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7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宣说愿行菩提心之本体:

    愿心本体四无量,    行菩提心许六度。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发愿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实行持即六度。”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由愿行各自利益差别来了知愿菩提心的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    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    福德不及愿发心。

《大涅槃经·法门品》中云:“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福德无有量。”又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丙四、相应之比喻:

    佛说刹那间发心,    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    享受人天无量乐。

匝哦之女商主因为曾经以四个嘎夏巴、八个嘎夏巴、十六个嘎夏巴、三十二个嘎夏巴货币孝敬母亲而在海岛上受到四名、八名、十六名、三十二名天女迎接,善业穷尽后,又因曾用脚踢母亲的头之恶业所感而步入南方铁室中,旋轮转到头上之刹那,他心想:南赡部洲中许多脚踢母亲头的人也必定会来到这里受苦,愿以我所受的痛苦取而代之,使他们不转生于此。瞬间,旋轮腾空,他死后转生到兜率天。

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悲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佛在经中宣说了愿菩提心的无量功德。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与愿心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

    行心利益更无量,    真实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胜心,    圆满数劫二资粮。

如是由增上意乐引发的真实行为,一刹那行持功德不可限量,甚至仅仅发愿的利益也是无量的。《胜月女经》中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入行论》中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记载:从前,大悲商主杀了手持短矛的俗人(短矛黑人),以此圆满四万劫资粮。婆罗门喜星童子在两万年间于林中持梵净行,一次去城中化缘,商主之女见其后祈求成家,因遭到拒绝而想寻死。喜星童子为救她的性命而舍梵行,以此圆满了二万劫资粮……

愿菩提心并非能连续生福德果,而行菩提心则连续不断生福德。《入行论》中云:“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丙六、圆满资粮之理:

宣说每一刹那可圆满许多资粮,同时遣除浅慧者之邪分别念:

    三大劫等诸说法,    义为速圆或久圆,

    一生解脱依智力,    方便精进及胜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    则有无上广大力。

如是极为钝根的诸位菩萨经过三十三阿僧祇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经过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经过三大劫。中根者经过七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各经过两大劫、见道经过一大劫、修道经过两大劫。利根者经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阿阇黎巴雪所著的《中观宝灯论》中说:“利根者经三大劫现前佛果,中根者经七大劫,钝根者经三十三大劫。”关于利根者所经三大劫,《经庄严论》中云:“三大劫圆满,修行趋究竟。”《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第一大劫从资粮道开始至一地之间圆满;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间圆满;第三大劫从不动地至佛地之间圆满。”

《菩萨地论》中云:“资粮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净地一大劫。”意思是说,如同田地边缘以内都算为田地一样,一地已包括在资粮、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说法与《瑜伽师地论》中的意义相同。

如是所说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钝根而安立的,利根的三大劫也是根据次第平等积累二资粮而言的,但具有广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积累三大劫资粮。密宗就利根钝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连续修学迅速一生等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获得灌顶后修生圆二次第就进入了小资粮道,之后若依靠大精进与大方便勤修,则即生便可获得见道。获得见道后无生无死而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证得菩提果。即获得见道以后,如果欲求,那么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万颂》中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此后,因圆满自在而随心所欲成办一切事业。声闻、缘觉入大乘者都是依彼圣者身现前菩提的。因此,将密宗即生解脱推向劣道实在不应理。密宗是以诸多甚深方便获得见道的。见道之前,显宗密宗在精进与方便上有差别。从此之后,极利根的菩萨与趋入密宗持明地的时间无有差别,诸钝根者中修持密宗持明圣者可速得解脱。例如,世间上具有大精进、大方便、大智慧的人可以迅速成办事情,而普通人却无法成办,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续部中说:解脱并非是从一处至另一处,仅仅是净除内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称为捷径成就。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殊胜菩提心,

    此乃悲心之果树,    肩负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    为己梦中尚未梦,

    何况利他菩提心,    前无新生当欢喜。

《入中论》中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是故先赞大悲心。”悲心的妙树肩负着指引无量众生之鸟群的重担。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利益自己的父母以及世间尊主梵天等皆不具有,自己以前除了仅仅追求今生利益之外并没有生起菩提心,今日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理应感到万分喜悦。《入行论》中云:“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如是稀有之心能成办自他二利,也是对如来最殊胜的供养。《入行论》中云:“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如果没有发心,就不能获得佛果,为此也应当发菩提心。《菩提心释》中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无有余方便。”

乙三(发心仪轨)

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丙一(前行)

分二:一、积顺缘;二、七支供。

丁一(积顺缘)

分六:一、受戒之对境;二、清净法器;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四、幻化会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请沐浴佩饰。

戊一、受戒之对境:

    菩提心从上师生,    如摩尼宝降所欲。

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就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众,并在他们面前受菩萨戒。按照《文殊刹土庄严功德经》中所说也可依仪轨来受戒。《菩提道灯论》中云:“若未遇上师,依轨亦可受。如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发起菩提心,成为文殊佛,如是此明书:于诸怙主前,发圆菩提心,为诸众生客,救脱出轮回。直至菩提间,不生害嗔心,无有悭吝心,不生嫉妒心。当持梵净行,断除罪贪欲,欢喜持戒律,随学诸佛陀。不希求自我,速得菩提果,纵为一有情,住尽未来际。我修无有量,不可思议刹,若持我名号,住于十方界。我之身语业,一切当清净,亦当净意业,不造诸罪业。”应当依这种方式来发心。倘若自己无有观想的能力或者想从上师处受戒,则珍宝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识而得,如同如意宝中可降下所欲之雨,宝珠中可降下所需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识而获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赖于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上师具有菩提心并且精通菩提心学处,有能力摄受我们。《二十律仪》中云:“当于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师前受戒。”又《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灯论》中云:“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

戊二、清净法器:

    无过功德圆满师,    为令弟子生欢喜,

    当说轮回之过患,    以及解脱利益等,

    初中后之诸善法,    赞颂无边菩提心。

上师通过前面所说的方式宣说轮回之过患与解脱之功德利益以及菩提心赞颂文,转变弟子的心态。

戊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

接着是发心的地点:

    悦意供品严饰处,    陈设佛像等所供。

装饰清洁的房室,散布零星的花朵,安放三宝佛像,摆设香、灯等供品,聚集人天所喜的资具。

戊四、幻化会供:

    观想遍满虚空界,    如海云聚佛菩萨。

以妙香、乐器等迎接,合掌迎请佛菩萨,念诵一遍《月灯经》中的“发大殊胜菩提心,一切众生成佛因,此无非法器有情,祈盼十力尊降临,及时以自大悲力,垂念众生三宝尊,祈请佛陀及眷属,降临于此意幻处”,观想三宝从十方刹土降临而遍布虚空界。

戊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

    观想彼临极应理,    此为自心清净力,

    智悲尊主大悲力,    佛说如意成所愿。

《宝积经》中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佛陀以遍知智慧了知何人祈祷迎请,以大慈大悲观照,以大神变事业刹那降临,这是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除了利众之外无有其他事业,而这就是利益我等众生。佛陀仅为饮食尚且经远途去化缘,而应为发菩提心积福德之众生的迎请,佛亲自降临更是理所当然的。

戊六、迎请沐浴佩饰:

观想祈请佛菩萨莅临,彼等降临空中。

    合掌手捧鲜花后,    请住供沐衣饰等。

观想虚空界的佛菩萨从三千世界自处的无量殿降临,请他们落座于日月莲花珍宝垫上。念诵一遍《胜明续》中所说的“一切众生之怙主,摧毁野蛮魔军者,如理了知一切事,祈求世尊临此处”一遍。观想诸佛降临,浴室中有诸多天子天女,手持宝瓶为无量佛沐浴,等待他们沐浴完毕以浴巾拭身,献上妙衣。再念诵一遍“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之后将诸佛菩萨请入室内于各自垫上落座。

丁二(七支供)

分三:一、真实七支供;二、净化自相续之理;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戊一(真实七支供)

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不涅槃支;七、回向支。

己一(顶礼支)分二:一、顶礼方法;二、顶礼功德。

庚一、顶礼方法:

    犹如悦意水池中,    含苞待放莲花状,

    双手合掌妙音赞,    幻化无数身敬礼。

合掌方式如莲花苞状。《大解脱经》中云:“犹如莲花苞,合掌于顶上,无数身云聚,顶礼十方佛。”《普贤行愿品》中云:“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庚二、顶礼功德:

    大地山海微尘数,    三界无有如是福,

    获得身礼所覆处,    直至金刚大地尘,

    同等数量轮王位,    究竟获得胜佛果。

三界中无有能等同于为发菩提心而顶礼的福德,因为有人仅为自利而顶礼也能获得许多福德。《毗奈耶经》中云:“诸比丘,汝等以信心顶礼有如来发甲之佛塔,乃至于诸同持梵行者未生嗔心的人之间,其异熟果将享受等同至金刚大地间极微尘数之轮王安乐,且生于人天中。”

己二(供养支)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以真实财意幻供,    无上供品作供养。

庚二(广说)

分二:一、陈设真实供品;二、意幻供养。

辛一、陈设真实供品:

    以香鲜花酥油灯,    净水神馐与华盖,

    幡旗宝伞乐器声,    胜幢拂尘腰鼓等,

    身与受用诸资具,    供养师尊三宝等。

陈设无量的庄严供品作供养,《入行论》中云:“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又云:“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辛二(意幻供养)

分五:一、供养天物;二、五种无主之供品;三、有主之供品;四、如海等持之供品;五、不共之供品。

壬一、供养天物:

    以诸天界悦意物,    无量宫具宝璎珞,

    歌舞钹声妙赞雨,    百种胜饰作供养。

观想遍布三十三天等一切天界的圆满无量殿、妙音赞叹、普降花雨,供养一切殊胜应供处。《入行论》中云:“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壬二、五种无主之供品:

以一切清净世界中的无主物作供养:

    以林宝山莲花湖,    天鹅翩翩而起舞,

    药等妙香如意树,    垂枝花果作供养。

    莲花飘动引蜜蜂,    手镯严饰睡莲花,

    离云日月光令开,    悦意青莲皆供养。

    凉风吹拂旃檀树,    散发扑鼻之芳香,

    山洞岩窟悦意处,    清水满池皆供养。

    秋季夜晚皎洁月,    离曜群星所环绕,

    璀璨千光日轮饰,    四洲世界皆供养。

    铁围山等无数刹,    圆满妙欲作严饰,

    十方如海尘数刹,    悉皆供养佛佛子。

《入行论》中云:“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又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壬三、有主之供品:

    妙瓶宝树如意牛,    轮王七宝八瑞物,

    七近珍宝广大物,    供养应供大悲主。

意幻供养遍满虚空的供品,即以轮宝、宝珠、玉女宝、大臣宝、骏马宝、大象宝、将军宝轮王七宝,白芥子、镜、酪、长寿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黄和黄丹八瑞物以及宫室、卧具、靴履、宝剑、衣服、蛇皮褥与林苑轮王七近宝作供养。

壬四、如海等持之供品:

依照《普贤行愿品》及供云咒等观想而作供养:

    等持意供遍虚空,    内外密之供云海。

    鲜花妙云饰美宅,    药香甘露之云聚,

    灯光神馐乐音云,    赞声海云皆供养。

《宝箧经》中云:“美丽鲜花妙华盖,鲜花光彩极耀眼,种种鲜花遍地开,悉皆供养佛佛子。观想掌中诸供品,供养一尊佛陀前,如是供养一切佛,仙人定幻亦复然。”关于此理《华严经》中也有相同的阐述。又《普贤行愿品》中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壬五、不同之供品:

内密供品:

    意幻供云无边际,    散布美女持鬘女,

    歌舞供养天女云,    献佛菩萨令欢喜。

观想金刚色女、声女、香女、味女、触女、鬘女、灯女、花女等将各自遍满虚空界的供品供养佛菩萨,并且自己所珍爱的身体也献给三宝作奴仆。《入行论》中云:“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己三、忏悔支:

    无始串习之习气,    业及烦恼所造罪,

    成为三有轮回因,    忏悔所有一切罪。

此处宣说忏罪方式分为四个方面:

(一)所净罪业之六门:身语意与贪嗔痴。对境是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等;时间即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忏罪业之本性即十不善业等自性罪,若是出家人,还有不持过午不食等一切佛制罪。《普贤行愿品》中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行动包括自做或令他做,或随喜他做,罪业的作用是遮障善趣与解脱道,并将我们牵引到恶趣受苦。

(二)清净方式——四种对治力:对于自己所造的不善业经常生起后悔心为厌患对治力;造不善业之后又精进奉行善法为现行对治力;受戒后不再造罪为返回对治力;依靠三宝与菩提心来灭尽、减轻罪业为所依对治力。《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指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指虽作不善业亦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指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对治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三)净罪方法有加行、正行、后行。加行时观想无量佛菩萨并皈依。正行时回忆一切罪业并怀着追悔之心将自他一切罪业于舌尖上观想一黑团而忏悔,结果从佛菩萨白毫间放光瞬间使罪业清净。后行时观想屡屡放射光芒,清净一切罪业,身体变成如水晶球般清净透明。口中念诵《普贤行愿品》或《入行论》中的“我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惑催身语意,于亲及父母,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之后分别观察罪业之本体住于何处,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入定,则可清净罪障。《十方广经》中云:“谁人若欲忏罪净,身体端直观真义,真实义中观真义,若见真义则解脱,此乃殊胜之悔净。”阿阇黎宣说罪业的过患,弟子顶礼、供养,披单搭在左肩,祈祷净除我的罪业。随即上师让弟子皈依、发心后观想罪业集于舌尖,念诵三遍“我曾于三宝、堪布、阿阇黎、父母以及其他众生前以贪嗔痴所造的一切罪业,今以改过自新之心,于住于十方的佛菩萨前受持菩提心,为获得正觉菩提而发露忏悔,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就犯”。之后上师让弟子观修空性片刻。又观想佛菩萨心间放射白光净除身语意之罪业。之后上师问:“你清楚自己的罪业吗?能否发誓再不就犯?”弟子回答:“我已清楚自己的罪业,并能发誓再不就犯。”上师说:“如此便能净除罪障。”弟子说:“感谢上师赐予忏悔的机会。”

(四)依此可清净罪业之理:《弥勒狮吼请问经》中云:“愚者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广戒经》中云:“何人造罪业,依善可清净,如日月离云,照亮此世间。”《佛藏经》中云:“纵杀父母与缘觉亦可依修空性而解脱。”《业分辨经》中云:“造极难忍业,谴责己可轻,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亲友书》中云:“何人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