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八品 发菩提心

趋入佛子如海行之发殊胜菩提心品分三: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现在宣说发殊胜菩提心,先承上启下:

    如是善修无量者,    修诸法根二觉心。

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根本、诸道之核心、一切众生之引导者、迅速趋向无上宫殿之乘即是殊胜意乐菩提心,因此应当学修发菩提心。《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一法,则弃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速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佛果。何为一法?即殊胜圆满意乐之菩提心。弥勒,若具此法,则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迅速成就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佛果。”《菩萨契经》中云:“欲速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佛果者,当学修殊胜意乐菩提心。”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

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之伽罗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一(宣说菩提心利益)

分六:一、从三有引向寂灭;二、成为世间之福田;三、增上善根;四、为诸法之根本;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光明;六、功德广大。

丙一、从三有引向寂灭:

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呢?

    脱离烦恼三有海,    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    引导众生趋寂灭。

依靠菩提心能脱离三有大海。《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菩提心如同救度众生脱离有海之大船。菩提心如同能救脱轮回恶趣恐怖之勇士。”又《弥勒传》中云:“善男子,依靠勇士则不畏一切怨敌,如是诸菩萨依靠发心勇士亦不畏一切恶行之敌。”《入行论》中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忧伤与罪业,《入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时莫舍菩提心。”又如《大乘窍诀经》中云:“何人生起无垢无上菩提心,彼断绝一切恶趣与八无暇,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聋,诸根具足。”

菩提心能焚尽业惑干薪如同烈火,《入行论》中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弥勒传》中云:“菩提心能焚尽一切罪,故如劫末火。”

此外,菩提心也能引导众生脱离三有获得佛果,《入行论》中云:“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丙二、成为世间之福田:

具有发心之人:

    虽无现行菩提心,    悲心善根日益增,

    纵入根本慧定时,    智慧方便亦双运。

    身语所作皆具义,    成为世间应供处。

具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戒者,即使心处于无分别而入定时,也是与智慧相联,甚至在无心五位福德也会增上。无心五位是指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灭尽定无心、无想天无心。如《三十颂》中云:“远离意识者,眠闷绝无心,以及二等至,无想天无心。”如若具有得而未失之菩萨戒,福德就会不间断存在。《入行论》中云:“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此外,具菩提心者所作所为均有意义。《华严经》中云:“善男子,发殊胜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想皆具义,恒时唯成善法。”一切无记行为与善行虽然没有立即以现行发心摄持,但因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摄持,所以属于随解脱分善。具菩提心者成为世间应供处。如《华严经》中云:“发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间之大福田。”

丙三、增上善根:

    余善果劣将殆尽,    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    良田庄稼极茂盛。

哪怕是一滴水流入大海,数劫中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增长,良田里栽种一棵苗芽也会茁壮成长,发心所摄持的善法也与之相同。《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弥勒,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弥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此外,随福德分善如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就会耗尽,但以菩提心所摄持之随解脱分善并非如此,虽然已经生出暂时、究竟的无量乐果,仍不会殆尽,反而增上,如同硕果累累的妙树。《入行论》中云:“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全书四卷半又二品。印度佛学家姿纳迷札等与西藏译师智军由梵译藏并校订。宋代天息灾由梵译汉。中云:“文殊,各种妙树皆以四大所摄护而增上,文殊,如是善根若为菩提心所摄并回向遍知佛果则增上。”

丙四、为诸法之根本:

    诸法根本大悲心,    于世间亦多乐果,

    寂灭自性大觉因,    故当勤发珍宝心。

《梵天请问经》中云:“梵天,此殊胜意乐菩提心即是诸法之根本,故如种子。何以故?种子可生出苗芽、叶花、果实,如是依殊胜意乐可于人天之中享受安乐,复成就遍知佛果。”《教王经》中云:“大王,汝因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之善根异熟而感,多次转生于天界享受安乐,多次生于人间享受快乐,今亦成为人天之君主,然大王汝之菩提心善根仍不增不减。”

丙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光明:

此外,菩提心还有无量功德:

