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通过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以宣说佛性功德令生欢喜,因如理宣说彼等之义者即是善知识,故于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现在宣说能引导众生之善知识的法相等,承上启下:

    如是无谬因果道,    来源依止善知识。

了知正法与非法、善业与恶业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来。《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以此可尽知福德与非福德资粮,故能尽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萨,    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    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    故当谨依善知识。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    依止正士自变善,

    好似粪染吉祥草,    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    弃离一切恶知识。

犹如依于旃檀树的藤条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高高耸立、香味扑鼻;如同被烂鱼等肮脏物所染的纯净吉祥草也会变得污秽不堪。同样,我们发觉到依止正士的利益与依止恶人的过患后,应当依止善知识。《毗奈耶经》中云:“藤依萨拉树,依正士复然,为妙功德饰。”又云:“人前吉祥草,若为腐鱼染,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故依非正士,后果亦复然。”

乙二(广说)

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

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    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    三门诸行较众胜。

《华严经》中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    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    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    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    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以其身语意众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是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种子;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为富有圆满通达圣教的功德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经庄严论》中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唐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非深离退减。。”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    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    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    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    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    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依修及(息增怀诛)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纯熟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丁四、以比喻赞颂:

若问:如是上师具何功德?

    具足无边功德者,    一切众生之至亲,

    于此略赞善知识,    令渡有海大舵手,

    令入正道大商主,    遣除衰败如意宝,

    熄业惑火甘露水,    清凉法雨妙雨云,

    令众生喜大天鼓,    除三毒疾大药王,

    一切有情安乐源,    犹如茂盛摩尼树,

    遣愚痴暗大明灯,    自成众愿妙宝瓶,

    大慈日光无有量,    除恼利乐皓月光。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能令他众渡过轮回海,故如大舟;令入解脱道,故如商主;遣除三有衰败,故如摩尼宝;熄灭业惑之火,故如河流;普降大法雨,故如妙云;令众生欢喜,故如大天鼓;遣除烦恼之疾,故如药王;遣除一切无明黑暗,故如明灯;满足众生所欲,故如如意树;成办一切所愿,故如妙瓶;慈心无量,故如日轮;遣除烦恼酷热,故如月轮;赐予圆满功德,故如多闻天子。”

丁五、相合意义而赞颂:

    密意广如净虚空,    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无量如大海,    悲心奔腾如瀑布,

    不外散乱如雪山,    毫不动摇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莲花,    等慈爱众如父母,

    功德无量如宝藏,    引导世间如佛陀。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如是善知识所生功德无有量。即悲心广大如虚空;具诸多总持、等持如星辰;大悲无量如大海;悲心无量如河流;不为散乱所动如雪山;于真如性中不动摇如山王;虽住于三有中然不为过患所染如大白莲;慈心无垢平等如父母;功德无量如珍宝之源泉;救度轮回诸众如善逝。如是功德无量无数。”

丁六、摄义:

    具德上师即法王,    住于何处等诸佛,

    令凡见闻念触者,    悉皆摧毁诸轮回,

    事业广大任无量,    如众所依之大地。

如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同样,上师也能做到这一点。上师以相应的事业利益众生,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上师又是佛的化身,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金刚镜续》中云:“金刚萨埵坛城主,上师等同一切佛。”

上师如大地般无有厌倦地成办他利,即使见到自利寂乐也不希求,为了他利纵然有再大的困难也甘愿承受。《致弟子书》中云:“一切大士精进而利他,纵为劣种亦勤令众乐,犹如七马无厌驾驭日,大地不畏沉重撑世界,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乐世间界。见为无明云烟笼罩众,坠于痛苦火中无自在,精进之心如头燃烈火,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利他纵入遍火无间狱,亦如清凉月光雪极喜,利己纵是绽放莲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极酷热。利益他众一切诸智者,纵住剑叶林中亦轻松,利己刹那相处诸天女,于乐园中欢悦亦不为。为度无有依处诸有情,亦能屡屡入于无滩河,利己依于乐触之自性,热气腾腾天河亦不为。如是谨持宝饰之饰戒,明中光明寂静甘露定,喜中喜慧报恩人方得,依吉祥之吉祥寂乐因。恒时依止佛语之花朵,药树鲜花中生广大果,当依善逝花语善知识,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    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    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    悉地根本金刚师。

