三六五),宋·沙門澄彧註。

五、 安樂集

二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四—二二),卍續藏第一○七册(二一三—二三一)。唐·道綽大師撰。

此集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生:

第一大門,有九門:

  • 一、 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浄土。
  • 二、 據諸部大乘,顯説聽方軌。
  • 三、 據大乘聖教,明衆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
  • 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觀經以「觀佛三昧爲宗」。並示念佛三昧殊勝功德。
  • 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或就法、就事、就時、就處,其例非一。觀經:就人法爲名:佛是人,觀無量壽是法。
  • 六、 料簡説人差别—經通五種人説。
  • 七、 略明三身三土義—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鼓音經中説阿彌陀佛有父母等者:須知彌陀亦具三身;極樂出現者,即是報身。言有父母等者,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亦如釋迦如來於浄土中,成其報佛;應來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如涅槃經中説。有四番問答,廣辨其義。
  • 八、 彌陀浄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
  • 九、 明極樂三界攝與不攝—與略論安樂浄土義中第一番問答大同。

第二大門中,有三番料簡:

  • 一、 明發菩提心,有四:功用、名體、顯異、問答解釋。
  • 二、 破異見邪執,有九:
    • ㈠ 破妄計大乘無相異見偏執,有二番問答:① 破「願生浄土便是取相」之執,② 破行無相者不護戒相之執。
    • ㈡ 會通菩薩愛見大悲—破「勸衆生生浄土謂是愛染取相」之執。
    • ㈢ 破計心外無法,有二:① 破計情—有人言:心浄即是,心外無法,何須生西?破云:法性浄土,理處虚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廣引無字寶箧經説。② 問答解釋:引智論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浄土,親近諸佛。
    • ㈣ 破願生穢土,不願生浄土—有人言:願生穢土教化衆生,不願生浄土。答曰:身居不退者,可爾。若實凡夫,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没。如似逼鷄入水,豈能不濕?
    • ㈤ 破若生浄土,多喜著樂。
    • ㈥ 破求生浄土是小乘。
    • ㈦ 破求生兜率,不歸浄土—約四義較量,兜率不如西方。
    • ㈧ 較量願生十方浄土不如歸西方—約三義較量。
    • ㈨ 料簡别時意—辨攝論説「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是佛别時意」疑。
  • 三、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有九番問答:
    • ㈠ 衆生業重,云何少時念佛即得往生?
    • ㈡ 業道如秤,重處先牽;十念得生,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 ㈢ 明十念義。
    • ㈣ 計念相狀。
    • ㈤ 既云十念得生,則平時不念,待臨終時念,可乎?
    • ㈥ 一切衆生畢竟無生,云何龍樹天親皆願往生?
    • ㈦ 生爲有本,今勸生浄土,即棄生求生,生何可盡?
    • ㈧ 「知生無生,當上品生」者,下品生人,豈非取實生也?若實生者,即墮二疑:① 恐不得生;② 謂:此有相善,不能與無生爲因。
    • ㈨ 有人念佛不滿所願者,何故?

—此九番問答,均甚切要。修浄業者不可不讀。

第三大門,有四番料簡:

  • 一、 辨難行道易行道;
  • 二、 明時刼大小不同;
  • 三、 無始刼來,輪六道,受生無數;
  • 四、 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

第四大門,有三番料簡:

  • 一、 依古德歎歸浄土;
  • 二、 據諸經論,凡聖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爲要門;
  • 三、 問答解釋,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有五番問答。

第五大門,有四番料簡:

  • 一、 汎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
  • 二、 此彼禪觀比較勸往生;
  • 三、 此彼浄穢二境亦名漏無漏比較;
  • 四、 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六大門,有三番料簡:

  • 一、 以十方浄土比較;
  • 二、 義推;
  • 三、 辨經住滅—謂末法時,諸經滅盡,唯留壽經止住百年。

第七大門有兩番:

  • 一、 此彼取相料簡縛脱;
  • 二、 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獲報真僞,故勸向彼。

第八大門有三:

  • 一、 略擧經證,皆勸捨此忻彼;
  • 二、 彌陀釋迦二佛比較;
  • 三、 釋往生意—既發大心,應在此土度生;何故求生浄土,捨衆生而自求菩提樂乎?釋引智論,大同十疑論中説。

第九大門有二:

  • 一、 苦樂、善惡相對;
  • 二、 壽命長短比較。

浄度菩薩經云:人壽百歲,夜消其半,即是減却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内,十五已來,未知善惡;八十已去,昏耄虚劣;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於中,外則王官逼迫,長征遠防;或繋在牢獄;内則門户吉凶,衆事牽纒;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計,可有幾時得修道業?如此思量,豈不哀哉!

第十大門有二:

  • 一、 依大經(無量壽經)引類證成;
  • 二、 釋向義。

第十一大門有二:

  • 一、 勸一切衆生,託善知識,作向西意;
  • 二、 辨衆生死後生緣勝劣。

第十二大門,就十往生經爲證,勸往生也。

六、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二二—三○),卍續藏第一○七册(三三四—三四一)。唐·善導大師集。

一、 依觀經明觀佛三昧法:行者欲生浄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日别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别三十遍,一年一萬。日别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讚浄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餘功德,盡往生,應知。

二、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三昧法—依經明念佛三昧法;依經明入道場念佛三昧法,及道場内懺悔發願法;命終助念法。

三、 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㈠ 滅罪增上緣,㈡ 護念得長命增上緣,㈢ 見佛增上緣,㈣ 攝生增上緣,㈤ 證生增上緣。

後有三番問答:

㈠ 明毁謗之過;

㈡ 明現生功德;

㈢ 明破戒懺法。

七、 轉經行道願往生浄土法事讚

二卷。大藏同上(四二四—四三八)。唐·善導大師集。

八、 往生禮讚偈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四三八—四四八)。唐·善導大師集。

九、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

一卷。大藏同上(四四八—四五六)。唐·善導大師撰。

一○、 釋浄土羣疑論

七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三○—七六),卍續藏第一○七册(二五四—三○三)。唐·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論文大門總有十二:

第一、 明凡夫所生身土,有八章:㈠ 總標身土;㈡ 别明極樂身土,有二:一 總示極樂,二 别釋報化;㈢ 漏無漏土;㈣ 界攝不攝,有六:一 攝不二義,二 問答不攝,三 問答例證,四 會通教説,五 重釋不攝,六 重救更難;㈤ 有漏亦浄,有二:一 體穢相浄,二 正會維摩;㈥ 浄處有穢;㈦ 安師三句,有二:一 正釋三句,二 色質無碍;㈧ 體穢現前。

第二、 明凡夫能生有相,六章:㈠ 有相趣求;㈡ 事理俱生;㈢ 世諦往生;㈣ 色觀非邪;㈤ 佛來不來,二:一 來不來異,二 佛常二義;㈥ 佛名有詮。

第三、 會論相違成凡夫往生,二章:㈠ 會通三地,㈡ 會通别時,二:一 解論破計,二 别時意相。

第四、 就凡夫往生明其本住處,二章:㈠ 五趣往生;㈡ 極樂中有,五:一 中有有無,二 中有差别,三 中有著衣,四 中陰行相,五 食香有無。

第五、 就凡夫往生明增長信心,七章:㈠ 諸佛證成;㈡ 佛具諸願;㈢ 兼知定生;㈣ 不願色界;㈤ 戒感長壽,㈥ 中悔往生;㈦ 不勸此浄。

第六、 會經異説破他謬解,十二章:㈠ 逆謗除取,三:一 十五家義,二 破非顯定,三 别破信行;㈡ 像末念佛;㈢ 反難三階;㈣ 開遮不同;㈤ 止住百歲,二:一 留住時節,二 留念佛義;㈥ 十輪滅罪;㈦ 念佛五勝;㈧ 謗法往生;㈨ 當根佛法;一 ○ 專雜二修;一一 念佛昇沉;一二 念佛除魔。