    此心增福如意瓶,    治愈众疾之妙药,

    智慧日轮除恼月,    亦如虚空无垢染,

    功德无量如群星,    恒时利乐之自性。

《华严经》中云:“菩提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故如种子;能增上一切众生之善法,故如田地;焚烧一切罪业,故如劫末火;能灭尽一切不善业,故如地下如地下:藏文中就是这样,不知引申为何义?请智者们观察。;成办一切利益,故如摩尼宝;能拔出沉溺于轮回海中之众生,故如铁钩;为人天非天等世间之应供处,故如佛塔;能实现一切所愿,故如妙瓶。”《入行论》中云:“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丙六、功德广大:

    菩提心之福德云,    不可思议无有量,

    如来功德极稀有,    广如法界无边际。

如是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无量佛法。《菩萨契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何为一法?即圆满意乐之菩提心。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此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同样,如果具有清净心,则佛陀也会显现种种法相加持他。《摄正法经》中云:“世尊,圆满意乐乃诸法之根本,何者不具意乐将远离一切佛法。世尊,若具圆满意乐即使佛不在世,然虚空、墙壁、树木亦发出法音,意乐清净之菩萨自己观察中亦可获得一切窍诀、教法,是故菩萨当具圆满意乐。世尊,譬如,具有双足方可行走,如是何人具有意乐方可具佛法。世尊,譬如,肢体中首先当具头颅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胜意乐者方可成就正觉菩提。”

发菩提心是对如来的殊胜供养。《德施请问经》中云:“佛刹遍七宝,谁以此供养,世间之怙主,谁人作合掌,发起菩提心,此供胜前者,福德无边际。”《月灯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无边法门经》中云:“梵天,有三法是对如来之无上供养、承侍,福德无量。何为三法?即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受持诸善逝之正法、如理修持所闻之法义。梵天,此三法是对善逝之无上供养、承事。梵天,设若如来寿住数劫,此等真实供养之异熟亦会耗尽,而此三法之福德利益不会耗尽。”

此外,具菩提心者可从恶趣中解脱,获得殊胜寂灭等有无量不可思议之福利,是应礼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并且菩提心可使低劣变为殊胜。《入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胜。”《华严经》中云:“总之,诸佛出有坏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即此发菩提心之善妙功德,故其广如虚空与法界。”

这样的菩提心,佛陀为了饶益众生而宣说的。《入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具菩提心之菩萨受到赞颂,此菩萨即是大福田,若有人嗔恨他,则罪过无量,其果报将堕于恶趣。《入行论》中云:“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此外,《寂灭决定幻化经》中云:“文殊,于菩萨生嗔心、轻蔑心多久将于地狱住多久,故当披上铠甲。”

相反,若以信心对菩萨做善事,也会使福德增长。《入行论》中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如何增长呢?《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此外,即使以烦恼心眼看菩萨,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于善趣,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菩萨呢?《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致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

另外,即便是因为对菩萨无有信心而堕入恶趣,最后也会依靠菩萨大悲救护而脱离轮回的,以信心结缘颇有意义并且可以速得菩提。《宝积经》中云:“何者虽于菩萨造恶业,且以此转生于恶趣,然依彼菩萨大精进亦可解脱,获得无上菩提。”《入行论》中云:“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又云:“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

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    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    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    犹如欲行与正行。

所谓的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认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对境之差别,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顺便生起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顺便可获得发心。

发心之本体分二: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希求获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菩提法,以意乐发愿与真实行持如同想要去与正式去。《入行论》中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应当了解菩提心诸多分类的方式。菩提心也可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涅槃经》中云:“世俗胜义别,分二菩提心。”即是以凡夫与圣者之发心或者以缘外众生与缘内心性而称为世俗与胜义菩提心。《发大菩提心经》中云:“迦叶菩萨请问世尊:‘世尊,当如何发心?’世尊告言:‘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即称为菩提,生起与彼相应前所未生之心宝即谓发菩提心。’”

观待三戒或者三学而言有三种发心。《中般若经》中云:“防护罪业心,摄集善法心,成熟众生心,当勤三发心。”

