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4

二谛之差别:不可言思的本性为胜义谛,以心思维、以口言说而假立并且显现的一切法为世俗谛。

若问:以智慧能否证悟胜义谛?

对此作答:因为胜义谛的本体超离了能证所证,所以在胜义中无所安立证悟。《宝积经》中云:“迦叶,何为胜义空性?即谁亦无有所见、无有现前,无有获得,无有不得。”

又问:如此说来,那么圣者也无法证悟了吗?

作答:从生起了与胜义相同之智慧而言,可以命名为证悟胜义谛。诚如月称论师曾说:“生起与空性相同之智慧即称为证悟空性,而空性并不是证悟。”譬如,只能是了达虚空无有阻碍的自性,而虚空与心不可能成为无二无别的一体。《金刚经》中亦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此外,因为成就佛果时胜义谛与佛陀是一体的缘故,能证所证无有二体,现见圣谛时也就是见到了心性与义智慧无二之际,即能证所证是无二的,因此争论证悟与未证悟也就徒劳无益了。

有些人说:按照你们所说的胜义之本体无有能证所证,那么说补特伽罗就无法证悟胜义了?

这种与事实毫不相干的论调实在令人感到可笑。想来就像别人说火是炽热燃烧自性的缘故人们不能使用火的说法一样。虚空虽然超离了分别心等戏论之边,但是人们却可以衡量它。同样,瑜伽行者完全能够衡量超离言说戏论的胜义谛,并且可依靠胜义谛的威力从痛苦中解脱,现前内心之殊胜光明,这是极具合理性的。

如果不了知二谛之自性,则无法通达甚深之真如。《根本慧论》中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了知二谛自性之功德,如颂云:“谁依此二谛,积累菩提资,彼等于轮回,圆满智资粮。”意思是说,诸法无而显现空性之游舞囊括一切万法是合理的,现空之外的任何法皆不合理。《根本慧论》中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又如云:“空性皆合理,不空则非理。”

总而言之,不清净迷乱之世俗法如梦境般无有实有,除了欺惑性、诱惑凡夫以及虚无缥缈的自性以外无有本体与识别性。清净法性之深寂离戏自性光明智慧的实相则是无有迁变、任运自成、不可思议之法性。因此通过在世俗谛中积累如梦如幻般的福德资粮,于胜义谛中修持如虚空般的法性义之智慧资粮,结果可以现前殊胜色身与殊胜法身之果位。

这以上第一法藏二谛之理已宣说完毕。

接下来宣说诸法缘起之自性。《根本慧论》中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

第一、本性缘起:现有轮涅之法性或者彼之自性未曾从何处来,也未曾去往何处,又不住于任何处。法性依赖于有法,而有法正在显现生灭之时也是远离生住灭一切戏论的,此即称为中观之观点。《根本慧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楞伽经》中云:“断除常与断,有无皆已离,即将悟中观,如是中观道,我与诸佛说。”如是不清净的显现以及缘取它的心识均如同有胆病眼翳的患者眼前飘浮毛发一般,正在显现时就未曾有过。《楞伽经》又云:“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如颠倒毛发,眼翳者所见,分别有实法,凡愚颠倒立,三有唯心立。”也就是说,如同梦中的迷乱显现在临睡与清醒的状态时都无有,然而却显现在睡梦中,现今六道的这种迷乱显现也是同样,在最初心性本来清净的如来藏中根本是不存在的,到后来迷乱极为清净成佛之时也荡然无存,实际上中间显现也是无而显现,因而不成立生住灭,由于本体无有生灭,因此自始至终均无变迁。《普作后续》中云:“后法界后法界:从本基中迷乱以后的法界。中无变故。”一切迷乱的显现仅仅是名称假立之法而已,本性中皆不成立,犹如空中的鲜花与石女儿一样。所以说,如若真实证悟了迷乱显现的自性,即可获得解脱。如颂云:“世间无生灭,极似空中花,依汝智悲力,不缘有与无。诸法皆如幻,断除心与识,离世间常断。”

本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以及显现外境之习气的一切迷乱显现均是遍计性、倏然性、实际无有、无而显现的,可是众生却以无明、我所执的迷乱分别念将本不存在的显现实执为我与我所,无义而行事,从而疲惫不堪地沉溺如梦般实执的苦乐之中。《无尽藏道歌》中云:“我做游戏般,凡愚徒劳执。”外境正在显现以及内心正在起心动念时,从本性来说,即是本来空性、超离戏边的。《三摩地王经》中云:“佛子有实无常灭,三有一切本来空,相似空性外道徒,智者不与凡愚诤。”也就是说,是非、真妄、净垢这一切均是以心安立的宗派遍计法,因此务必舍弃实执。《三摩地王经》中又云:“寻思假立谓有无,如是伺察苦不息,所谓有无是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智者亦不住中间。”《不退转轮经》中云:“谓有是一边,谓无第二边,如同我无我,亦同常与断。”如此必将导致被各自执著之宗派所束缚。《楞伽经》中云:“执有实心者,犹如吐丝蚕,凡不知分界,为自劣宗缚。”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证悟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非一非异、不断不常,息灭一切戏论的自性。《根本慧论》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总而言之,诸法之自性本来清净即称为本性缘起性或者本基缘起性。