第七、 兜率西方相對判優劣,二章:㈠ 二處校量;㈡ 二處同異。

第八、 明得生者業感起不起,七章:㈠ 浄土潤生;㈡ 緣生有無;㈢ 諸惑不起;㈣ 俱生惑起;㈤ 生者不退;㈥ 浄穢樂異;㈦ 超聖無苦。

第九、 雜明往生行業種種義,三十三章:㈠ 空有隨機;㈡ 唯勸西方;㈢ 喜捨命終;㈣ 念佛長短;㈤ 退位欣浄;㈥ 化女有無;㈦ 不雜結使;㈧ 對治待修;㈨ 浄土速證;一○ 多勸念佛;一一 諸惡不起;一二 五逆不定;一三 四業攝不;一四 三業攝不;一五 三十勝益;一六 行門非一;一七 淺位求浄;一八 二乘不生,二:一 不生四義,二 衆香土例;一九 永絶惡趣;二○ 一切生不;二一 清泰國土;二二 五通超勝;二三 分段變易;二四 極樂無苦;二五 極樂度苦;二六 八識三受;二七 身無户蟲;二八 去此不遠;二九 是心作佛;三○ 佛頂見不;三一 得見諸佛;三二 生諸佛前;三三 即見佛心。

第十、 料簡九品位行,二十三章:㈠ 九品往生;㈡ 六信不退;㈢ 中下來不;㈣ 滅罪多少;㈤ 聞經稱佛;㈥ 具足十念;㈦ 念佛七勝;㈧ 無上功德;㈨ 一念即生;一○ 偏勸彌陀;一一 念佛多善;一二 事理念佛;一三 業成生不;一四 臨終念佛;一五 火蓮不同;一六 下下金蓮;一七 極樂時刼;一八 華合所因;一九 浄土滅罪;二○ 一念十念;二一 損力益能;二二 舊業更生;二三 善惡互滅。

第十一、 料簡念佛三昧行相,十三章:㈠ 念佛證據;㈡ 修道次第;㈢ 凡聖皆學;㈣ 通念三身;㈤ 定處見異;㈥ 下愚得定;㈦ 定見難思;㈧ 定境真實;㈨ 知實三昧;一○ 三昧得益;一一 知覺淺深;一二 傍謗損益;一三 闇室念佛。

第十二、 料簡投地自撲懺悔,一章。

右共一百四十一問答。

一一、 浄土論

三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八三—一○四),卍續藏第一○七册(二三二—二五三)。唐·沙門迦才撰。

總閲羣經,披諸異論,撮其機要,撰爲一部,名浄土論。

搜撿羣籍,備引道理,勒爲九章,令文義區分,品目殊位,使覽之者,宛如掌中耳。

  • 一、 定土體性;
  • 二、 定往生人;
  • 三、 定往生因;
  • 四、 出道理—依何道理得生浄土?並釋妨難;
  • 五、 引聖教爲證;
  • 六、 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引道俗往生事迹二十人;
  • 七、 將西方兜率相對比校優劣—約浄穢有十,約難易有七;
  • 八、 明教興時節;
  • 九、 教人欣厭勸進其心。

—龍樹大士讚阿彌陀佛文,有十二禮,見第五引聖教中。文在中卷末。謂是禪那崛多所譯。

一二、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四—一一○)。唐·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啓運,弘益有緣;教闡隨方,並霑法潤。親逢聖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疎,勸歸浄土。作斯業者,專念彌陀;一切善根,生彼國。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但能決定,皆得往生。當今學者,特懷疑慮,爲諸經論,文有相違。若不會通,疑端莫絶。略陳十四,決通湍流。博識通才,幸尋取悟耳。

