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3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因乘安立学十地,    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    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承认相续后际时以前的界性转为菩提,诸法皆为无垢分位及无分别智所摄。《成就三身论》中云:“除无垢真如,无分别智外,诸佛前他法,少许亦无有。”无垢之身是指法性本性身;彼之自性无分别智慧力等相为法身;彼智慧于十地菩萨前所现相好严饰之相为报身;彼智慧于所化众生前随机所现之相为化身;彼智慧乃至轮回未空前,不间断任运利益他众为事业。

本性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

法身:《现观庄严论》中云:“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宣说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一)菩提分三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三)八解脱: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以及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定即是解脱,再加上灭尽定。(四)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五)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六)八胜处:以内有色相观外色小胜处,以内有色相观外色大胜处,以内无色相观外色小胜处,以内无色相观外色大胜处,为形色四胜处;现见唯以内无色观蓝黄红白四种(成就光明)。共八种处。(七)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为无染等持。(八)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愿智。(九)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现行而生之天眼通、漏尽通。(十)四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十一)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十四)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十五)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十六)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十七)不忘利益众生。(十八)摧毁一切习气之垢。(十九)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二十)佛十八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共为十八种。(二十一)一切种智。

报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详细内容在下文有讲述。

化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经庄严论》中云:“工巧及受生,以及大菩提,胜菩提化身,解脱大方便唐译: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脱。。”

事业:《经庄严论》中云:“轮回未空前,事业不间断。”

密乘中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在菩萨面前不现,而唯有遍知佛陀前大受用身无一无多恒时任运自成。也有些人说:在十二地之上,还有十三金刚持地,它是遍空大乐离戏之法身所周遍。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虽说无量无数,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只是从不同的反体分出的。其他论中对三身五智之法相分开加以分析。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    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    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彼等地中的总持、等持等甚深心智之境的一切法,即是此处所说的法宝。此外,所谓的无学道为正法、助缘为僧众、本师为佛陀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的,此中可包括相同、不同究竟暂时的一切三宝。

戊三、别说僧宝:

僧宝是助缘的所依:

    声缘佛子为外僧,    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闻缘觉之预流等四果与住于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外僧众;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所摄之出世间圣众和住于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阇黎即是内僧众。

这里的持明有四种分类,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身。《广幻网续》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这里的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又如同印模与泥像。倘若此人没有获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业次第论》中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得彼,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如果已经得到胜法位就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业次第论》中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以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心得见道。《业次第论》中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所见之法定涅槃,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的住修道九地者,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业次第论》中云:“自心大手印,以修现前身,具共胜相好,第二报身者,大手印持明,金刚轮宝珠,莲花与宝剑。”即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因为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 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行刹土、行持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业次第论》中云:“较前力圆满,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有些阿阇黎认为一地至七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但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圣教密意。为什么呢?因为从初学地至佛地之间为四持明经行包含。

丙四(真实皈依)

分三: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三、放摄光芒。

丁一、皈依境:

    观所缘境虚空中,    尤许上师佛尊主。

平凡之士因畏惧恶趣欲求善趣等功德而皈依;声闻缘觉在此基础上畏惧三有、生起三信而皈依;大乘之士以悲心为救度他众脱离轮回而皈依。《经庄严论》中云:“当知以大悲……”上师宣说皈依功德后,(皈依者)应当调正自心,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上述的佛陀等三宝如云密集般降临、安坐。显宗说佛为主尊,密宗承认上师为主尊。

丁二、皈依方法:

    真实意幻而供养,    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    直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    诚心诚意反复行。

在遍布虚空的诸佛菩萨宾客前供养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内供品以及等性喜胜菩提等密供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之后于不缘一切的境界中安住,由此证悟无生法性,这是胜义皈依。即依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丁三、放摄光芒:

    观想彼等喜放光,    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    圆满福资成色身。

《宝积经》中云:“皈依三宝者,二资尽圆满,亦得成佛果,获得正法僧。”

暂时之因皈依宣说完毕。

乙二(果皈依)

分四:一、宣说皈依境;二、真实皈依法;三、宣说后得;四、皈依学处。

丙一、宣说皈依境:

    究竟果皈依之境,    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    离戏光明之自心。

法相乘(即显宗)中说自己欲求获得佛果为果皈依,彼之皈依境暂时是法与僧,究竟为唯一法身佛。如云:“胜义众皈处,唯一正等觉。”然而,此处(密乘)所说的究竟果皈依境即是法身,因为它是究竟的三宝。所谓的法身,就是于他相续中已现前佛果的为因皈依境;住于三宝自性中离诸戏边之自心性为果皈依境。所以要对它皈依。(证悟自之心性乃为真正的果皈依。)《成智论》中云:“离得净心即为佛,无变无垢为法宝,功德圆满乃僧众,故自心性最殊胜。”