《佛双合续》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广大密续》中云:“坛城主尊黑日嘎,即是胜师悉地源。”《无垢虚空经》中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又《道情歌集》中云:“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如意大庄严续》中云:“三门具敬畏,恒奉诸供品,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

丁八、依师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师还有其他哪些功德呢?

    上师可阻恶趣道,    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    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    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开示阻塞恶趣道、开启善趣门的妙法,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如果我们无有狡诈、恒时稳固、诚心诚意、毫无厌倦地恭敬承侍,则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智慧镶嵌续》中云:“恒时无谄诳,于具诸德师,虽作微供养,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来世得解脱。”《无尽藏窍诀歌》中云:“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即是犹如天鹅喙,殊胜至尊之上师,当以敬心净顶戴。能诠心性唯上师,所诠法器即弟子,证悟此义刹那间,摧毁诸苦源师恩,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深广轮回大海中,能渡宝舟唯上师,依此大船得大乐,真敬大力舟子师。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如点金剂法成乐,恒依善巧轮王师。以如河心伏二执,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源于胜师之语莲,即皆来自善知识。谁亦不知续隐义,名言以及诸佛密,窍诀眼见遍法味,礼师足尘证智慧。空箭射中诸实法,以现方便证空性,以智慧见所量境,彼慧源于无等师。方便令惑转道用,任何妄念无法转,由此窍诀藏所生,定依至尊力获得,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传承加持师。”

丙二(依师之方式)

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若问:该如何依止上师呢?

    如同患者依药王,    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    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    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    为渡有海当依师。

为了消除烦恼的疾病,一定要像患者依止医师那样依止上师;为了摆脱罪过的恐怖,要像百姓依赖国王那样依止上师;为了解脱生死怖畏,要像客人依赖护送者那样依止上师;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要像商人依止商主那样依止上师;为了越过轮回大海,要像船夫依靠船桨那样依止上师。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首先当如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    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    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    当以清净四想依。

《华严经》中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唯命是从如奴仆;毫无傲慢如断角牛。”《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丙三(弟子之法相)

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

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    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    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    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    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    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    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    无誓言故今来苦。

劣缘弟子是诸多过患之器,信心微薄,无有惭愧,悲心微弱,种姓卑贱,性格恶劣,行为下流,缘分浅薄,妄念纷纷,烦恼粗重,善恶不分,违犯学处,失毁戒律,不守誓言,不护惑门,不知对治,智慧浅薄,难以知足,嗔心增长,常出粗语,自然勤做非法之事。如此之人是出卖佛陀灵魂者,是亵渎正法者,是僧众的败类。此等弟子若向上师求法,则不调伏自心,损害他众,轻蔑有情,如同猎人,心想:我只不过要从这位阿阇黎得传承而已,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就像旁生一样。这些人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视正法如麝香。闻法尚未圆满,却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为得少许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类人今生不吉祥,来世将漂泊于恶趣中。《三誓言庄严续释》中云:“诽谤密宗金刚师,以法换取食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寿命短,失毁福德及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后世堕入恶趣中。”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此外,恶缘弟子,

    有者最初未观察,    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    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    彼等将堕无间狱。

有些弟子最初没有观察上师,上师也不曾观察弟子相续,而草率结成师徒关系,虽然刚刚接触时弟子恭敬承侍供养上师,但以小小因缘便恼羞成怒,从而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独处时也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污辱上师的一切眷属。有些弟子虽然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实际上却毫无信心恭敬心,并且暗中狡诈欺骗上师。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的缘故罪过无量。《事师五十颂》中云:“佛经真实而宣说,诽谤上师之众生,长久住于无间狱,此等恐怖地狱中。”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宣说殊胜法器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    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    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    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    虔诚恭敬恒稳固。