第二、轮回缘起:轮回缘起有外缘起与内缘起两种。

外缘起:诸如心的显现境——山、墙、地、水、火、风、空等色法,以共称的大种所造色或大种色为主,布匹、绳子、粗毛、粗毛织物等由因缘所生的这所有各种各样事物,均称为外缘起。因为它们相互观待而形成并且现为外境与无情法的形象。

内缘起:由无明中产生的行直至老死之间,称为内缘起。《楞伽经》中云:“大慧,如同瓷罐由泥团所成,线成氇氆、毛线成毛织物,种子生芽,搅拌棍等加人力令酸奶出酥油;大慧,此乃由前生后之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爱所生此等之法,即是获得内缘起之名称。”意思是说,最初没有认识各别自证之智慧本面即是大无明,从而行于轮回,并且从识一直到老死之间互相依存,接连不断而生。《致弟子书》中云:“佛说无明之中产生行,行中生识识中出名色,名色之中生出六种处,由六处中产生一切触。触法之中产生一切受,受之因中将会产生爱,从爱之中将会形成取,由取之中生有,有出生,倘若有生则有忧病老,及爱别离死亡畏惧等,尽现极为强烈之苦蕴。”

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一)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表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二)行:有无明遮障的身语意之随福德分善、十不善以及无记业三种,依靠其中的善业而转生善趣,以不善业堕落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根本慧论》中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三)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彼论云:“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识趋入自己要投生的那一趣时,白红明点与风心聚合之分入于彼道,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四)名色:名是指所形成的色蕴,综合一起而称为名与色。彼论云:“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神识进入母胎从而形成名、色。其中色是指从凝酪到身体圆满之间。(五)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根本慧论》中云:“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六)触:在此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譬如色法、眼根与眼识三者聚合而产生眼触,同样,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于母胎中产生触。彼论云:“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彼者即生触。”(七)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彼论云:“由触而生受。”(八)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彼论云:“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九)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彼论云:“因爱有四取。”《显句论》中云:“如是贪爱受者即是产生有之因,并且执著戒、见、禁、我四种。”此外,正处于贪爱之时产生相同、不同、中等、我所四取。(十)有:有由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彼论云:“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生五蕴。”(十一)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彼论云:“从有而有生。”(十二)老、死: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彼论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以及诸迷乱。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经中云:“老即成熟;死即衰老之蕴坏灭;忧即衰老死亡之时有无明贪爱心之苦恼;呻吟即由忧伤引起之声音;痛苦即五根之损害;不安乐即心不悦意;烦乱即由诸多痛苦与不安乐而产生。”

从此等缘起也是由前前生后后这一点而言,称为因生之缘起;从内在之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产生的角度称为缘生之缘起。《稻秆经》中云:“内缘起有二种,何为二种?即因生之内缘起、缘生之内缘起。何为因生之内缘起?依无明缘之诸行、依行缘之识;为何称缘生之内缘起?六界聚合之故。何为缘生之内缘起,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生,称为缘生之内缘起。”

以上是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的。

依照声闻乘而言,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识:入胎阶段的五蕴;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有:积业阶段的五蕴;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爱、受。《稻秆经》中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即至受间亦与彼相同。”《俱舍论》中云:“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如是十二缘起有两种圆满方式,即刹那圆满与相继圆满。就刹那圆满而言,是依靠对方与自己二者而圆满的。诸如杀生时,愚昧无知而造罪即是无明;准备造业之分即是行;正在造业时的心即是识;自己与所杀众生二者均具有名色与六处;自己快乐成为对方痛苦用利刃刺杀之分即是触;从中感受的苦乐之分即是受;从中再再生起欢喜心即是爱;对方趋入后世即是取;从具有五蕴之分即是有;今生与后世之分即是生;后世之分的老死。这就是说,成事刹那具全十二缘起。

刹那有三种,即时际刹那、彼之刹那、成事刹那。倏然间了达所知即是时际刹那;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的时间即是彼之刹那;一件事从开始至圆满之间是成事刹那。

若就相继圆满而言,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六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者,依靠今世的爱、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了知十二缘起有何必要呢?《俱舍论》中云:“遣前际等无明故。”