  • 一、 釋金剛般若「色見聲求是行邪道」疑。
  • 二、 釋佛藏經「見有佛法僧戒可取者,即魔眷屬」疑。
  • 三、 釋無量壽經「此土修道一日,勝餘土百年」疑。
  • 四、 釋彌勒問經「念佛者非凡愚念,不雜結使念,得生彌陀佛國」疑。
  • 五、 釋「念佛求生,不如無生行勝;心即是佛,何假别求」疑。
  • 六、 釋「臨終佛迎或謂是魔」疑。
  • 七、 兜率近,西方遠,釋捨近取遠疑。
  • 八、 釋「生彼浄土即得不退」疑。
  • 九、 釋「少善根福德不生」及「單念佛名未爲大善」疑。
  • 一○、 釋「女人根缺二乘不生」疑。
  • 一一、 會釋三階行者五種小疑。
  • 一二、 依攝大乘會釋别時義。
  • 一三、 會釋法華一稱佛名已成道疑。
  • 一四、 略明作業方軌—明四種修法:㈠ 長時修,㈡ 恭敬修,㈢ 無間修,㈣ 無餘修。

卍續藏第一○七册(三○四—三二三),有:

一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科註〕

二卷。不詳作者。此書大意,分有四種:㈠ 造主正否?㈡ 所説次否?㈢ 正説大旨,㈣ 宗趣定判。

後附:

二 〔辨西方要決真僞造疑〕

日僧基辨撰。分三門:㈠ 擧古疑,㈡ 擧他判,㈢ 今正判定。

一三、 遊心安樂道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一○—一一九),卍續藏第一○七册(三二四—三三三)。唐·海東沙門元曉撰。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

一、 述教興宗致。

二、 定彼土所在—約四對明土義。大同無量壽經宗要明果德中浄不浄門。

三、 明疑惑患難,有三:㈠ 明所疑境,㈡ 明對治疑惑相—四種疑,同宗要。㈢ 明生彼化胎優劣。

四、 顯往生因緣—先引壽經三輩生因;次依文辨相中,先明正因,後明助緣,大同宗要中顯因行門。

五、 出往生品數—引觀經三福九品文,有釋。

擧要言之:三乘聖人,上至地前,下至八部,但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厭穢忻浄,臨終正念現前者,皆得往生。若勇猛精進,觀行分明,臨終最後心不亂者,並得上生。乃至臨終最後十念相續現前者,得下品生。此中,菩薩、二乘、凡夫往生,各有九品;但經中不能委細分别,大小凡夫合論九品;究實即有無量差别也。

又云:詳觀經旨,凡夫是正生,聖人是兼生。

六、 往生難易,有二:先明二處優劣,後述往生難易。—即西方、兜率、浄穢難易之比較。大同迦才浄土論第七章及西方要決第七門。

七、 解防、除疑:㈠ 釋攝論别時意疑;㈡ 釋韋提是大菩薩,爲衆生現女身疑;㈢ 釋女人根缺二乘不生疑;㈣ 釋觀經生彼聞四諦法疑;㈤ 釋衆生業重、十念得生疑;㈥ 釋彌勒問經十念非凡夫念疑;㈦ 釋十念能消重罪得生浄刹疑;㈧ 釋浄土勝妙、非凡夫所居疑;㈨ 救拔亡靈得生浄土之法—引不空絹索神變因緣經中大灌頂真言,加持沙土,灑於墳墓,亡者得生。

一四、 念佛三昧寶王論

三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三四—一四四)。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此論,總有二十門,上卷七門,念未來佛。

  • 一、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
  • 二、 嬖女羣盜皆不可輕門,
  • 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
  • 四、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
  • 五、 現空無我擇善而從門,
  • 六、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
  • 七、 一切衆生肉不可食門。

中卷六門,念現在佛。

  • 八、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
  • 九、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
  • 一○、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
  • 一一、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 二一、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
  • 一三、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

下卷七門,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 一四、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
  • 一五、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
  • 一六、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
  • 一七、 諸佛解脱心行中求門,
  • 一八、 三業供養真實表敬門,
  • 一九、 無相獻華信毁交報門,
  • 二○、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