令上师欢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任何具殊胜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养承侍善知识,则胜过供养恒河沙数诸佛福德无量倍。”《胜智续》中云:“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因为上师是殊胜的对境。《集密意续》中云:“当知上师较,千劫佛严厉,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贤善之弟子,

    恒时忆念上师德,    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    深思忏戒依对治。

作为贤善的弟子,从不观察上师的过失,而唯一忆念其功德。假设稍不起信,则应想如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般,上师决不会有过失。即使梦中对上师行为不生信心,(出现邪见等,)醒时也需要立即忏悔。《菩提轮游舞续》中云:“倘若于梦中,见上师过失,醒时即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堕无间狱。”如若白日出现此等现象,必须在刹那或须臾或者未过一昼夜时忏悔。若想上师一过失,当思上师一百功德,若说上师一过失,要讲上师一百功德。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当断师诸不喜事,    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    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    说法灌顶当请示。

弟子恒时应当断除上师不欢喜之事,成办上师欢喜之事,依教奉行。《菩提轮游舞续》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言教,亦成真实义,何况应理事?爱眷亦如师,不摄师眷属,灌顶法开光,烧施当请示。”其他续中亦云:“师喜之眷亦如师。”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    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    嬉笑显露愁怒容。

《三次第论》中云:“师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纹,总之当谨慎。”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    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    未经观察无关语。

切切不可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的心。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三次第论》中云:“师前切莫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    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    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    前后相违除邪见。

身为弟子,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也不要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为上师把他们当作我所,如此而为将令上师不欢喜。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该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少许事情有许多矛盾之处。《成智慧根本续》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生邪见。”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知自己造罪业,    彼相外现如影像,

    倘若上师现忿怒,    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    令师生喜获成就。

当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要想到事情不妙,一定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让上师不欢喜,一边想实在不该如此,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即无有不生,如南赡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自己的嗔心与愤恨一生再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地狱种子。无论与何人结怨,都要把对方观在头顶上,进行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

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因此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极度追悔,以至于泪水涌出,双手合掌,念诵:“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因我极愚昧,无知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如子一切罪,母除令清净,汝初发心已,立誓而饶益,吾等六道众,此时何不念?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以汝之事业,如何利所化?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如畏送者欺意思是说在可怖的地方被护送者所欺骗,您今欺骗欤?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虔祈祷,忏罪何不见?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赐共胜悉地,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如是在昼夜四座中每座祈祷七遍,依此可以清净所失毁的一切戒律,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在所有忏罪酬补法中再无有比此更深的要诀了。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    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    行时起立敬随行。

见上师到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坐垫,合掌赞颂上师;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胜法毗奈耶经》中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如果在上师来去之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现观庄严论释》中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    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    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    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    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    一视同仁无贪嗔。

也就是说,坐在上师面前,务必要以正念摄持,谨小慎微严禁身语意的一切恶作;以正知摄持,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以不放逸摄持,需要像新媳妇或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来成办所愿。《入行论》中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又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独自住于自己的室内等处时也不该有放逸的行为,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为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无碍彻见。《入行论》中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入行论》中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若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也就是说,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方面今生的琐事上。

如若长期依止上师,承蒙上师教诫,那么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精进修行自己所实修的法门,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许多善法自然而然会生起。《入行论》中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说要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要这样去做,因为依此无有差别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    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    三门当令师欢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等者财物供养,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他人谤师制止之,    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    莫依止彼勿交谈。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生甘露续》中云:“若谤金刚阿阇黎,则以寂猛方式止,倘若无有此能力,当以正念捂自耳,莫依于彼勿交谈。倘若与彼互来往,则堕恶趣受煎熬。”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    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    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    款待一切诸众生。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恒常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