丙二、真实皈依法:

    世俗皈依道用后,    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    入定真如境界中,

    执著心境非究竟,    无愿即为果皈依。

于所观想的皈依境前,自己与一切众生皈依,之后在力所能及之前一直念诵皈依偈,这是世俗有缘之因皈依。

(宣说本体:)于虚空中所观想的对境三宝与作皈依的我等一切众生此二者,也仅是自心的幻化而已,实际上微尘许异体也不成立。心性不堕于任何一方,处于如虚空的本体中,在远离戏论的境界中安住。《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所以,认为皈依境——三宝与皈依者——我及一切众生为异体并非是实相义,要了知真实皈依为无愿之自性。

丙三、宣说后得:

    圆满慧资得法身,    如梦幻中作回向。

无缘空性是智慧资粮,依此可成就法身。《宣说二谛经》中云:“文殊,以福德资粮可得色身;依智慧资粮可现前殊胜法身。”因此,应当在现有轮涅之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如何回向呢?《毗奈耶经》中云:“以此广大之善根,愿众生内自成佛,昔日诸佛未度众,愿我悉皆救度之……”以这种方式作回向。

丙四(皈依学处)

分二:一、因皈依学处;二、果皈依学处。

丁一(因皈依学处)

分四:一、不舍三宝;二、不欺应供;三、皈依三宝之戒;四、以信供养。

戊一、不舍三宝:

    学处分二初因戒,    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    舍弃上师与三宝。

为什么不能舍弃三宝呢?因为获得王位等只是在现世中稍稍安乐而已,而皈依三宝者能成办增上生、决定胜之一切安乐,因此这二者有着胜劣的差别。与寂天菩萨所说“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之义相同。《毗奈耶经》中云:“汝为生命、王位,即使是开玩笑亦不应舍弃三宝。”

戊二、不欺应供:

    不欺上师应供处,    断除恶言谤圣者。

《华严经》中云:“依止善知识后不欺应供,当断除于诸圣者大德说不悦耳之语,随正法而行。”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后,    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    皈依僧不交外道。

《大涅槃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恒时不皈依,其余诸天尊;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不交往外道。”

戊四、以信供养:

    以信供养三宝相,    日夜随念恒皈依。

对三宝以及上师像,也不能污辱,也不能践踏他们的影子,要尽力供养,因为这些是佛的幻化,是众生福田。如颂云:“吾于五浊时,化为善知识。”《白莲经》中云:“化为诸多佛像后,利益众生令行善。”《耳饰经》中云:“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日日夜夜或昼夜六时或三时,最起码每日应当忆念一次而皈依上师三宝,随修善法。也就是说,赞颂善知识的功德并随学他的行为。赞说三宝功德并随学。相应行为律、修为经、见为论而实修即是修道之皈依。《摄事分》中云:“依止圣士,听闻正法,随僧而修,此乃皈依。”

丁二(果皈依学处)

分二:一、真实学处;二、失毁之因。

戊一、真实学处:

    果戒等性当勤守,    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    皆于圆一坛城行。

《中般若经》中云:“欲修智慧波罗蜜多者,当以不缘任何法,不随其见而修学。即不应以见二者之式而伺察谓‘此乃殊胜,此乃下劣,此为应取,此为应舍,此为佛法,此为他法。’”

戊二、失毁之因:

宣说护持共同学处之方式:

    相似舍因超受时,    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    当具正念慎取舍。

成就菩提佛果时,则超过了以仪轨而受戒的时间,故名相似舍戒因。以生邪见而舍弃三宝及不能修持而舍弃皈依学处,是真实的舍戒因。礼拜其他天尊等仅仅失坏了少许学处,称为趋向下劣。如果失坏皈依戒,则如同腐败的王族一般不能趋入内道;如同受到护送者欺骗的商人一般所作所为都怀有畏惧;如同倒塌墙壁上的图案一般容易失毁一切戒律;如同远离靠山的百姓一般容易遭受损害;如同违犯法律之人一般会因为破戒而堕入恶趣等有许多过患。因此,如果发现破戒的过患后忏悔并以不再就犯之心受戒,则可恢复。有些人认为皈依戒数量一定,但我认为是不一定的。因为何时生起(舍恶)守戒的善心,就可得戒。《入行论》中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乙三(皈依之利益)

分七:一、救护诸世之利益;二、圆满二资之利益;三、无量功德之利益;四、蒙受善法天尊护佑之利益;五、具有无量之利益;六、诸德所依之利益;七、遣除有寂衰败之利益。

丙一、救护诸世之利益:

皈依外道的大自在天等结果会堕入恶趣。

    见他依处皆欺惑,    更加诚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离畏,    何有胜彼之利乐?