註釋一種

① 〔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

民國·諦閑大師講。見諦閑大師遺集第七册。

一五、 念佛鏡

二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二○—一三三),卍續藏第一○七册(三四二—三五七)。唐·沙門道鏡、善道共集。

總有十一門:

  • 一、 勸集念佛門,
  • 二、 自力他力門,
  • 三、 念佛得益門,
  • 四、 已得往生門,
  • 五、 校量功德門,
  • 六、 校量齋福門,
  • 七、 疑謗得罪門,
  • 八、 誓願證教門,
  • 九、 廣攝諸教門。
  • 一○、 釋衆疑惑門,分六:㈠ 念佛對三階門,㈡ 念佛對彌勒門,㈢ 念佛對坐禪門,㈣ 念佛對講説門,㈤ 念佛對戒律門、㈥ 念佛對六度門。
  • 一一、 念佛出三界門。

後附:修西方十二時,修西方十勸,臨終正念往生文。

〔案〕 念佛對戒律門中謂:末法是念佛時,不是持戒時。又謂:念佛能益無損,持戒損多益少云云。爲弘揚念佛而抑戒律,有違聖教;又易使人誤會以爲:「只要念佛,不必持戒」;則必破壞正法,戒浄俱毁矣!行者宜應持戒念佛兩門並重,方得往生安養。如觀無量壽經三福中説,應知。

一六、 集諸經禮懺儀

二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四五六—四七四)。唐·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雖集諸經,而多是浄土行儀。

一七、 浄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四七四—四九○)。唐·南嶽沙門法照,於上都章敬寺浄土院述。

一八、 往生浄土決疑行願二門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四四—一四七)。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一、 決疑門,有三疑:㈠ 疑師,㈡ 疑法,㈢ 疑自。

二、 行願門,有四:㈠ 禮懺門,㈡ 十念門,㈢ 繋緣門,㈣ 衆福門。

一九、 往生浄土懺願儀

一卷。大藏同上(四九○—四九四)。宋·遵式大師撰。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浄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浄緣。

十科:㈠ 嚴浄道場,㈡ 明方便法,㈢ 正明修意,㈣ 燒香散華,㈤ 禮請法,㈥ 讚歎法,㈦ 禮佛法,㈧ 懺願法,㈨ 旋誦法,一○ 坐禪法。

二○、 無量壽佛讚註

一卷。卍續藏第一二八册(七二—七五)。宋·沙門元照作讚,沙門戒度註釋。

大智律師所製讚詞,文約義豐,旨趣宏遠;唯心之道,盡於此矣。……採經論格言,直申厥旨,而箋註之。

二一、 樂邦文類

五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一四八—二三一),卍續藏第一○七册(四○七—四九一)。宋·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囊括諸經,網羅衆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詞奥旨,未易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爲天下之至寶,苟韞匵而藏諸,則人孰得而共之?遂於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於經咒,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餘首,析爲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倣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

  • 〔卷一〕 經—凡四十六處,咒—凡十一道,論—凡六處。
  • 〔卷二〕 序跋—三十二家,文—十三家,讚—十七首。
  • 〔卷三〕 記碑—一十九首,傳—一十四傳。
  • 〔卷四〕 雜文—三十三首。
  • 〔卷五〕 賦、銘—各一家,偈—六家,頌—二十家,詩—二十二家,詞—七家。

中峰禪師懷浄土詩一百八首。

二二、 樂邦遺稿

二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二三一—二四九),卍續藏第一○七册(四九二—五一二)。宋·沙門宗曉編。

愚挺志于浄業,誓欲均被有情,同歸實界,故纘集樂邦文類行於世外,餘片文隻義,暨隨所見聞,可益扶浄業者,續又紀爲樂邦遺稿,蓋倣儒家典籍拾遺之説也。

上卷有六十二段,下卷有六十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