这以上三有轮回之缘起已宣说完毕。

第三、涅槃之缘起分道缘起与果缘起。

道缘起:轮回十二缘起顺行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此无明依靠觉性智慧可遣除,也就是说,凭借闻思修的智慧而串习相续进而遣除最初的根本无明。由于无明被遣除了,依赖于它的其余缘起也可以次第断除,因为已灭尽了流转轮回之因,则必将越过轮回之处。《亲友书》中云:“生灭则令一切灭。”《根本慧论》中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欲求解脱的瑜伽士不积累形成轮回的业因,所以也就无有投生轮回的果,因为已遮止了行缘起。《根本慧论》中云:“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果缘起:成佛之后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饶益众生,此理于下文中有广说。如是了知诸法完全可包括在缘起中的人通达胜义谛便可获得佛果。《根本慧论》中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这以上是广大经典第二宝藏,之所以称为宝藏,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诸法。这些是所有学问中最为珍贵的。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宣说依上述内容所抉择之义——智慧。

    现本无生如影像,    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    速得不住殊胜果。

如是所显现的内外诸法皆如水中映现月影一般无有本体而显现种种。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我们以这其中所说之理了达轮涅诸法无有自性后入定,自心无有散收地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以及内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不缘任何他法,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称为智慧波罗蜜多。《入行论》中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萨绕哈言:“摆脱能修与所修,本性不动名为修,无有作意大手印,无有任何所求果。”彼等之义于《经庄严论》中云:“真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解脱诸烦恼,慧正命善说,诸法之最胜,彼等有三种,如是通达慧,智者真实行唐译:正择与定持,善脱及命说,诸法之上首,彼亦有三种。。”

智慧之本体:通达所知。

智慧之因:依于等持。

智慧之果:解脱烦恼。《般若摄颂》中云:“以慧尽知法自性,真实摆脱诸三界。”

智慧之作用:正命,善说正法从而断除怀疑。彼论云:“人中尊转妙法轮,为灭苦于众传法。”

智慧之功德:趋至解脱城。

智慧之分类:有闻思修三种或者等持之加行、正行、后行三种。

具有智慧之功德,如《经庄严论》中云:“佛子尽了达,任何所知法,亦不贪涅槃,何况于轮回?智慧令众生,获得三菩提,妙慧为智摄,于世永无尽唐译:恒了真余境,佛断尚不着,因智建菩提,悲摄智无尽。。”

戊三、若具智慧则得解脱:

    具有智慧得解脱,    如毒为咒所摄持,

    若无智慧方便缚,    如药致病受逼迫。

    是故心中当生起,    证悟实相之智慧。

《宝积经》中云:“迦叶,具智慧者依方便得解脱;不具智慧者依方便受束缚。”《道情歌集》中云:“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何人智悲能圆融,不住轮回与涅槃。”又云:“愚者为之受束缚,智者依之速解脱。”

如是了达诸法之自性后,如若尽最大努力修持,则可速得解脱。《圣铠庄严经》中云:“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进修此无生、无灭、极深之空性法,则速通达菩萨之法界,圆满总持、辩才,获得无上之法,蒙受诸佛出有坏赞叹,守持清净戒律,获得清净安忍、无上之精进、无缘之静虑、广大之智慧而疾速现前圆满正等正觉菩提果。四大天王撑伞祈请转妙法轮,照亮诸人天而令彼等证无上菩提。”

丁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现在是以上所有内容的结尾,

    若行六波罗蜜多,    当知如同魔术师,

    三轮体空二善资,    获得寂灭佛陀果。

六度所摄的任何善法都有作者、所作之对境、所作之善法三者。正在行持时,如若以无有实执如幻化之心或者以如幻术的方式而行持,则可速得佛果。《宝云经》中云:“当以不缘善法、不缘所作、不缘勤作之方式而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即以如幻、如阳焰、如光影、如幻化之心而修持。”如果依智慧使见解清净、依方便使行为清净的话,则无有歧途,无勤而成就佛果,也能成就空中飞行等(共同)悉地。阿底峡尊者言:“如是见不愚,行为极清净,不堕入歧途,至密严刹土。”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善根之妙雨,    助生净心庄稼丰,

    资粮贫乏可怜众,    疲劳心性今休息。

无垢智慧之清净虚空界中密布善根的层层浓云,从中降下极为清凉的甘露法雨,使众生勤于正法、善法的庄稼茁壮成长,愿以此息灭三有中的一切贫苦,从而令众生疲劳的心得到休息,因享受菩提果的安乐而心满意足。

    愿于痛苦烈火此世界,    普降无垢甘露妙法雨,

    一切众生证悟心性已,    获得清凉智慧之大海。

    愿众享满莲德严饰湖,    此乃地道海鸥所依处,

    畅游福慧二资之大海,    此中掀起六度之浪花。

    愿于漫长岁月无始终,    辗转漂泊轮回旷野中,

    遭受诸多苦难逼迫众,    以我之乐获得佛大乐。

    愿见诸法如梦如幻后,    遣除执著实有之妄念,

    如幻化中成办诸善聚,    现有轮涅平等同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