仅仅皈依三宝也能阻塞恶趣之门,生生世世获得善趣解脱大道之安乐。因此说,这是无与伦比的皈依处。《猪传经》中云:“何者皈依佛,不堕恶趣中,离开人身已,转生为天身。”

丙二、圆满二资之利益:

    清净诚信心田上,    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长善法界苗芽,    成熟圆满佛庄稼。

众生信心的田地上,二资的雨水使佛性的种子发芽、成长,最后使佛陀之庄稼成熟。《涅槃经》中云:“皈依三宝者,福慧胜资粮,世间佛法增,终获正等觉。”

丙三、无量功德之利益:

    如法行善知惭愧,    具有正念不放逸,

    获得诸多之功德,    心现总持云智日,

    梦中亦见不离此,    忆念宿世种财饰。

《施宝童子请问经》中云:“皈依佛者,一切善法皆明显增上,知惭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诸多功德,恒时能忆宿世,具有修法之缘分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众多等持总持法门,种姓恒时高贵,梦中亦不离佛法僧。”

丙四、蒙受善法天尊护佑之利益:

    自成二利众皆喜,    终成众生之依处,

    作为有情之至亲,    故得三身之财富。

喜爱善法的诸天神欢喜护佑皈依三宝者,并使其善根增上。《施宝童子请问经》中云:“此外,蒙喜白法之诸天神护佑,诸善根亦得增上。”并且可迅速获得佛果,《涅槃经》中云:“皈依三宝者,速疾得佛果。”因皈依佛而成就佛果;因皈依法而转法轮;因皈依僧而集聚如海般不退转之僧众。

丙五、具有无量之利益:

    皈依功德若有形,    超胜虚空无量倍。

《无垢经》中云:“皈依之福德,倘若有色相,则遍布虚空,较此更超胜。”皈依可遣除一切畏惧与危害。《胜幢经》中云:“诸比丘,汝无论住于寺庙、尸林抑或旷野等处,若皈依三宝,则无有畏惧、痛苦及毛骨悚然之现象。”皈依者也不会出现恶魔及恶趣的恐怖。《日藏经》中云:“皈依佛陀之众生,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然失戒心烦乱,亦定趋向解脱道。”总而言之,若皈依三宝,则可救脱烦恼、危害、小乘道以及轮回恶趣等一切违缘,并且获得增上生、决定胜之一切利益。《经庄严论》中云:“佛陀尽救脱,一切诸烦恼,一切罪恶行,衰老与死亡。救脱诸危害,恶趣与非处,坏聚小乘故,即是胜皈处唐译:诸佛常救护,众生三染污,诸惑诸恶行,以及生老死,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

丙六、诸德所依之利益:

    诸妙功德之根本,    智者谁人不依之?

对于功德无量的皈依处,诸位智者理应依止。《宝积经》中云:“智者随功德,依此圆成事。”因此当依此理而皈依。

丙七、遣除有寂衰败之利益:

    百倍诚信而顶礼,    弃罪趋寂众至亲,

    皈依恩赐三界福,    利乐源泉如意树。

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中堪为依怙之最的就是三宝,因为三宝是救脱一切罪恶并将众生引向寂乐的大商主。三宝是福田,赐予所欲之如意树,功德之宝库。《宝积经》中云:“三宝是天等世间之应礼处、应合掌处、殊胜福田。”《入行论》中云:“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此等经论中均说明了此理。为此,昼夜六时甚至用餐时也应当观想三宝在前方虚空中,意念顶礼、意幻供养、忏悔罪业、随喜福德、请转法轮、祈不涅槃,此后随念三宝功德,观想为利一切众生愿我也获得如是功德。边观想边合掌念诵《宝积经》、《月灯经》中所说的(“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意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趋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后行回向善根。如此而行,即可灭尽罪业,增上善法,迅速成就菩提,生生世世不离三宝。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赞扬大乐胜德故,    诸众谨持正士行,

    愿依罪业劣境者,    疲劳心性今休息。

以此珠连妙语赞颂福德云中所发出的苍鸣声,愿长久依于劣境为轮回数千痛苦折磨得精疲力竭的众生于佛陀出有坏胜乐处得到休息。

    以此寂灭正法甘露雨,    愿众心之善妙皆增上,

    恒时享受佛果如意云,    具有殊胜解脱之智慧。

    祈愿十方所有世界中,    一切善逝普降法甘霖,

    佛子以利乐光照有情,    三恶趣处皆空成正觉。

    愿于无有导师世盲众,    普传三宝一切诸功德,

    令彼皆入解脱之正道,    无余成就佛陀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