发心又可分为四种,即资粮道加行道之信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之增上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经庄严论》中云:“诸地信解行,增上净意乐,异熟利他众,断障四发心唐译:信行及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五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者发心,修炼者发心,见法者发心,解脱者发心,不可思发心,须菩提,未入道者当入道,已入道者当修炼,当具天眼,当修圣道谛,当获得无垢佛眼。”

观待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具六度之心广大无量,与一切声闻、缘觉皆不同。”

观待十度有十种发心。善天尊者说:“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

按照地道分界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依据《慧海请问经》中所说之义于《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此等比喻的意义,按次第而言,《现观庄严论释》中云:“欲乐、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界:欲乐如地,意乐如金,增上意乐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资粮道之发心;加行如火,此为四种加行道之发心;布施度如藏,持戒度如宝源,安忍度如海,精进度如金刚,静虑度如山,慧度如药,善巧方便如亲友,愿度如摩尼宝,力度如日轮,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发心;神通如王,二资如王库,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胜观二者如妙乘,总持辩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在八地、九地、十地具有;正法喜宴如雅声,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云,此三者为十地之发心,以广大智慧与事业利益有情之故。《现观庄严论释·明义疏》中云:“初三者为小中大资粮道初业地所摄,下一发心为趋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摄,其下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摄,是见道、修道者之行境。其下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摄,其下三种发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后行所摄。”如是发心之详细分类为初业地到佛地之间所包含。

有些人将这里最后三种发心立为普光地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陀无有后行发心,即佛陀发心不可穷尽或不见边际,因此这里所说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后行三种发心。如《经庄严论》中云:“诸佛子发心,说为犹如云。”所以,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至十地之间包括的。

若问:佛地到底有无发心?

像有学道那样后来想获得之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已经获得了,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时间也无有以仪轨受菩萨戒之发心,但是佛地却有胜义发心,具有以法性获得之发心,因为此发心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向上存在,也就是因为具有无舍空性,并以无缘大悲利益众生。《中般若经》中云:“吾以佛眼彻见一切有情皆具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赴至地狱、饿鬼、旁生处,为利乐彼等众生而说法。”

对此二十二种发心,阿阇黎智称认为前三种发心为愿菩提心,后十九种为行菩提心,并说:“欲乐等三类,为三种愿心,所谓之行心,许为十九种。”实际上应该承认每一阶段愿行菩提心都有,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的这一分,行菩提心是实际行持差别的这一分,每一阶段二者必须具全。

发心之所依也是同样,依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初获得发心必须具备别解脱戒七种别解脱戒之依报有七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或男居士、优婆夷或女居士;正学女。人之一种这一基础。《菩提道灯论》中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凡是有想受发心式意乐的任何众生都可以得受菩萨戒,不必非要是暇满人身才能得到。如《宝积经》中云:“尔时说此法门,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别解脱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总之,想受戒的众生为彼地所摄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胜心是意乐之所依。《宝箧经》中云:“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处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在没有出现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萨戒。

发心之因:菩提心由缘佛陀之信心、缘众生之悲心、听闻菩提心之功德而生起。《经庄严论》中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唐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其中所说之义指依靠殊胜道友或者经善知识劝导以及听闻是生起不稳固愿菩提心之初因,自己之善习、觉醒种姓、根本悲心是生起稳固行菩提心之因随后而生。

发心之本体:为他利而不离欲求获得圆满菩提的愿行菩提心所摄六度之本体。《华严经》中云:“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愿行自性之诸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二种菩提心、三律仪及菩萨戒三者的关系只是一本体异反体而已。发心利他并且行持善法即是愿行菩提心。阿阇黎慧源于《能仁密意庄严论》中说:“二菩提心即不超离为利他而欲求真实圆满菩提。”三律仪:护持自相续为严禁恶行戒,利益他众为饶益有情戒,增上二资粮等叫做摄善法戒。依靠这一切能防护自相续的一切不善业,故称为菩萨戒。譬如,如意宝一本体上也有遣除瘟疫、赐予所欲、驱散黑暗等不同反体。s